我是烟雨人 ▷

清洁的精神--我看《红字》及其他译码月亮

发表于-2008年01月26日 晚上10:48评论-0条

大概三年还是五年还是更多年前,周六,夜阑人静,我裹了毛毯蜷在沙发上看完了央视电影频道的“佳片”《红字》。

3个小时180分钟的光影,监狱、飞鸟、森林等自然生命力的象征,色彩绚烂,视觉上的冲击不绝于眼。夹杂着复杂的情绪体验。被齐灵渥斯残忍惊吓。硫酸、毁容的女仆、烟蒂、偷窥……折服于海斯特的种种坚韧、自尊。濒临崩溃却不绝望。同情牧师的遭遇。分裂、自虐、困惑……

看完电影,感觉很好。因影片完美的呈现了霍桑所要表达的独特感受,关于森林、玫瑰、蔷薇、鸟、监狱,以致人物细微的心理变化。值得一说的是,情节的添加补充了小说本身的单薄。比如齐灵渥斯针对珠儿红色胎记大做文章处处非难一节。

影片延续了小说的审美意味,拓展了小说原有的审美空间。在最大程度上达到了。我个人认为。锦上添花的极致。

今年初冬,一个晴好素净的早晨,朋友手边的一本纯英文《红字》吸引了我的视线。一万多单词,很快翻完。偷了个懒,到音像室去找碟片看。穿过长长的甬道,甬道尽头的光明很让人欣然。感觉那就是天国的温暖。怀着淡淡的喜悦,打算与《红字》再续前缘。

这一回却多少有一点失望。最早的黑白版。只有情节的简单复述。海斯特是个受难的圣女,其他的人物形象都很扁平。宗教的意味浓厚。缺少人味。

在对比中,才知多年前能看到央视播放的那一个版本的《红字》是何其幸运!

接下来的两个月中,稍有闲暇,就深深沉浸于这个一个半世纪之前的故事,深深沉浸于霍桑的复杂的人生体验。久久不能自拔。扣人心弦的,除了这个一个半世纪前的故事的本身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更多的是那个到死都在追问并且到死都困惑的男人。牧师。丁梅斯代尔。因为,他穿透了一个半世纪的时空的阻隔,准确刺到了作为平凡人的“我们”的卑微、怯懦,以及困惑。

如果“上帝是个女孩”的论断成立,那么,海斯特•白兰就是每个人心中的上帝。她的疼痛、她的哀伤、她的快乐,都太过完美,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不断靠近。她在她的痛楚中告诉我们:人生要有所附丽和依托,要博爱,要宽容,要草根。她的承担不避让她“真”。抚养孩子珠儿、救助穷人的“善”举令人钦佩。她具有内外兼修的“美”。

而我更喜欢的却是那个世俗化的牧师。有着人的缺陷,用一生的时光来探究根源。尽管到死也是困惑,却因明知不可能而有的执着达到了另一种神圣的美。

一直很钟情于那个人物。因为他的分裂、抑郁、躁狂、焦虑、自虐,都像红尘中的你我青春时不谙世事的的青涩。

是。这个时代,是一个狂欢的时代。太多的人愿意快乐,愿意纵情,愿意在花间蝶丛恣意歌舞。精神上的危机属于一小个群落。太多的例证。

《第五个多利》就是关注人格分裂的一部书。

《24重人格》也探讨了同样的问题。

中国早期的一部心理电影也讲类似的案例。现实中纤弱的女子因为富婆母亲横刀夺爱分裂出一个狂暴的男性形象,几欲杀母。

哥哥张国荣的绝命之作《异度空间》更是将这种心理问题演绎到了惊悚。他的自杀将这一惊悚推向了高[chao]。

……

畅销书和影视作品不同程度上有炒作的嫌疑,然而,褪去浮华的外衣,至少有一个信息是值得关注,人格分裂并不是虚妄捏造,而确实在某些个体的精神领域悄然滋长。有人回避,讳疾忌医。有人忽视,延误救治的最佳时机。有人吸食大麻,萎靡欢顿。以期疗救走出阴影,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人生悲苦,单纯的人格,健康的体魄有时都会力不从心,我想,在2个或者5个或者24个层面游走的人,一定十分辛苦。

……

生活水平的提高似乎和精神问题的增长成正比。越来越多的人分裂。在原初的形象之下分离出一个或弱小或强大的自我。一个极端的“戈里亚”,逃避、躲闪现实;一个狂妄的“大卫”,蔑视、危害人群。人在两极间行走,在幻境中无法定位自我。

文明、进步,产生问题,迫使我们不由得去关注。

当名人的抑郁走入我们的视野时,我们恍然。对照中发现,我们就游走在亚健康的边缘。精神问题的阴影似乎无处不在。小崔抑郁了,住院治疗,据说李霞也抑郁。最新的心理研究成果显示,懒于做事不再只是抑郁的表征,“工作狂式”的勤奋似乎是抑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家庭》中讲述过两个平凡人的抑郁。前途光明的花季少年却有着不同的结局。发人深省。一个在十年前考上了中专,一个是高三前五名的优秀学生。得病后,“中专男孩”因为家人的重视、自己的努力、医院的治疗,十年之后成功走出阴影。事业有成,开办了自己的小公司。家庭幸福,一对双胞胎是冥冥中的上苍对他的最好馈赠。“高三男孩”却因耽搁了最佳疗救时间,只能在父亲给他搭建的深山幽寂茅屋中了此残生。不能成家,不能立业。人生从此灰暗。

同样在十六岁遭此厄运,却有不同的结局。也许正如名家所言,人生中最关键的只有几步。走好是幸运,走不好就是悲剧。当绽放时节该沐浴明媚阳光之时,花朵遭受意外霜风暴雨的侵袭,除了自身的免疫力,更重要的是周围人群的扶助。

正如片中所言,我们是平民百姓,温饱都成问题,分裂和抑郁讲起来都会让父母笑掉牙。哪里会重视到去住院治疗。

纠缠牧师的正是这两种可怕的精神问题。它们也威胁到我们。

那么,什么样的人生才健康?什么样的人生才成功?

我想,健康不仅仅指的是四肢健全,无病无灾,更是精神的清洁。拥有正常运作的滤过系统,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拥有“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拔。拥有“为而不争”的大智慧。看淡了,看远了,不因小成小毁而终日戚戚。看小了,看轻了,不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终日惶惶。求闻达,却时刻保持与自然、与历史的对话状态。求建树,却不忘遁迹山林,归隐田园,享有林泉之乐。

我想,成功也不仅仅指的是名利双收,更是“浮五湖,戏沧洲”的飘潇。是在世不趁意时“散发弄扁舟”的举重若轻,更是不能尽节报明主时,“相携卧白云”的豁达。是遇雨聆听穿林打叶之声,笑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宽朗开拓,以及通透。更是“飘潇我是孤飞燕,不共红尘结怨”的任性自如。

是一份亦儒、亦道、亦佛,又非儒、非道、非佛的诗性情怀。

偶然看到于丹的讲演《让文化穿越我们的生命》。讲到老庄,讲到道家文化思想。记得新文化运动之初,鲁迅曾说,老庄哲学可以用七个字概括,“今天天气哈哈哈……”言下之意,无为而治太过虚妄。对于一个陈疾诟病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大国,百弊而无一利。那个时代,呼唤的是一种张扬崭新的生命力。幽静与清凉的成熟的文化心态只会成为新事物的累赘。托腿绊脚,束缚制约新生力量的壮大和成长。而将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当于丹呼吁让文化穿越我们的生命时,她所高举的旗帜正是儒道释一体的纯中式哲学系统。

有道理吗?有。

是,今天,不同于一个世纪前的惨淡凄迷,每个人的人生更像是一场热战。人们像是置身炎夏,在烈日炙晒中奔劳的小卒小兵。战场上汗流浃背,战役中酣畅淋漓。枪戟剑戈,于无声处勾心斗角。化拳推掌,你来我往,却更微妙,更见心智、精力较量的细致、精准。幽静与清凉的文化心态正好可以有效而亲切的提供一份淡定与释然。求得人生的平衡,求取心态的平和,使苍茫人海中的小舟不致迷失方向,不致船毁人翻。

清洁的精神。或者精神上的清洁是我们追问和寻求时历史和自然的馈赠。

清洁的精神并不鄙弃名利,反对儒家的积极入世。相反却是求闻达、求建树。是入世与出世之间的游刃有余。心不为形役的怡然自得。比如陶潜,比如李白。有着“猛志逸四海”的凌云壮志(《杂诗五首》)也有“戴月荷锄归”的飘潇体谅,有着“抚剑独行游”(《拟古之八》)的侠肝义胆,也有着“复得返自然”的淡定坦然。有着“尽节报明主”的远大志向,也有“相携卧白云”的逍遥自适。

儒家讲求入世有为。健康成功的人生却比儒家的入世情怀更多一份道家的逍遥淡定。更由于了悟人生世相而有了飘逸空灵。人生的境界更多了一层厚重的依托。

然而人终归是人,命有定数,努力而不能及时,便须有淡然漂潇的姿态。在道家情中求取一分释然。而当佛家说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空然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时,就是在戒绝欲念。求得心灵上的净透空灵。

是,人生天地间,每天都在面临选择。取与舍,得与失,攀升与降落,收获与放弃……取的,得的,攀升的,收获的无非名利。大多数人仰慕健康,却对于残损没有足够的了解。渴望成功,却对于失败没有充裕的认识。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就束手无策。就分裂,就抑郁。就焦虑、躁狂、自虐甚至自杀。抱怨人生灰暗,却难给自我一份动荡中的平衡和平和。

电台开通热线,西安的叫做《长安夜话》,兰州的叫做《兰山夜话》《人生驿站》,浙江的万丰热线,深夜的电波传递着婚内、婚外,年少、年长者的不同困惑。但我怀疑短短的几分钟是否真可以排忧解难。最多只是倾听倾诉吧。电视中有《心理访谈》《寻情记》、《父母大人》……男女主持人以及专家七嘴八舌。

没有专家的指导我们的人生又如何?“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太过具体的做法,比起根源上的解决问题显得势单力薄。

人说心态要好,大概就是说面对工作的压力,面对生活的遭遇,面对生命中偶发的重创,保有一份精神上的清洁。在生活的征程中不求一帆风顺,但愿坦然经过。在名利与本真的平衡中得到一份释然,收获一份淡定。在浮躁凌厉的人生中自创一剂清凉。

也许拙者和智者挖井的故事中大师的话发人深省:“人生没有定数,不是说哪种方法是对的或是哪种方法是错的,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

尊重生命,享受生活。保持和历史、和自然的对话,保有心灵上的清洁,智性、坦然的活着。那,是我最想说的。不要让眼里心上处处蒙尘。那,是我一生渴慕靠近的。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译码月亮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心灵苦渡点评:

尊重生命,享受生活。保持和历史、和自然的对话,保有心灵上的清洁,智性、坦然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