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貌似弱小的强大——我眼中的卡夫卡译码月亮

发表于-2007年12月07日 晚上11:30评论-7条

大象并不是那么 大 只是 看上去很 大 蚂蚁并不是那么 小 只是看上去很 小 大象既有一个宝贵的生命 蚂蚁也有一个宝贵的生命 真的 真的 好好儿看的话 大象和蚂蚁大小 都一样

——深濑和雄(日本)

【内容提要】卡夫卡的作品无疑将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向本质推进了一大步。但评论者眼中的卡夫卡是一个悲观绝望的人。事实并非如此,卡夫卡其实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本文试图从卡夫卡择业的态度,爱情经历,密友的叙述,以及作品《审判》中的k作为突破点——证明——卡夫卡,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关键词】绝望悲观 乐观自信 热爱生活 惜生有为

我所看到的关于卡夫卡的评论几乎都认定卡夫卡是一个绝望的悲观主者。因为他讲述了那么多关于徒劳无功、压抑变形和毁灭死亡——《城堡》《变形记》《在流放地》的故事,他沉浸在冷漠孤立的体验中难以自拔——“我的左手不知道我的右手在做什么”。最有力的证据是,他自己宣称“一切障碍粉碎我!”——同巴尔扎克刻在手杖上的话“我粉碎一切障碍”唱反调。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绝对的误解。

美国作家兼评论家欧茨独具慧眼,她发现卡夫卡其实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这个观点是建立在对卡夫卡作品中喜剧性特点的认识之上的。在卡夫卡看来,现世生活(包括对顺境的适从和对逆境的抗争)是通向天堂之路的过程,俗世体验就是天堂幻景。至于最终由谁去体验那至高的得救的天堂,那是无关紧要的。

这样的论据未免有点抽象,不适合大众的接受表述的方式。本文试图从卡夫卡择业的态度,爱情友谊的经历,以及作品《审判》中的k作为突破点——证明——卡夫卡,其实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一、择业的准则及一生坚持的准则

1906年卡夫卡23岁,法学博士毕业。年轻的法学博士在1907年就为选择合适的工作而伤透了脑筋。由于他有一个原则:即他所选择的工作不得与文学有任何联系,因为这种联系会降低文学创作的尊严。

因此,卡夫卡选择了一份保险公司的工作。[1]

这种选择本身就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姿态。只有乐观和勇于承担的生命才可能自觉去以保有爱好的“尊严”为目的,将职业和个人爱好分离。文学史上这样做的人屈指可数。(中国喜剧大师丁西林算一个)。卡夫卡对于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有很清醒的认识:写作。并对此作出了积极的规划:终身写作。卡夫卡生前发表的作品只是其全部作品的九分之一。可见尽管他创作勤奋,但并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淡泊但不悲观绝望。他乐观自信的预言他的作品将超越他的时代。[2]

在之后的14年中,卡夫卡都处在工作和创作、家庭义务和个人理想的矛盾冲突之中。

在这样的矛盾冲突的夹缝中生存,一个绝望的悲观主义者的表现要么是自残、要么是自杀。卡夫卡是否有自杀或者自残的经历?

《卡夫卡全集》,我所看到的只有这一段有明显自杀倾向。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两种可能性:要么在大家入睡以后从窗口跳出去;要么在以后的两周内每天去工厂,去妹夫的办公室,我没有跳窗,诱惑我写这封诀别信的力量也并不太强,同时我也想到,比起我继续活下去,我的死亡对中断我的写作更具有决定性意义。”[3]

这是在1911年家里新开了一家石棉厂需要他帮忙,因不能调解写作和工作之间的矛盾卡夫卡写给布罗德的信。信件的关注焦点依然在自己的写作。“比起我继续活下去,我的死亡对中断我的写作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卡夫卡本来是利用在保险公司工作时下午清闲的几个小时从事写作的,他将他的写作叫做“我的生存”[4],活下去就必须去石棉厂帮忙,就会中断写作。即中断“生存”。换句话说,就是,我不怕死,但我不能中断写作。意在强调写作对于自己生命的重要性。这是一种决绝反抗中断写作的态度、宁肯死也不屈从无写作的生活的卡夫卡式的坚持固执的姿态。指引他有这样姿态的,是他视作生存的写作。是一种执著坚定的信念。

这样的卡夫卡,实在不能说是绝望悲观的。

绝望悲观有,但是在执著坚定的追求理想而不得时暂时的负情绪。

卡夫卡的作品中到处都有他工作生活的影子,他在自己的写作中对工作生活进行了升华。这也是一种主动介入生活的态度。用悲观绝望概括并不合理。他并不是浑浑噩噩的推死推生。相反,他在工作中的焦虑、愤怒、惶恐、不安、孤独、迷惘,他所感知到的冷漠、异化都因为他终身勤奋的写作而绽放奇光异彩,统统呈现在他的作品中:《判决》、《乡村医生》《猎人胡格拉斯》《骑桶者》……生命因而获得了意义。那才是隐藏在作品后的一个乐观自信的卡夫卡。

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对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的注解:“人的一生应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卡夫卡在34岁时被确诊患上了当时的不治之症肺结核,并开始咳血。盛年之时遭遇如此厄运,似乎应该激起卡夫卡的绝望意识,而卡夫卡也确实躁动过求死的欲望。他说:“我的一生就是在抗拒结束生命的欲望中度过的。”但是,卡夫卡毕竟没有一味沉浸在绝望悲观中,死神的脚步的逼近反倒激发起他坚定的生存意志。于是面对看得见的死的荒漠,他开始了“向死而在”的生存努力。

在海德格尔笔下,“向死而在”意味着只有领会死,才能深刻理解生,渴望生。卡夫卡曾给古斯塔夫•雅诺施念过一段《庄子》:“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5]

卡夫卡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用写作消解了遭遇肺结核的厄运带来的恐惧。他的大量的作品都写于34岁之后。[6]他用爱情表达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渴望,他和四个女人的真挚爱情也产生于34岁之后。后文有详细论述,此处从简。[7]

古希腊最有智慧、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苏格拉底曾开馆授徒。开学第一天,他对所有的学生说:今天只学一件最简单最容易的事,每人将胳膊尽量往前甩,再尽量往后甩,直到300次,以后每天也要这样做。当时学生们都笑了,都甩了至少300次。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有多少人在做甩胳膊300次的动作?90%的学生都举起了手;半年后,苏格拉底又问,有50%的学生举起了手;一年后,苏格拉底再问,则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人就是古希腊历史上与乃师齐名的柏拉图。

甩胳膊人人都会,每天甩300次胳膊也是一件极容易的事情,但难就难在坚持下去。

柏拉图坚持甩胳膊的传说,无非是说明坚持、执着对于成就一件事的重要性。能坚持一生写作的卡夫卡,能用悲观绝望概括么?

我想,不能。

二、爱情和友谊

更多的评论者将卡夫卡三次订婚悔婚终身未婚的传奇经历有意简略,这种做法增加了卡夫卡的神秘感和传奇性。卡夫卡在信件中也一再强调自己对于婚姻的渴望和同时存在的惧怕。但事实是,从1917,也即34岁时,发现卡夫卡有严重的肺结核病症始,到41岁卡夫卡生命结束,7年时间,先后有四个女子勇敢的爱上卡夫卡。

之所以用勇敢,意在强调爱的神圣力量。爱上一个奔赴看的见的死亡的男子是需要勇气的。另一方面,在于说明在渴望和惧怕并存的情绪下,卡夫卡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四段感情经历就是最好的注解。

曾艳兵在一篇名为《谁爱上了卡夫卡》的文章中对爱上卡夫卡的女人进行了清算。这篇文章比较详实和中肯。

通过阅读我们明了四位爱上卡夫卡的女人分别是菲莉斯、勃洛赫、密伦娜和朵拉。

菲莉斯与卡夫卡有过五年的恋爱史,两次订婚又两次解除婚约。她绝不暗示两人之间的关系,即便对她的孩子也严守秘密,她细心地保存了卡夫卡写给她的500多封信,这些信达25万字之多。

勃洛赫原本是菲莉斯年轻的朋友。当卡夫卡与菲莉斯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她受菲莉斯的委托到布拉格进行斡旋,后来与卡夫卡暗中发生了异常亲密的关系。有一段时间卡夫卡写给勃洛赫的信远比写给菲莉斯的多。勃洛赫后来宣称,她曾为卡夫卡生了一个孩子,但这孩子不幸夭折了。

密伦娜是一位年仅24岁的作家、翻译家,即便与他分手后,她还多次探望过病中的卡夫卡。

在这四位女性中,恐怕要数朵拉对卡夫卡感情最深。1923年,朵拉遇到卡夫卡时才19岁,她是一家犹太公益机构里的服务员。卡夫卡生命中的最后两年是同朵拉一起度过的。卡夫卡去世后,她甚至拒绝离开卡夫卡的遗体。当卡夫卡的棺木往墓穴里徐徐下放时,朵拉拼命往坟墓里跳,人们得用力把她抱住才行。事后,卡夫卡的朋友克罗普施托克医生感叹道:“只有认识朵拉的人才明白什么是爱情!”

庄子写过一个人,叫做哀骀它。哀骀它面貌丑陋,但他有一种神奇的魔力。男人如果跟他待上一段时间的话,就会留恋不愿离开这个人,女孩一旦跟他见了面,就回家去跟父母说,我就算是给他做妾,我都不嫁到别人家去做正房。这样的女孩子,有几十个,且人数还在增长。就连卫灵公也因为他的离开而感觉自己很不快乐。[8]

庄子的结论,德行充沛,无论俊丑,都有足够的吸引力。

卡夫卡也有足够的人格魅力,致使四位女性折服。19岁的朵拉拼命往41岁的卡夫卡的坟墓里跳,一方面说明其爱的深沉,爱的浓烈,也说明卡夫卡有值得人生死相随的德行。

也许《饥饿艺术家》中的这句话最能说明终身未娶的原因:“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像你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9]p296

他未娶,并不说明他没有过对于真爱的追寻。

卡夫卡和菲莉斯的爱情,两次订婚两次悔婚,这样的经历没能阻止他执著寻爱得脚步。他在短短的七年经历了四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似飞娥扑火般的燃放生命的华彩。卡夫卡的眼中,婚姻影响写作,但爱情是一种生命体验,订婚和悔婚也不能说明卡夫卡是绝望悲观。他追寻真爱的态度反而是卡夫卡积极乐观而且心怀希望的有力佐证。

布罗德作为卡夫卡的生前密友,大众只瞩目其“背叛”卡夫卡的遗嘱,公开发表其作品,很少或者根本不注意他对于卡夫卡的另外一面的描述。布罗德的眼中,卡夫卡还有明朗、风趣的一面。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lestestamentstrahis)中试图纠正被后来的评论家忽视的这一点。据布劳德的回忆,卡夫卡喜欢在朋友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读到得意的段落时会忍俊不禁,自己大笑起来。[10]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绘了一个图像,通过这个图像来表达人对观念本质的可怜的无知:他被缚着蹲在他的洞穴的地上,背对着亮光,他看到的真正的世界其实不过是映现在他的地牢墙上的一个影戏。

悲观绝望就是很多评论者看到的那个柏拉图描述的“影戏”。

从本质上讲,卡夫卡依然是以一种乐天知命的达官态度对待爱情。有悲观有绝望,但并不是其生命哲学的主线。命数提供给他的是应该悲观绝望的原料,而经过他的加工过滤,却升华为对生的执著和专注。最终使生如夏花般绚烂。生前默默,生后闻达。

三、“尽心就是完美”

林清玄先生说:“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尽管《审判》中的k生活在虚无荒诞中,但他在遭遇非理性时却有尽心尽力的态度。

《审判》的故事很荒诞,主人公约瑟夫•k在三十岁生日的那一天突然宣布被捕了,为什么被捕?他一无所知,但被捕后他仍有行动的自由。为弄清原因并反抗这种莫名其妙的不幸,他请了律师、画家为自己辩护,均无济于事。要想获得开释,无非有三种形式:一是正式开释,二是假释,三是无限期延长。三种形式都不可能使被告获得真正的自由。后来,律师告诉约瑟夫•k,“一个人的定罪往往是由于某一个不相干的人说了一句不相干的话”。于是约瑟夫•k不再为自己洗刷罪名而奔波了。在整个案件期间,既没有耽误他吃睡和工作,也没有耽误他与女人接触,然而,就在他对世界的荒诞性似有所悟的时候,两个蒙面黑人把他架走,一路上,他“欣赏着”路边的夜景,到了采石场,两个蒙面人用刀刺进他的心脏,他便像狗一样毫无反抗地死去。

真实的当事人的感受。引起近百年后的你我的共鸣。莫名其妙的被宣判。这是卡夫卡的过人之处,寓言式的叙述,讲述非理性的生存境况下的小人物。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欣赏着”路边的夜景,两个蒙面人用刀刺进他的心脏,他便像“狗一样”毫无反抗的死去。

这段叙述需要注意的有两点。k在被宣布被捕之后的行动。k的就死地的心境。作品中的k被宣布被捕后,试图弄清原因,试图辩护,试图开释。但都没有成功。经过这三个环节的努力无果后,作者用了“欣赏”二字,表明其就死地时心态的平和和接受,而这种最终的释然是因为最初的不懈的“尽心力而为之”,的确“尽心就是完美”,k的可贵之处在于了然于胸后的释然。

至少可以得出的结论是:k在荒诞虚无的生面前是个主动的人。孟子在劝诫齐宣王时对于“不能”与“不为”曾说:“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为而不能之后,就具有了审美价值,那是一种崇高的壮美。相较于希腊神话中的西齐弗斯,相较于努力就有结果的浮士德博士,k的努力因其对于荒诞世界的了然,因其本身就是一个小人物,而弥足珍贵。

换句话说,弱小成就了k的强大。

希腊神话中讲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大卫,代表强大;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哥利亚,代表弱小。一个人是强大还是弱小,就看最终是弱小还是强大占主导。

k就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小人物,比如你我,但k的伟大之处在于积极的反抗和奔赴死亡时的平和淡定。貌似弱小的强大。文学作品是作者的“孩子”,在“孩子”身上,看得到的就是卡夫卡的遗传基因——强大。

结语

卡夫卡的“绝望悲观”说不能解释卡夫卡择业时的准则和一生的坚持,不能解释其轰轰烈烈的爱情经历,不能解释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本质特征等一系列问题。相较而言,卡夫卡是个乐观主义者却能解释这一系列的难题。

“河流流入沙漠即将干涸,但一朵云飘过,告诉河流,你可以升华为水汽,飞越沙漠。沙漠中的河腾空而起,飞越千山万水,最后又变成雨滴融于大河,汇进大海。”林清玄曾深情地描绘过他心中的天人合一的景象。在卡夫卡的文学世界中,更需要人知道的是人在直面荒诞的人生时,不惧、不退、不推的释然情怀。那是其文学作品意义的本质和终极指向。

惜生。有为。则是卡夫卡用一生阐释的生命哲学。

参考文献

[1]曾艳兵《为何变形》,《语文讲堂》2006年,4月刊

[2]胡志明《尼采与卡夫卡:现代世界两个孤独的行走者》,《比较文学研究》1994-2007

[3][4]叶廷芳编《卡夫卡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卷133页、175页

[5]http://baike.baidu.com/view/11263.htm

[6][7]http://www.sowerclub.com/viewtopic.php?id=893《卡夫卡年谱.》

[8][南怀瑾]《庄子》讲记:德充符-恶人哀骀它

[9]孙坤荣.卡夫卡短篇小说选[c].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

[10]http://www.gmw.cn/01ds/2004-05/19/content_30194.htm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译码月亮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藤蔓居点评:

有些思考,引说恰当,对卡夫卡另眼相看。
让读者从另个侧面认识其人,不错。

冰止乙醚点评:

以微弱短暂的生命来证明生命的强大,以乐观进取的态度来书写悲观的世界,如此矛盾荒谬的命题居然被卡夫卡演绎的激烈完美。
作者研究卡夫卡,从人生经历极其作品下手,从旁人不易发觉的缝隙的透光,窥探最贴近人性本质的东西,可谓煞费苦心。
一篇探讨人性与文学的学术论文,不乏真知灼见。
建议精华。

文章评论共[7]个
dontbearer-评论

充分!有理!
  【译码月亮 回复】:谢! [2007-12-10 9:59:33]at:2007年12月08日 下午4:25

金士渊子-评论

众生平等。很好的文字。
  【译码月亮 回复】:谢! [2007-12-10 9:59:46]
  【金士渊子 回复】:有空过来坐坐。 [2007-12-10 10:04:05]at:2007年12月08日 晚上7:04

文霏-评论

我很喜欢卡夫卡的<<变形记>>
  【冰凤凰 回复】:
问好文霏  呵呵 我也很喜欢卡夫卡的《变形记》,此外还有他的《城堡》 [2007-12-8 20:28:35]
  【译码月亮 回复】:谢! [2007-12-10 10:00:04]
  【译码月亮 回复】:谢! [2007-12-10 10:00:15]at:2007年12月08日 晚上7:12

弈离指归-评论

各有各见吧,我觉得悲观更适合卡夫卡
  【译码月亮 回复】:谢! [2007-12-10 10:00:28]at:2007年12月08日 晚上8:39

南香余-评论

貌似弱小的强大,小人物大思想!不错的文章!卡夫卡挖虽还未研究过,但从作者的文笔中,我体会到了作者有很深厚的文学基础!问好!
  【译码月亮 回复】:谢! [2007-12-10 9:59:17]at:2007年12月09日 下午4:16

斑毛-评论

真知灼见
  【译码月亮 回复】:谢! [2007-12-10 9:58:48]at:2007年12月09日 晚上7:26

九曲山庄-评论

不错!
  【译码月亮 回复】:谢! [2007-12-12 18:12:32]at:2007年12月10日 晚上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