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友之间——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彭志友
初见余师,是在导师见面会上。他没有多少言语,也不做自我介绍,只是安静地坐在我的斜对面,温和地笑。
选择余师,就是缘于他的笑。见余师笑容,如沐春风。那笑,是会心的微笑,是谦谦君子之笑,笑里自有一份文雅之态,自有学者的气度在。余师的笑是熟悉的,亲切的,如同兄长,又似父亲。我想,有如此笑容的人,当有一颗宁静而沉稳的心,也一定很有学问,于是,就坚定地写下了我导师的名字:余祖坤。
余师不仅会笑,还特别能说。见面会之后,他并没有马上走,而是与我进行了一番长谈。就在教研室里,余师论学问之道,说百态人生,问生活琐事,持续了两个小时。在这两个小时里,我们从新识的师生变成了熟悉的朋友。一直到下午五点半,余师又带我去桂香园三楼吃饭,就我们两个人,他却点了一桌子的好菜,胜于过年,仿佛喜宴。我们边吃边聊,又说了很多,有文学的探讨,也有人生的指导,而氛围却如同朋友般的闲聊,充满了欢笑。
余师的育人理念就是读经典。他第一次给我开的书目便有六十六部之多,经史子集,四部聚齐,煌煌文学经典,尽皆入列,尤重唐诗宋词,涉及各派分支,并且他在每一本书后面都附录了详细的说明。例如他在《词学研究方法十讲》这本书的后面就说了:“此书虽是讲词学研究方法,但对其他文体的研究同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此书要精读,从头至尾的读,因为此书并不难,是口语写的课堂实录。”而在《唐代诗歌研究论集》这本书的后面他又写到:“这是作者的一部论文集。莫砺锋先生功力深厚,学风严谨,提出的问题都富有新意,结论可靠,至少要读其中的几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三年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典籍浩如烟海,不可能做到面面俱观,各册通览。余师认为,对不同的书宜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有的要通读,有的须精读,有的只需选读,有的浏览即可。读书是研究的基础,读书是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生的至乐,余师常常对我说:“你要珍惜平常的点滴时间,以后走上社会,再也没有这样集中的时间读书了。读书时,人的心灵是最宁静,最忘我的时刻。人还有什么比宁静的状态更好呢?”谆谆教诲,一生铭记。
余师讲课充满激情,言者听者如痴如醉。他上课不拘于形式,记得我们第一次课的时候,他并不着急进入课程内容,而是首先把我们几个研究生聚在他的身边,教我们如何使用电脑。他说,这是信息社会,网上有很多电子资料,要学会利用资源。然后他给我们详细地示范了如何在网上下载典籍资料,并把自己搜集的一些宝贵的研究资料也毫不吝啬地拷贝给我们。正式上课的时候,他讲的更有劲了。从文章学的角度解读《史记》,细读《孟子》和韩文,都让我们耳目一新。那些熟悉的篇目,经过余师的点拨,感觉处处有真味,字字是学问。讲到柔情处的时候,他的语速特别慢,声音显得很有磁性,徐徐如春风拂面。而说到激昂处,他的精神状态由之一变,语速加快,声音更急,语调转高,让听者血液翻滚,精神振奋,气氛顿时变得严肃而神圣,我想,那就是对学术的敬畏吧!
余师治学给人一种心痛的感觉。他写论文很慢,一篇文章甚至修改几年,也不愿意投出去,总是力求完美。扎实的学问首先缘于他踏实的治学态度,曾经听我们的专业负责人说,余师当年读研究生的时候,把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关于文学的书籍全部都浏览了一遍,后来考博的时候,他报考了三所院校,考了三个第一名。他的治学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而那种忘我的状态更让人觉得无与伦比,记得有一次在教研室,他刚刚停笔,准备回去,走到门口的时候,问我:“志友,我的帽子呢?”我笑着回答:“在您头上戴着呢!”他也笑一笑说:“哦,我忘了!”余师就着这么可爱的一个人。我想,他那会儿手中的笔虽然放下来了,可是心中的笔却还在书写,思想也许还沉浸在那文学的审美空间里面。这股子“傻劲儿”是我辈无法企及的高度,是学术的灵魂,是我们一辈子追求的境界。
余师是良师,也是明师,他总是以开明的思想培育学生。我喜欢性灵创作,这也许有悖于学术研究的正道,然余师却并不责怪,同样给以悉心的指导。他总是细心地检验我每一首格律诗的平仄,耐心地指导我每一篇散文的结构,他在我的《江南梦,海宁游》的文末写到:“海宁游系列,最末一篇最佳,颇有俯仰今昔之感,文中写到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情,使文章显得很有灵气。可投到校报试试。”又在我的《迟桂花开》一文中批评说:“此文语言比较流畅优美,这是优点,缺点就是主题不明确,中心不突出,近代学者高步瀛说作文当如放纸鸢,风筝在空中可以自由飞翔,但手中线要牢,文章的道理也是如此,文章要有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此文是一些情绪的片断,显得有些散乱。要学作现代散文,我以为当取法现代大家鲁迅等,尤其是巴金、沈从文等人。文学的一个基本的奥妙,就是你的作品一定要能打动你的读者,要么写景令人过目不忘,赏心悦目,要么情感真挚动人,感人肺腑……建议你去读读巴金的《小狗包弟》,你就会明白,真正的文学是什么意思,真正有性灵的散文是什么样子。”而最使我感动的是余师对《来凤赋》的修改。赋体写作,高唱赞歌,壮夫不为,虽是悠悠思乡之曲,拳拳家园之念,却也有失文人操守之嫌。然余师却在他的科研攻坚阶段、学术紧要关头仍然抽出宝贵的时间给我指导文章,我们一起在教研室修改对偶句,润色形容词,推敲平仄律。窗外雨连连,室内乐融融,那场景,暖人心。余师就是这么开明的一个人,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导师可以为弟子导航,树人生以榜样,厉生命之华光。谁不希望有一个好导师?有的是理想建构,如明灯照耀,在心中;有的属镜鉴所得,是感受师恩的表达,在目里。余师与我相识还不到一年,但他那亲切的形象已深入我心,真诚的关怀也尽皆在目,他对我的影响足以持续永远。他不仅是我心目中的好导师,也是我生命里的好朋友。
-全文完-
▷ 进入雪泥鸿爪1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