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人一追求。世人心中伟大而神秘的徐志摩,现今,早已彻彻底底飞出了世俗的牢笼,他无须再挣扎,无须再背负束缚。知道徐志摩,是从他的诗开始的。如果,徐志摩尚在人世,如果,我若只有十八九岁,当会爱上富有才情又不乏浪漫的他,可他不在,而我也不再十八九。
再看徐志摩,是在《人间四月天》。影片描写了徐志摩一生中周转的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微音,陆小曼。
张幼仪,温柔美丽,端庄贤淑,是个勤奋好学兼有进取的好妻子,她愿意为爱情,放手志摩幸福;愿意为爱情,给志摩一条出路和退路;愿意为爱情,自我改造和忍让。即使婚姻触礁、身处异乡绝境,亦能自强不息。
林徽因,温柔细腻,多才多艺的女子,碰到志摩,是她的劫。与徐志摩的关系,是婚姻道德价值冲突的写照。这方面,才女林徽因是理智的,她坚持不能为了自己的爱情而让另一个女人因为她而失去丈夫,她“不能躲在道德良心的谴责里悔恨一辈子”。但在徐志摩的观念中,道德只是“不生不死、但求在道理上打不烂”的虚伪“外衣”,觉得“人的皮囊尚且不值几个钱,何况道德”。道德在徐志摩心中一钱不值,却以所谓“爱情”自我麻醉,因此遇上风骚、放纵、任性的陆小曼,哪还管得了她是朋友的妻子还是萍水相蓬的女子!而失去张幼仪,不知道是志摩的得,还是失。从古至今,谁还能在感情散尽之后像幼仪一样对公婆加以关爱,更有谁还能在后来的日子里给予前夫与“小三”无怨的资助?相对于志摩,幼仪是成功的,志摩的所谓做夫妻“没有一点真实感情做依据”,只反映这个书呆子的愚昧和执拗。
《人间四月天》,整个影片,细腻的情节,动人的音乐,道德观与婚姻观触目惊心。徐志摩与林徽因,那是志同道合上的爱,是心灵和思想到达同一高度的追求,是你欢我喜的感情。与张幼仪的婚姻,是中国过去太多人的婚姻,是中国需要传宗接代式的包办婚姻。任性的志摩,有些可爱,也有些可恨。可爱的是他在那个时代,轰轰烈烈地争取着自己的自由,可恨的是,他为何要等待婚后才提出需要自由呢?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当时是进步的,但既已结婚,面对千依百顺、深爱他的妻子的哀求,他的始终无动于衷,让我心一阵一阵地凉。追求自由、追求爱情、追求新思想,多时尚的灵魂,可是,人活着,不是只要有这些就足够。我们,需要牺牲和背负的,有时候是我们的一辈子。这一辈子,因为道德,所以宁可忍。但是,徐志摩他不要这样的牢笼,不要这样的枷锁。为了生命里邂逅的爱情,就算抛家弃子,就算妻子流落异乡,就算她怀着自己的骨肉,他亦能也毫无惭言地使其堕胎,迫其签字离婚。
徐志摩与三个女子的三段感情,在人间四月天星星点缀,并渲染着他这华丽而短暂的一生。人间四月天,晨光潮潮,春暖花开,是最美的季节。四月,因了志摩,人间更加多姿多彩和丰富,但是,也因了志摩,整个影片充满了悲伤与落寞。志摩就像是一棵树,三个女子都是他周边或衰败或胜放的花。爱情来来去去,思想进进退退,四月花开花落,这样的人间,有着江南绵绵细雨的惆怅,有着被雨水打湿青阶的彷徨,有一蓑烟雨的柳枝伴着轻舟在小桥流水人家的街巷所散发的点点忧伤,更有那打着油纸伞身穿旗袍的姑娘回眸处的感伤和忍让!道德观的分歧,林徽因是无法妥协的,因为在她心目中,“道德”不是枷锁,是人们心里的一把尺,那是一个人的自尊的根本,更是对自己生命负责的态度。掌握这个道德准则,林徽因在爱情道路做出了明智的抉择,活得心安理得。
看罢《人间四月天》我不禁长叹。正值四月,花开正艳,这世间,这男人,这女人,唉……这男人!若要爱他,得小心。你可以喜欢他的诗和才情,但喜不喜欢他本人,不是那么早早就可以下结论,并不是每个能说话戴着眼镜的人,都会让一个人心惊动摇!你可以欣赏他的才气和诗意,但是对于爱情观与道德观,你思想可以稍做停顿……
-全文完-
▷ 进入用手走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