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古屯的沧桑灵笔

发表于-2012年04月29日 中午12:11评论-7条

古屯的沧桑

说起来我们也真有此令人费解。这种遍布黔中大地的残墙断垣,我们居然独对蓑衣屯感兴趣。因为这屯承载的历史令人感慨万端。一百六十多年前,要是古屯上的民军不被强征,我们所感受的历史,又将是另一番滋味了。

在我的意象中,蓑衣屯应该是乌江上游猫洞乡境内可处河畔一座巍然屹立的大山。不曾想它所在方位与我心中的意象相反。

从乡政府出发,行驶五六公里后右转和乡村公路,七弯八拐中,穿过背靠如一袭蓑衣式的壁陡岩山下的来格都村寨,就可以转到村后的古屯下,步行上屯。在来格都村稍停片刻时,友人指着村后岩山告诉我们,这就是蓑衣屯。我们注意到,一截矮矮的灰黑古墙,毫不起眼地横在岩上,还没有高一点的坡改梯的地埂壮观。

一百六十余年的沧桑,曾经的路在岁月里七零八落。沿着依稀可寻的古道,我们向古屯攀进。歪斜的石门,石门前横躺着一块洞穴有手杆粗的杠门青石。片石干砌的墙,整齐地耸立着,沧桑的风云,沉重的寂寞,无语的孤独,化着蛛网式贴墙而生的古藤,化着墙头枯了又青,青了又枯的重重苔衣,化着丛生的荆棘掩藏苦难的岁月,化着那春夏之交也迟迟不肯返青的枯草诉说着历史的无奈。

站在古屯之上,视野开阔。群山远退,岭脉绵延;河道纵横,村寨错落;山下民居,平房石屋,气象一新。北面山下,满怀籽实的油菜遍野;南面浑厚的山岭,引领着绿色产业发展的梦想;远山红影片片,那是煤山杜鹃火热的绽放;那片各自独立的披红带彩的圆形山下,村落镶在绿毯上,那是西秀区轿子山镇的地盘了。真是地域不同,山形各异啊。 

然后这些,我们都不大在意。因为我们此行是想感受一下古屯的沧桑。

古屯高处之地形,有如一凹腰葫芦。东高而略宽,西稍低而窄小。依山顶上屯残痕而看,居守之所不过二十。因墙高而厚,聚石之量,不下千吨。据形推之,东西高处,皆设有瞭望台,轮值哨望。西面靠北坎下有一墙,高五米左右,中有多处条形孔,不知何用。东面挨凹处十米不到,有石室两所。一为“7”字形,一为“口”字形,二所组成形状,如“司”字少了“口”上一横。而这个西边只留仅几岁小孩可能过的“门”有何用处,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友人李志军开玩笑说:“口字形的地方养鸡,7字形的地方养狗,养狗为了防黄鼠狼偷鸡,养鸡是生活的需要”。我笑了笑,没说什么。因为这只有田园式的农村生活才能拥有的情境。因为这古屯是在匪患猖狂、政府无能的社会,百姓联合自保的见证,他们哪还有什么闲心喂鸡养狗?

然而,有人就少不了给养。当年联合自保的百姓,又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或许,他们有秘密藏粮之所,瞅准无土匪出没之时运往山上食用。而牲畜之类,亦或有藏身洞府,于匪乱中秘养之。至于金银钱币,那个年代,应是稀罕之物,何以藏之古屯?可是,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有不少人一到古屯,想发一笔古人的财,四处乱挖。除了能找到一些零星的古币,长矛、大刀之类外,就是并不算多的已腐烂的窖藏粮食了。

我们为此议论,上屯可能是有钱的地主安身之所。而东面下屯,多为贫民居所。其实,处于那种贫穷肆虐、匪患无处不在、政府无能的时代,富者难以自保,贫者不能安身。不论贫富,联合修屯,自练卫军,自定规则,以实现共同愿望---保命安身。这样的背景下,还有有什么浮财遗世?

然而,愚蠢的人们,却让不堪重负的古屯,又一次伤痕累累。

从山顶往东而下至下屯,狭室窄巷的布局依可见。已丢荒的梯地,那些地埂,多是屯上城墙被拆的见证。下屯南面的古屯高墙保存得比较完好,拍摄下来,依稀可见当年建成的雄姿。

下屯中间有两颗坟。同行的略通阴阳友人说,这坟左即悬崖,主家子孙多有牢狱之灾。我觉得这说法无关紧要,但这坟葬之于冤魂不散之地,似有不敬。

下屯南面山下的地后坡上,一株柿树,枝桠繁茂如网,春夏之交,新绿初露。这株围圆约两米的古树,似乎在感慨沧桑之中,开始孕妇未来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灵笔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推荐: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古城的沧桑,也是社会前进的影子,
自然的一切,也在孕育着美好的未来。

文章评论共[7]个
文清-评论

五一节到了,节日快乐!问候中有祝愿,祝你每天快乐多一点!at:2012年04月29日 中午1:44

灵笔-回复快乐过五一,无忧度春秋! at:2012年04月30日 上午10:22

绍庆-评论

(:012)拜读佳作,问好!(:012)at:2012年04月29日 中午2:23

灵笔-回复谢谢! at:2012年04月30日 上午10:22

雨素-评论

下班前来看看,祝朋友五一节快乐!at:2012年04月29日 下午5:40

灵笔-回复谢谢雨索关汪!神五一快乐万事如意! at:2012年04月30日 上午10:21

福洋-评论

拜读佳作,向作者问好!at:2012年05月04日 上午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