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昨天,或许是很久以前,有人伤害了你,你怎么也不能忘却。你是不应该受此伤害的,因为创伤深深地留在你记忆里,时刻困扰你。
这种情况并非只发生在你一个人身上,因为我们大家都在一个甚至连好心人都互相伤害的世界上艰难地跋涉着。远的不说,就拿朋友的背叛、父母的辱骂、亲人的遗弃来讲,这些都能在人们心里留下不好愈合的创伤。
哲学家汉娜·阿伦物发现,只有一种能力能够阻止痛苦记忆的复苏,那就是“宽恕的能力”。在1983年12月的一天,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步入罗马城外利比比亚监狱的一间潮湿的小房中,会见了曾经向他心脏开了一枪的穆罕默德·阿里·阿哥卡,在与他的未遂刺客一起单独呆了一会儿之后,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便以这种宽恕的精神原谅了他。
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宽恕别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憎恨,这才是人们对极不公正的伤害的自然反应。可是,憎恨总是一种恶意,它会恶化、增长和扼杀欢乐,威胁我们的健康。它对怀恨者的伤害比被仇恨者的还要多。因此,为了你的身心健康,你必须停止憎恨。
那么,你如何才能做到忘却感情的创伤,就像一个儿童张开手掌,释放一只被捉的蝴蝶那样呢?在这里,本人有一些见解,希望可以一起探讨,并可以帮助你走出憎恨的泥泞小路,踏上宽恕的康庄大道:
首先要正视你的怨恨。我们中间没有一个人承认自己憎恨某人,可是,我们不承认的那种憎恨却在内心燃烧,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这表明,这种憎恨常常是藏于内心深处。既然如此,那么公开承认这种憎恨反而会感到宽慰。因为这就会强迫自己正视怨恨,净化灵魂。承认事实,并可直言不讳告诉对方:“你曾伤害过我”。以唤起对方的良知,从而产生共鸣,达成宽恕。
接着你要把坏事与做坏事的人分开,对事不对人。我们应对其行为表示愤怒,而不应对行为者表示愤恨。宽恕就是寻找伤害过你的那个人的新形象,发现他的闪光的地方。解脱他人的罪恶,首先就是要有新的洞察力。当我们开始更深刻地认识到对方的真相时,他们有时是需要帮助的。那么,我们的感情就会发生新的变化。
我们还要既往不咎。这绝不意味着完全忘却了别人对自己的伤害,事实上,过早地忘却也许是一种逃避心灵的宽恕法的危险作法。然而,一旦我们有了宽恕的表示,那么,忘却便是一种健康的征兆。我们最终能够忘却,因为我们和解了。
最后还要记住不要在宽恕方面失去信心,要坚持下去。憎恨的习惯很难摈弃的。当我们带有其他恶习做事时,我们通常要弃绝恶习许多次才能将之全部解除。因为受到的伤害愈深,消除的时间也就愈长,但只要缓慢地变化,终会弃绝的。
有些人认为,宽仁之心是不义的,因为做坏事的人不该逍遥法外,另一些人认为宽容之心是怯弱的表现,而决不是什么力量的象征。萧伯纳则把宽仁之心视为“乞丐的避难所”。
我无不应该同意上述的看法。因为复仇从来不可能把比分拉平。它只会使受害者和伤害者怨怨相报,不断升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家雷候德·列布赫说过一句格言:“我们最终必须与我们的仇敌和解,以免我们双方皆死于仇恨的恶性循环之中”。
宽恕是困难的,但决不是怯弱的表现。对我们来说,正确地对待罪恶是需要勇气的。也需要爱――隐藏在宽恕之后的真实力量,尤其是爱的两种强烈的成分:尊敬和信奉。
朋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让时间赶走记忆,让记忆的死亡去消灭痛苦,让我们大家都在各睦和友好中永生!
本文已被编辑[漠孤寒]于2004-12-12 15:01:21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子颖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