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几里头,,母亲就给我带来打来电话说年货已经买好了,问我啥时回家过年?言语中很是期盼。我只能说还有几天。我很是愧疚,一年中没有时间回家外,到过年了还让母亲望,都还说不出一个准确的时间哪一天能够回家。最近这几年里,我差不多就是二十八九才能回家过年。临近过年的时间可以说是最忙的,忙着跟公司结账,忙着给工人发放工资。事情不办好何以安心的下来。
年是要过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可是我内心的喜悦感、幸福感却越来越低。许是内心被一个又一个欲念所充斥,也被一些生活琐事越裹越紧,内心变得越来越漠然,以至于情绪不再被外界任何氛围所感染。
想来小时候,过年了,那是多么的喜悦,不是有一句话吗,“大人望种田,小孩望过年”。过年了,就意味着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那时节,家里再穷,一个家的父母也要给家里的孩子换一身新衣服(这衣服不管是找裁缝做,还是到街上买。我的记忆里小的时候所穿的衣服多半是母亲买好布然后找裁缝缝制的。)而吃的则是自家的养牲,自家地里淘来的蔬菜。到过年了,眼里更是眼巴巴的看着大人,希望他们能够给一点压岁钱,自己好卖一些喜欢的玩具。那时候得来的多半就是些毛票,心里也是喜之不尽,那时候这点钱得来就买些气球之类的东西将它吹涨,抛在空中玩,尽管这玩具耍不了多久,要吗人为的因素将其戳破,要吗是掉在地上碰到有尖刺的物件而爆破,但是那高兴劲却无法言语!
我记忆里的“年”总是天气晴好,因为家里穷,每年也没有放什么鞭炮,但是总也感受得到那热闹的气氛,父母在厨房里忙活,我们兄妹三个就在地坝里玩,当父母忙活得差不多的时候,父亲就从厨房里走出来了,就叫我们不要玩了,一起上坡去敬老祖先人些,于是我们兄妹三人就停了一切娱乐活动,拿的拿钱纸(一种用来祭奠死去的人的纸张),拿的拿香、蜡,端的端刀头(祭奠死去的人煮好的鸡或者是猪肉之类的东西),屁颠屁颠地跟在父亲身后一个一个的坟头去祭奠,在家里母亲就会教我们祭奠亡故了老人时怎样怎样说,到了目的地,父亲接过我们手里的刀头放在坟前,我们兄妹三忙着将带的钱纸拿出一份理开堆在要祭奠的先人坟前,坟前点燃香、蜡,就吩咐我们捉揖,说出我们心中的意愿,那场面是庄重、严肃、神秘而且虔诚的,我们嘴里念叨的无非是望老祖先人保佑一家人六畜兴旺啊,一家人不要生疮害病啊,保佑自己读书得行之类的话。现在想来当时对着老祖先人许的那些愿要有多不靠谱就有多不靠谱,只是一些美好的心愿,一些心理安慰罢了。想想一个穷困的家庭再遇到事事不顺,再遇上家庭中的成员生疮害病那更是将一个家推向万丈深渊了!再说读书谁能保佑,谁能说了算,还不是自己一个是智商方面,还有自己的努力的结果。
在外面祭奠了那些埋在地头的老祖先人些,回到家里还要在堂屋里祭奠。我们那里几乎家家堂屋都有牌匾,神龛,供的不只是自己的先祖些,还有各路神灵,又得摆上刀头,燃起香、蜡,还得捉揖,许愿,还要在堂屋外面烧香,燃起钱纸祭拜天老爷。
待这一切进行完了,然后就是安桌椅,摆碗筷,上菜。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那里无论平时一家人吃饭,还是过年,大家围着长方桌必依老少次序入座,长方桌的上方正对一家人堂屋的神龛,是为上席,这个位置必是家里健在的老人就座,长方桌的下方就是下席,下席就让家里辈分比老人矮一辈的入座,辈分最低的,小孩些就分座两旁。一家人坐齐了才能动筷子,第一个先是老人动筷子大家方能下筷,那是的我们很懂规矩,无论再垂涎三尺,迫不及待地想大快朵颐也只能强忍着。那个时候餐桌上可没有什么饮料之类的东西,餐桌上摆的菜品也算不上丰盛。充其量大人们能够喝上几口廉价的烧酒,还不是什么瓶装酒。年,一样过得热闹非凡!
饭后桌子上如若漏掉了筷子没有收捡完,母亲会一脸惊讶道,明天有客来,快将筷子老壳咬一口,客人就会头痛,头痛了就不会来了。多年后的今天想来也并不觉得母亲此举是什么封建迷信,也不觉得母亲愚昧可笑。那个时候家穷,母亲时常为一家人的生活愁眉苦脸,焦头烂额,又哪里来的多的饮食供客人享用啊!想必母亲的母亲也是这样教她的,才这样演变传承下来的。 晚上,一家人晚饭后必定会烧上一大锅洗脚水,然后倒在大脚盆里面,差不多就是一家人的脚都放在大脚盆里面洗,父母对此有个说法,说是脚洗得好,老大初几走亲戚会有好吃的,但是不能洗“翻山”了,洗翻山了,到亲戚家就吃不到好吃的东西,想想那时候的人真有趣,一边不让亲戚到自己家里来,一边又想到亲戚家里去能吃上好吃的东西。回头说说什么叫洗脚洗“翻山”呢?就是洗脚时不能洗过膝盖,那时候幼小的我们,家里再穷,童年也是快乐的,也是无忧无虑的,一天打打闹闹,跳起八丈高,玩得一身臭汗,一个冬天从来就没有洗过澡,一身不脏才怪呢!哪里像现在,住的是小区,有24小时的热水,啥时洗澡都不成困难了。洗脚时当挽起裤子露出膝盖就见一团污垢像一块锅巴一样盖在膝盖上,你想,不洗能行吗?印象中洗脚洗翻山了也得到好吃了的,那时候过年老大初几主要还是去的外婆家,因为外婆家离街最近,也对我们最好,没事在街上逛逛后就到外婆家里蹭饭去了。
一年年的过去,人在成长,世事在变化,“年”成了一种人生况味,“年”成了游子们的心结,“年”更是成了父母与在外工作的孩子们的牵绊!
-全文完-
▷ 进入谑雅哥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