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探底木伯

发表于-2012年04月20日 上午10:11评论-6条

谁说中国人没有创造性?在发展的时代,创新无极限,作恶无限度,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学校越来越像羊圈,食品越来越像毒药,医院越来越像屠宰场,官场越来越像妓院,城市越来越像监狱,如此特色的景象,施耐庵再世会写出更不朽的西游记后传,阿凡达拍续集更会获得天价票房。

当然希望还是有的,例如那个不伟大的出租车司机,他将爱心传给了盲人小伙,斯文大叔又将爱心传给了他,这样爱的接力棒就会传下去。也许这样一来,有朝一日这爱心就会传到城管手里再传给小贩,到了警察手里再传给学习班的上访户?到了官员手里再传给百姓。当然传递是双向的,即使这个方向的传递中断,反方向的传递也还会继续下去。那就是小贩们还会低三下四的给城管传上一兜子水果的爱,上访户们还会垂头丧气的给警察传上一次次谄媚的爱,百姓们还会给官员传上一袋袋红包的爱。

而更有可能的是,当爱心传到一个理发妹手里,就变成了一面“本店拒绝伺候官员”的招牌。传到了一个强直性脊髓炎患者手里,就变成了一把水果刀。传到了崔英杰和杨佳手里,这太盛的爱就爱死不少人。这样爱的传递也就彻底中断了。

不过,还是愿意相信人初性善。就算善不到大爱无疆兼爱天下的圣人程度,至少能平和理性到非暴力不合作的甘地水平。圣人的年代已太久远,那形象已被篡改阉割到只可高山仰止,而甘地的日子刚刚过去,也许还可抚摸到一些余温。更幸运的是,尽管伟大祖国识破了特丽莎嬷嬷以慈善面目破坏我国宗教自由的野心从而拒绝她到中国来,但甘地的电影和书籍尚未列入敏感库,有兴趣尽可浏览。可自从较多认识了甘地,反而更糊涂了。

一句话总结甘地的理念,就是绝不使用暴力手段对待暴力,只有非暴力才能遏制暴力循环,结束暴力罪恶。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镜头:

在那次著名的食盐长征里,数千名志愿者向海边盐场的围栏前进。他们越过壕沟,接近铁丝网,在距围栏100米的地方,随着一声命令,一大群警察扑来,警察手中的包铁棒雨点般落在志愿者头上。一些人像九柱戏里的木偶一样栽倒在地,能走的志愿者们则只管前进,没一人举起哪怕一只胳膊抵挡一下落在头上的棍棒。第一批人全倒下了,他们被抬下包扎。第二批人又来了,重复着第一批人的足迹。第二批人又被抬下去了,第三批人又来了,重复着第二批人的足迹,……直到警察的棍棒再不举起,直到终于有几个人跨过围栏包起一包盐。……

电影看到这里,心里很悲愤。禁不住问:在这倒下的人群里是否有甘地自己?一个以敬畏生命为号召的领袖,如何忍心让信徒白白丢掉生命?这样惨烈的场面真的发生了几次?警察会因胳膊累或良心发现而不再挥棒,可如果棍棒变成了机枪,甘地还这样组织吗?那结果会是什么?因为这很可能是一次中国广场事件的重复。

这些疑问没有从电影里得到答案。倒是从一些书里看到了佐证:这次事件最后甘地获胜了,英国人放弃了食盐法。根本的原因居然是“这次事件丢尽了英国人的脸。”于是知道了这样一个底线:甘地非暴力的前提是因为对手有脸。

也许甘地不在被打倒的人群里,但他显然不只是个旁观者。据统计他一生绝食16次,每一次当然是自己受罪。对此,我依然很怀疑:一个人躺在家里不吃饭,这点事真就这么重要?别说一个人在家里绝食,就是几千人在广场绝食,又能怎么样?难道一个圣雄的命胜过数千大学生和百名教授?饿死一个,或压死几千,真就影响了印度的和谐稳定?

然而事实却是甘地每次绝食的结果真的“都使政府大为惶恐,且多数做出了让步”,这又是为什么呢?

后来才慢慢明白其中的原因:原来英国人虽是殖民者,但却有起码的文明。当时的印度也许并不自由平等,但毕竟有规则可循。在这样的规则下,甘地会被捕,但逮捕他的一定是司法机构的国家警察,而不是几个来路不明的临时工和联防队员。在监狱里,他不会很享受,但绝不会躲猫猫死,喝水死,做噩梦死。在法庭上,他永远是被告,但依然可以找律师辩护,可以自由陈述自己的理念,而不是被封口割喉。就算被判了刑,也必须公开宣判,而不是秘密枪决。……而实际上甘地早就明白所有这些都是英国人不会突破的底线,因此他才在这底线之上尽情舞蹈,并最终用这双羸弱的手,打赢了一个强大的武装。

当然,你可以问甘地的成功可以复制吗?答案可以说是。例如马丁路德金就很成功的将他用在了美国。但显然并非全球适用。这方面他自己已回答过了。那就是在1939年二战前夕他曾言辞恳切的给希特勒写过一封信推销他的非暴力理念。希特勒看了信,照样用无以复加的暴力做了回答。

从遥远的印度收回思绪,不知道在杨佳挥刀前他是否穷尽了一切努力去寻找一条平和理性的路子?不知道李某某刀下的医生是否在生命的最后留下了唯一一次和蔼的笑脸?不知道唐福珍在点燃汽油前是否还有一丝对自己生命的渴望,对对手文明的期待?也不知道那皮革酸奶,破鞋胶囊的生产者在数着一摞摞票子时是否会良心发现?更不知道那些丐帮帮主在砍断孩子的骨头前是否闪现过一丝怜悯,让那斧头稍微的颤抖?

面对层出不穷的暴戾,很希望这片土地也能长出几颗和平的果实,一直坚信和平的基因不会绝种。然而,只有种子显然不够,还需要一片接纳种子的土地。种子生命力无限,那土地的底线在哪儿呢?看看脚下,似乎只是一片永远见不到阳光的无底洞。

于木鱼宅

2012-4-20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木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呆贝贝精华: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呆贝贝点评:

其实,如果知道底在哪里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下坠的过程,仿佛深不见底的感觉,才最可怕。
一直坚信和平的基因不会绝种。然而,只有种子显然不够,还需要一片接纳种子的土地。
就算种子的生命力无限,那土地的底线在哪儿呢?
作者提出了一个底线问题,也是每一位读者都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文章评论共[6]个
金子川-评论

欣赏朋友精品文章,问好!(:003)at:2012年04月20日 中午1:38

绍庆-评论

欣赏朋友美文,中午好。(:012)(:012)(:012)(:012)at:2012年04月20日 中午1:53

郑佳仪-评论

欣赏问好!!!(:012)at:2012年04月20日 中午2:06

二月风筝-评论

拜读佳作,问好朋友。at:2012年04月20日 下午4:09

jia834864352xue-评论

(:012)(:012)学习精彩,祝福安康!at:2012年04月20日 晚上7:43

曲径幽通-评论

拜读木伯美文,祝春天幸福吉祥!(:012)(:012)at:2012年04月20日 晚上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