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建武城
蒲宇伦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我们驱车来到神秘的僰族之乡,寻找一个被大明王朝剿灭的僰民族留下的历史遗迹。
僰人悬棺 来到九丝镇在铁索桥两河的 岩壁之上便可看到许多悬方棺木的崖石框,在前行至珙县曹云乡的苏麻湾,河对面的陡峭的石灰岩壁上分布着悬棺40多具。悬棺离地面多数为26至50米,高者达100米。悬棺的崖壁上有许多红色彩绘壁画,内容丰富,线条粗犷,构图简练,形象逼真。悬棺及岩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也是研究川南一带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实物材料,悬棺 吸引着无数的旅游者。 这个景区充满古老而神秘的色 彩,悬棺有僰人说、也有僚人说。其时代,上限未知,下限为明代,至今还是个未解之谜。当地广为流传这样的无题诗; 谁家棺木挂悬崖,善良姐妹痛人怀。
雪霏芜草山呈孝,风吹松柏哭哀哀。
白日花开陈祭礼,夜间星斗照灵台。
“无题诗”作者不愿留名,可见僰族人冤屈之深,同时也可见悬葬与僰人有关。
九丝山僰人王城;九丝山位于兴文县西南70公里是川、云、贵三省交界处,周围15公里,四隅削壁,唯一径可通。山上建有僰人的王城。四周有凌宵、鸡冠、都都、黄土等大小山寨数十个相峙环绕,险峻异常。长期为都掌人聚居之地。
明王朝对都掌 人实行改土归流以掠夺其田粮,累次派兵征讨,迫使都掌人迁徙汇合于九丝山一带,号称人众数万。
相传以阿大、阿二、方三为首,率武卒万余,依山筑城,并建哨楼、水池,储备大量粮饷和弓弩箭矢。
首领号假王,张赤旗,置宫室百官,与明王朝分庭抗礼,且
攻城劫寨,反抗明王朝统治。
万历元年(1573),四川巡抚曾省吾奉诏后,先后调集川、云、贵三省汉土官兵14万,大举征伐都掌人。
自五月开始,经过多次围剿,终于在九月初攻破山寨,斩杀阿大、阿二、方三。
其余老弱妇幼皆未有幸免,都掌人几乎被斩尽杀绝。
少数都掌人逃亡他乡,或隐姓埋名,从此销声匿迹。
明朝万历元年,在一场惨烈的战争后,僰人在史料中消失了。
那一年,在四川巡抚曾省吾的奏请下以刘显为总兵,14万明军于公元1572年3月在叙州集结,用诱降的办法捕捉了僰人首领阿苟。
9月9日为僰人捶牛节,这一天僰人大醉,刘显利用这一机会,以奋之士,缒城而上。
明军选择僰人军队斗志最弱的时候,以突然袭击的方式,给僰人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个被战争荡平“尽灭”的“都蛮”是否肯定就是僰人一族,至今尚无确论。然而,从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于宜宾的僰人也因“都蛮尽灭”,从此在史籍中不再有关于他们活动的任何记述, ,僰人一族,不是唯一从历史上突然消失的民族。但400年前那场战争使其遽然间消逝得踪迹全无,却使这个本来就来历不明的种族,又因此变得去向不明。加之在可考的文献史料中,有关“僰人”及其活动的记述寥若晨星,或是一鳞半爪,或是只言片语,不但时间跨度长而且十分散乱。更有许多不解之谜。
僰人这个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生活了二千多年的古老民族,这个川南和南丝路的开垦者和建设者,这个为中华文明作出过贡献的民族,就这样消失了。僰人的消亡是一场值得吸取历史教训的历史和民族悲剧。
万历二年(1574年),明朝统治者将九丝城更名为“平蛮城”,以“偃武修文”之义,都御史曾省吾以“都蛮即破平,当易名”,易戎县为兴文县。修建武宁城,后改为建武城。曾省吾《善后十事疏》第三条建城池条目:“……城制周围九百丈,开东南北三门,内设总兵,兵备道衙门,同知府馆,守御千户所,坐营公署……”三门皆有城楼、衙门。建武安边厅直辖筠高珙等县,故有建武古都之称。其时的建武古都除了住军,还迁入了许多居民,商业也很发达,城内有十多家客栈,常有云贵川三省边境商贾来此做生意。
经历了近500年的风雨沧桑建武古都已经面貌全非,有州县级别降至一个村的所在地;昔日的城堡,城门已毁,街道多改建成 居民住宅,只留下破壁残垣。唯一可做历史见证的是那几块叙南平蛮碑。几百年来风吹雨剥,碑上的文字已大部分风化模糊不清了,残碑无言,只在默默 地向人们传递着几百年来的无声的信息。有诗云;断碣残碑认前朝,僰明战火几时消?血溅九丝王城毁,十万青山鬼哭嚎。
得胜将军今何在?刘将祠墟没蓬蒿, 都掌裔孙屠不绝,且看寨上杏旗飘!
每次走进建武,就犹如走进一部尘封的历史。崇山峻岭,山道崎岖,民风古朴,这里的一山一水总会引起你无限的遐思与追忆。九丝王城,神秘悬棺,僰国故里的感觉是如此的强烈,这是在其它地方永远也无法感受到的。有诗《僰人》赞曰:没有人知道来自哪里,也没有人知道如今的踪迹,嘎然间消失的步履,为后人留下千古难解之谜;旋于绝壁之间的雄鹰,守护着岩头不朽的图腾,山风中飒飒的丛林,依稀可见披荆斩棘的先民。这是一个把有历史写在悬崖上的民族,刀耕火种创造古老的文明;这是一个把灵魂刻在悬崖上的民族,刀 光剑影铸成不屈的英名。
兴文居然把宋徽宗御的博望山改成僰王山,其实这九丝山才是真正的僰王之山,应当尊重历史啊!
僰人的历史文字记载不多许多东西还是个有待破解之谜!
-全文完-
▷ 进入蒲宇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