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马贵毅国粹褒贬谈(总汇)马贵毅

发表于-2012年04月15日 晚上7:14评论-3条

马贵毅国粹褒贬谈(总汇)

前言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国粹”的东东真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国粹”,实在因为“泥沙俱下”,因而就在实际上变得“鱼龙混杂”。

泱泱“国粹”之中,自有尚佳的“好国粹”;也有不痛不痒、不阴不阳、莫名其妙、令人瞠目的“中性”;自然,还有的就是为数不少的、混淆视听、误人子弟、令人不齿的“坏国粹”了。

马贵毅先生乃天生的好事之徒,借宿天地,跻身红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觉得:人世间有很多问题是我们要关心、要重视、要思考、要总结的。于是,就成天胡思乱想,并且把想方设法地那些胡思乱想变成可以传播的精神。于是,形形色色的、终令读者们感觉既莫名其妙,又好像有点道理的各类文章就纷纷出炉,见诸报刊荧屏。

《马贵毅国粹褒贬谈(总汇)》,就是我对各种国粹的认识和评价的一个小结。所言是耶?非耶?还望编读诸君见教。

马贵毅12-04-15在都江堰月光书屋慎识

一、说说《孝经》和《论语》中的“孝道”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说是孔子的弟子曾参,在自己病快要病死时,对他的弟子说:你快看看我的脚和手都还在吗?弟子感到很蹊跷。但还是如实回答说:全部都在。曾参说:那我就放心了。

曾参说的“放心”,是指自己的身体发肤没有残损。因为,这就是对父母的一种最基本的孝。他认为:若想行孝,首要的就是保全自己的身体,如果缺胳膊少腿地死了,就是不孝。

——真是莫名其妙:你死了,这当然会令父母悲伤。但与死相较,父母会为你的缺胳膊少腿而悲伤吗?真是愚蠢至极,无理取闹——因为他还想把这种莫须有的“孝”的混账理念义正词严地传授给他的学子们!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也是孝的原则之一。他认为:如果父母在而远游,那你怎么能侍奉父母呢?

其实,这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此语除了证明孔丘的懒惰、怕吃苦、胸无大志、不追求进取外,还能说明什么呢?

弟子孟懿问孔子什么是“孝”。子曰:“无违。”

好一个“无违”!它的意思是说:父母的任何言行举止都是正确的。即便是不正确的,也不能埋怨,更不得违抗。

这是孔二哥他爹的什么混蛋逻辑?!

更有甚者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就更是变本加厉了!

请问:天下果真有“无不是的父母”吗?答案是:肯定有,而且多。所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鬼话,简直就是睁眼瞎说的违心之语,欺人之谈。

即便是父母,有错就是有错。有罪就是有罪。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让“孝道”颠覆人类的良知!

孔子说:“无违”还在于父志子承,孔子说:如果父亲死了,孝子在三年都没改变父亲的遗志,才算孝子。

这就更是他狗的更加蛊惑人心的打胡乱说了:如果孔先生的父亲是一个五毒俱全兼恶贯满盈的家伙,莫非你小子三年内都要效而法之?吼吼吼!

对父母的孝敬,是每一个人都应当自然而然甚者刻意求工地做到、做好的。但我们的尽孝,却不能违心、违法、违背最基本的人道主义和社会正义感与社会责任心。

马贵毅先生亲眼所见若干“孝子”和“孝女”,在自己父母尚存时,一、不闻不问;二、冷若冰霜;三、竭尽不孝之能事父。而在母去世后却摇身一变:那个呼天唤地啊!那个悲痛欲绝啊!那个隆重的葬礼啊!那个豪华的坟墓啊……转眼间便成了远近闻名众口皆碑的“孝子”和“孝女”!

啊呸!恶心!

马贵毅11-06-13

二、“久病床前无孝子”

“久病前无孝子”这句老话,不知始于何朝何代。

但中的女老少们,对它都堪称耳熟能详。并且深入人心。

夸张一点说,问一问众多东方人,也就是说那些貌似中人的人:“您知不知道‘久病前无孝子’这句话?”如果他说:“我知道。”,那他(她)肯定就是、或者说极有可能是中人。而如果他回答说:“不知道。”,那么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该先生或小绝对不是中人。

——为什么呢?因为,外人是没有“孝文化”一说的。

而从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乃至文学、字学、文字学、人类文化学……等诸多方面,对“久病前无孝子”这句典型的中“孝文化”中的经典俗语进行研究和探讨,据我所知,还从来没有过。

所以,我就打定主意,率先对它来一番分析,不求立言立论,仅仅旨在抛砖引玉。

我认为,“久病前无孝子”这句话,几乎涵盖了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乃至文学、字学、文字学、人类文化学等等诸多的内涵。

首先,它是唯物主义的。是写实主义的。

它客观而公正地描述了自古以来就实际存在着的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病前有孝子而且可能还很多,这是事实。但久病前,就无孝子,或者说就极少极少有孝子了。这一点,任何人都没办法不承认。

因此,“久病前无孝子”,在语句这个层面,仅仅是客观的“表述”而已。

其次,“久病前无孝子”这句话,又是唯心主义的。不切实际的。

它不闻不问:“久病前”为什么会“无孝子”?而只是一味地只看现象而不究实质。“久病前无孝子”的实质是:在久病的老人面前,子女们能孝敬三五天、三五月、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时间若再长的话,那就是谁都承受不住的了。

且不说照顾病人有多累,多苦,多耗费体力和精力——这当然是天经地义地应当由子女来承担的——但仅就时间而言,过长了,子女就真的耗费不起了。

为什么呢?

因为子女也有自己的家。而家,是要“养”的。正所谓“养家糊”。而养家糊是要银子的。银子又是需要花时间、精力和体力去换取的。“天不会掉馅饼”。一切还得靠自己。所以,久病前,孝子就越来越少,以至于勘称绝无仅有(确实有个别无怨无悔地敬孝,直至给老人送终的、值得敬佩的好子女)了。

所以,“久病前无孝子”,在这个意义看,的的确确是不近人的唯心主义宣言。更何况,“家家都有难念的经”。子女也有自己难念的经啊。

再其次,“久病前无孝子”之言,又是封建教的、假“卫道士”、虚无缥缈的“市之言”。

当子女实在是扛不住了,横下心来,冒“不孝之子”的“天下之大不韪”,不再照护病父病时,它们的心大多是苦不堪言,也无以向人述说的。

这时候,“久病前无孝子”言下之意的“不孝之子”的恶名和骂名,就永远地跟定他们,并最终了他们终的梦魇……

又其次,“久病前无孝子”,还是虚伪的、毫无意义、假仁假义的唏嘘和“哀叹”。

“久病前无孝子啊……”

——你看:我多么地可怜李大爷啊!李大、李二真是不孝之子啊……!

且慢!你知道李大、李二那本“难念的经”吗?你“念”过那本“经”吗?

如果没念过,就不用假惺惺显摆你菩萨心肠。

如果念过,你就压根儿没有底道貌岸然地冒充圣人了!

三、过大于功的“男女授受不亲”

古代交际礼俗。上古男女交际自由,进入宗法社会后,女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庸。然直至西周时的中原地区,华夏民族仍多少保留原始氏族的遗风,仲春之月,男女自由相会,尽情欢娱。至战国时期,儒家经典规定的贵族家礼,强调男女隔离与疏远,严防非夫妇关系的两性有过多的接触,不允许女子与非自己丈夫的任何男子发生爱情与性关系。自宋代以后,士大夫之家,男女之分更为严格,将妇女囚禁于一个狭小的天地,不仅限制压抑和摧残了女性对理想异性的爱慕之情,而且扭曲她们的思想、感情与欲望,使其自觉变成封建道德力量的驯服工具。

授:给予;受:接受;亲:亲自接触。古代礼教规定男女之间不能直接接触、言谈或授受物件,限制男女交往。

男女之间表达感情或者爱慕之心,不要那么直接,而是委婉一点,含蓄一点,无论是赠予物品或者是接受信物的一方都应保持一定的礼节,尊重对方,不让对方为难,也不让自己难堪.万一对方对你没那个意思,也不好当面说,让你下不来台,这样才算是懂得礼貌。(只有这种对感情的理解和解释,历经两千年到现在依然传承下来,并为现代人所接受)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另一种解释

‘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的意思是:1,禁止近亲属之间发生*交行为。2,禁止近亲属通婚。

何谓‘男女授受不亲’?

自汉武帝和董仲舒联袂‘独尊儒术’之后,这句话就成了禁止男女自由交往的紧箍咒。从此后‘男女授受不亲’演化成谈性色变。

其实大谬不然。

“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男:男人;

[女:女人;

[授:给与/授精;

[受:接受/受精;

[不:禁止;

[亲:近亲属。

所以

近亲禁止通婚!

起源

《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神情民?’孟子曰:‘礼也。’”

授:给予;受:接受。旧指男女不能互相亲手递受物品。指儒家束缚男女的礼教。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具体意思是:男人和女人的动作不要亲密,这就是礼仪。《礼记.曲礼》:“男女不杂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嫂叔不通向,......外言不入于梱,内言不出于梱。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返),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宋司马光《涑水家仪》:“凡为宫室,必辨内外,深宫固门内外不共井,不共浴室,不共厕。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男子夜行以烛,妇人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男仆非有缮修,及有大故,不入中门,入中门,妇人必避之,不可避,亦必以袖遮其面。女仆无故,不出中门,有故出中门,亦必拥蔽其面。铃下苍头但主通内外宫,传致内外之物。”明沈采《千金记》第十一出:“多谢客官。自古道‘男女授受不亲’,侍奴家放在地下,客官自取。”以及后来的明汤显祖《牡丹亭》中,已经将自由恋爱完全束缚,清曹雪芹《红楼梦》中,黛玉在行酒令时情急曾一句:“良辰美酒奈何天!”被宝钗抓到话柄,更是说明封建礼教对爱情的影响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

综上所述,马贵毅先生严重地认定:除“近亲禁止通婚”一条外,其它的什么乱七八糟“授受不亲”全部都是他娘的个混蛋逻辑,吼吼吼吼!锦衣卫:“通通的拉出去死啦死啦的干活!”

马贵毅12-3-28

在都江堰月光书屋

四、马说“悔不当初”

说,一教习(台湾及香港地区对教师一职的称呼)在课堂里神情庄严,摇头摆尾地给学子们讲课:

曰:“老天下雪不下水,雪到地上化成水,早知雪要化成水,不如当初就下水。”

一顽童低声回应曰:

“老师吃饭不吃屎,饭到肚中变成屎,早知饭要变成屎,不如当初就吃屎。”

众于是哄堂。

该顽童自然便挨了教习的十大板子。

但,课后,他却把那顽童叫到自己屋里,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呢?”

曰:“是我被您启发的啊!”

教习曰:“有前途!”,随手就掏出一个铜板来,说,去买点你想吃的东西。

文革中的八个样板戏,平心而论,水平都不错。

这还得感谢已故毛主[xi]泽东生的前夫人、“四人帮”中的领军人物江青同志!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胡传魁有一唱段,其间有一句:“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

马贵毅先生有一个恶习:历来就喜欢结交上中下九流的种种朋友。

(也因此,每当弊马吃不上草的时候,就有若干朋友慷慨解囊救而助之)。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悔不当初啊!”之类——我时常听到这样的感慨。

马,生就爱胡思乱想。但却怎么也想不通:“当初”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想了40年,终于想通了:“‘当初’,就是‘过去’”。

又想:既然是过去,就放下不行吗?

昨天晚上,有一位不期然来访的一位30多岁的女士敲开了我的家门。

说:“早就知道您的名字了,都江堰市‘三匹野马’中的一匹,是从朋友口中偶然得知的……”

说:“先请坐。不知有何见教?”

“不敢!”

“在哪住呢?”

就在前面的“银杏公寓”。

“啊,挺近的。很高兴您能来看我……”

“不客气!”

又说::“我在网上发现您现在在征婚,是吗?”

“是。今天,不过就4天吧,就有近4000位女士来信……”

说:“看你的资料,很优秀的,跟你生活了8年的太太怎么就走哪里呢?”

“因为我穷。还有,就是脾气不好。”

“啊。”

“抱歉:敢问您现在的婚姻和家庭情况如何?”

说:“当初,我是被他骗上手的。我弱智,被骗就被骗吧,我认了。但他现在在外面还有小蜜。”

说:“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我已经起诉和他离婚了。”

马曰:“你看这样好不好:等你离了婚,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好吗?”

“好吧。马老师:我们女人真的是很悲哀的,特别是跟一个没有责任心的男人在一起生活,那可真是收纳折磨……”

“不会。我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但我蒙受的冤屈和打击你是难以想象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性忍受痛苦和忧伤的能力是大大超过男性的’。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他的《卡迪央王菲的秘密》的一部篇小说中的一句话。我希望你坚强!”

“好。但我如果真要想你成为我的丈夫呢?”

说:“等你离婚后再说吧。你看如何?”

“行。”

回头再来说“当初”。

我们确实应该把“当初”视为“现在”的前辈。没有我们的当初,就不会有我们的现在。当初,我们可能会犯很多错误。但,人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啊!不同的只是:我们能从当初的错误中能获得什么经验和教训。

马说:当初,是我们不能驾驭的。但现在却是我们能够驾驭的。

我说:朋友们啦:人生不过百年。让们把当初抛到九霄云外去吧!今天,才是最重要的。

建议:您现在就打一个电话给你的任何一个朋友,说:“有时间的话,来我家里喝杯茶……”。

因为,我们活在今天……

马贵毅11-10-28

五、规矩,就是用来被打破的!

古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这话,看起来天经地义,听起来无容置疑。

因为写了近千篇各色各样的300多万字的狗屁文章,所以,就记不清是在哪一篇文章中援引了“规矩是用来打破的!”这句话了。

而当时编辑我的那篇稿件的编辑小姐,公然就不知道我是借用了别人的话。

实际上,这是我在一条优秀的电视广告中得知的这句优秀的广告语的。

该广告语的原文是:“规矩是用来打破的!”

但,我把它改装了一下:“规矩,就是用来被打破的!”

请注意:在原文中,我加了一个逗号,和‘就’字与‘被’字”。

毛泽东先生当年讲:“不破不立”,我认为是一种绝对的真理。

什么是“规矩”呢?

“规矩”就是“教条”。也就是所谓的“清规戒律”。

时代要在自然而然地发展。人类要自然而然地进步。科技要自然而地超越……这是不以任何人的自由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

在《马贵毅谈情说爱(一)“婚姻阶段论”》(见“天涯语”和“烟雨红尘杂文版)中,我曾写道:

我不相信爱情的所谓永恒。

但我非常乐意享受爱情的美好。

多年前,在北京的一次研讨会上,马大言不惭地发表了关于“婚姻阶段论”的言论。

其理论基础,正是人类永远也绕不过去的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相应的“阶段论”:原始社会的无政府阶段;群婚阶段;部落形成的首领当权阶段;私有制阶段,封建主义阶段,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变法阶段;半封建半殖民地阶段;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阶段;毛泽东先生的社会主义革命探索阶段;初级社会主义阶段;及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阶段……等等。

多年前,在北京的一次研讨会上,马大言不惭地发表了关于“婚姻阶段论”的言论。

其理论基础,正是人类永远也绕不过去的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相应的“阶段论”:原始社会的无政府阶段;群婚阶段;部落形成的首领当权阶段;私有制阶段,封建主义阶段,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变法阶段;半封建半殖民地阶段;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阶段;毛泽东先生的社会主义革命探索阶段;初级社会主义阶段;及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阶段……等等。

会后,马先生立即就被若干位高学历、高职位的从20几岁到50几岁的女士们的围而攻之。归纳一下,她们的意见大体如下:问:马老师的意思是不是你随时都准备离婚,又结婚;然后又离婚,再结婚?

其实,她们是误解了我的本意。

我解释说:人生短暂,找到自己心仪的另一半是我们人生中的神圣使命之一。

同时,我也不相信所谓“缘分”。

“百年修来同船渡,千年修来共枕眠”之类的理论,我以为那全都是些“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中国那些的所谓“圣贤”们用来骗猪的鬼话。

男女的结合,在我看来差不多都是被动的偶然机遇,和无所适从的将就(凑合)。

人类的婚姻和人的生命一样,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懵懂到理智,由狂放到平静,诚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这不是阶段吗?

婚姻也是如此这而别无二致。

那么,婚姻究竟有哪些阶段呢?

一、无论是经他人介绍或萍水相逢,一对男女初识,双方都自然而然地会拥有朦胧的好奇心和热切的交往欲;

二、双方产生好感,决定交往下去,看看情况如何再作定论;

三、情投意合后,进入热恋阶段,于是开始谋划结婚事宜;

四、新婚燕尔,蜜月笼罩,其乐融融,忘乎所以;

五、子女问世后,便天下大乱了:家里几乎天天都人来人往,有双方亲友,朋友同事,有贺礼红包,鲜花美酒(孩子要办满月酒啊!)。

六、光阴似箭,连日子究竟是怎么过来的都记不清了,转眼间儿子(女儿)就要上幼儿园啦!于是,接送孩子就成了婚后生活中重负的一种;

七、孩子要上小学啦!另一幕更沉重的无形“家务”便从天而降;

八、孩子要上中学啦!学习的家庭辅导又是一个无形的重负;

九、孩子要上大学啦!教育的投资让人挠头不说,安知他(她)学不学得好?远离父母,生活能自理吗?可吃得好,睡得好?学得好?

十、孩子毕业啦,可喜可贺啊!但国家不包分配呀!哎……!!!

……这么多阶段,早就把上述一至四项两个人之间,原本情意绵绵如胶似漆的爱情甜蜜给冲成了一杯白开水!

回说:“我的‘婚姻阶段论’有什么错吗?”。

众老少美女们顿然哑口无言。

马先生于是便大义凛然地拂袖而去。走了几步后,回头对她们说了一句:

至于对“阶段”的认识、理解和对应策略,有机会再和各位切磋……

“那,马老师您就开个有关这方面的讲座吧!”

“谁出钱呢?”

“我们交听课费还不行吗?”

“我可以考虑一下……”

三楼餐厅的西式自助餐还等着我,而我早就饿了。

于是走之。

迄今,那讲座的事,早就被我忘到索马里去啦!吼吼吼吼!

其实,我的意思是:上什么坡就唱什么歌(也就是江泽民爷爷的“与时俱进”理论),才是智慧人生的最佳选择。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就要有应对那个阶段的具体策略。

比如:马贵毅先生的现任太太因我挣不了大钱,就弃我而去。我不仅不怨恨她,反而觉得她是智者:跟一个穷书生过日子,怎么说也怨啊!

殊不知,她这一走,却给了我的闲暇的生活空间和清净的思想空间。

这篇文章的题目既然叫做《规矩,就是用来被打破的!》,朋友:您就不妨这样来看:

我们可以循规蹈矩,也完全可以不循规蹈矩!

我们可以“从一而终”,也完全可以不“从一而终”!

我们可以忍气吞声,也完全可以不忍气吞声!

我们可以在去看朋友的时候,不带任何礼品——因为,你去看他或她的行为本身,就是最好的礼品了!

当您一见钟情爱上了一位意中人的时候,不管他(她)是否在婚,只管把你的爱意向他(她)表达出来就好了——至于他(她)作何回应,已经不重要,因为,人心天生就是乐于倾吐的。

我就曾向我明明知道不可能与之结合的美丽而优秀的若干女性表达了我的爱意,结果是:她们中没有一个人认为我是花花公子。不仅如此,她们几乎都回应说:“谢谢你能这样看重我……”。

朋友:人生中,有现实的爱情是幸福的。而有虚幻的爱情也是幸福的。

所以我说:朋友:规矩,就是被用来打破的!把想对谁说的活就无所顾忌地对谁说吧!至于听话的人是怎样的反应,那已经是不重要的了……

是的,你爱一个人,那个人可能不爱你。但我要告诉您的是:尽管对方不爱你,只要你爱他或她,当你表达了你的爱意的时候,你就是做了一件善事:给了他(她)对自己的可爱的自信心!

还有许多规矩是我们必须打破的,有时间再说吧。

马贵毅11-10-25

六、我看“退后一步自然宽”

四川青城山天师洞大门上有一则楹联好生奇趣: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初一得见,似乎觉得它有点儿自相矛盾:一曰“事在人为”,可谓之“有志者事竟成”,且不相信“命”或“命运”的制约;但紧接着又奉劝世人“心不可高”、“旗不可盛”失败或痛苦乃自己的感觉——“境由心造”,任何事都无需“求全责备,”若不称心如意,则不妨“退后一步”——退后一步者,次佳选择和随遇而安之意,更明确地说,乃是指:追求和企盼只要不过分,那么,什么事都是会令人满意的……这二者岂不太自相矛盾了吗?

其实不然。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美好事物而言,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和情况下,都是力不从心地处身于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尴尬境地和遗憾或愤然情绪之中的。

认识到这一点,的确需要有相当的勇气和自知之明。而这,几乎堪称一种定律。

的确,芸芸众生不可能都成为伟人、名人和亿万富翁;甚至就连选择自己的出生、家庭、职业、配偶等等,我们都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而如果我们心似天高、气壮如牛、一意孤行、铤而走险,则等待我们的,差不多总是或往往是失败、挫折、打击……

怎么办?我们别无选择吗?

答案正是“退后一步自然宽”。

也许有人会说,这纯粹是懒汉懦夫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许有人会说,这是“阿q”精神的派生物;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动摇人们顽强的生活信念,削弱人们拼搏人生的勇气和决心的胡言乱语……不幸的是,客观事实无数次地证明了一个真理:“欲速则不达”;并且无数次地证明了“量体裁衣”、“量力而行”等生活准则的正确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如果我们一时还没有更多的钱去购买小轿车和摩托车,那么,心安理得地驾驶自行车去上班也并不是一件坏事——气自行车,难道不比步行更快捷更省时更机动更环保吗?

自然,“安贫乐道”并不是前进中的现代人之必然选择,但与“铤而走险”和“钻牛角尖”相比,“安贫乐道”确实是可行的,无害的:而“退后一步自然宽”,也绝非绝度地意味着“倒退”或“停滞不前”。

退后一步,可以使我们拥有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可以使我们更加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地安排新计划,创造新生活,实现新的选择,争取新的奋斗的成攻——拳头,总是在收缩后在挥出才更有力量!

与其愤愤然地以唯心主义观点去看待生活和人生,去咀咒他人和世界,还不如欣欣然地以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万物万事,从而问心无愧地做我们该做的事和能做的事,以求得生活的轻松愉快和人生的自若坦然。

七、“喜新”能不“厌旧”乎?

多年前,有一部情感类电视剧,名叫《一天又一天》。

剧中的男主人公在家中与情人幽会,不期然被夫人逮了个正着。

待那“情人”仓惶离去后,该丈夫公然振振有词:“我虽然‘喜新’,但却绝不‘厌旧’……”云云。

以至于使向他提出离婚的妻子也好像顿时缺少了几分道理。

倘若笔者正是那位不走运的妻子,我想,我或许会向丈夫阁下聊发一问:

“‘喜新’能不‘厌旧’乎?”。

老祖宗的遣词造句,从来就是有几分道理的。

若“利害”,若“痛快”者诸,曰:有“利”就可能有“害”;反之亦然。

而“痛”者,往往不乏其“快”。是了不图其“快”焉能有“快”之至?反之亦复亦然。

至于说到“喜新厌旧”之类词句,那就更是拥有紧密而内在的必然联系了:不“厌旧”,是断然难以“喜新”的。这倒是最基本的情事理之一。

而且,“新”,乃是与“旧”相对而言,方显出其“新”的。

既已“新”了,则人之所喜,仍从常理常情讲,也是自然而然的。

“喜新”者,当然有可能不“厌旧”,但却并非必然地不“厌旧”——如电视剧中那位邀请别的女人上床的丈夫先生,倘不“厌旧”,则那“新花样”的节目,是难以和盘端出来的。更不用说男女之间的“喜新”,往往正是基于“厌旧”的各种基础,方能演变、发展,进而气象万千的。

至于先“厌旧”,还是先“喜新”这就无所谓孰是孰非了——终其然,其本质是一回事:“厌旧”方能“喜新”;“喜新”则必然“厌旧”。

但何以“喜新却不厌旧”的理论,竟日趋甚嚣尘上,成了诸多“喜新厌旧”者最得意的口号呢?

却原来,“不厌旧”,便有了“合情合理”的意味儿。如常听有人口若悬河地演讲关于“婚外恋”的“方针”:“婚,是不能离的。家庭是要维持的。但,情人也是要有点。第三者也是要玩的……”,诸如此类。

猛一听闻,还真有一点“喜新,但却不厌旧”的坦诚掷地有声,但若稍加考究,便发现那纯粹就是自欺而且欺人的玩意儿。

就婚姻家庭而言

,若不“厌旧”,则断难“喜新”;若明明“喜新”,却又宣称(并且实施)绝不“厌旧”者,则,要么那“喜新”是假的;要么那“厌旧”是假的——二者必居其一。

总而言之便是两极都“真实”不了或都只是有点儿“真实”。

但遗憾的是,“有点儿真实”的水份太多,怕无妙趣可言的。

诚如战场上的士兵一样,你总不能既想当英雄而冲锋陷阵,又怕掉脑袋而临阵脱逃——何去何从,非得有个决断,方能付诸行动——未必可以大言不惭地宣称:我既是英雄,又是逃兵吧?

事实上的情形则只能如此:要想当英雄,则性命总有危险;若要保性命,就只有当逃兵一途可就——“英雄逃兵”或“逃兵英雄”只谓,可从来不曾有过。有过的,而且众多的,还是真正的英雄或真正的逃兵——非此即彼。反之亦然。

如此看来,又“喜新”,又“不厌旧”的正人君子们,事实上只能是些“又想当英雄又怕丢命”;“又想当逃兵又怕苟活”的可怜虫。

“两全其美”的事,在人世间是极少极少的。

生也罢,死也罢,英雄永远都是胜于胆小鬼的。

以男女情爱而论,我认为“喜新”与“厌旧”,以正大光明为好;以闪烁其辞为不好;爱与不爱,以极端为好,而以暧昧为不好。

“好汉做事好汉当”。

人,应当有这个气度。

“脚踏两只船”的结果,据我所知,是没有一个能心满意足的。

我意:既以“喜新”,则不妨大张旗鼓地“厌旧”,落得个正大光明地离异而另求高就。也比偷偷摸摸、两面三刀“名正”而且“言顺”的好!

此外,这“好”,不独于人,更在于己。

另外,想提请身不由己充当“第三者”角色之男女众生注意的是,但忽一日艳遇“知音”,则当选公然“喜新厌旧”者为亲;而应视“喜新而不厌旧”者为骗子,流氓,下三滥之流。

因为,历来“临阵脱逃”,“见风使舵”的,正是这种等。

至少,那些敢于“喜新厌旧”的人说到底,也是一些即便知道之间错了,也襟怀坦白,绝不蒙骗世人的——这些人,绝不会是“阴谋家”。

而“喜新”却“比厌旧”的人,无疑是骗子:既骗他人,更骗自己。悲者也!还提他干啥?

马贵毅11-04-16

在成都月光书屋

八、“心无旁骛”与“目不斜视”

“心无旁骛”与“目不斜视”,都是中国封建礼教给呆头鹅般的中国人灌输的浩如烟海的“清规戒律”之一种。

有女士声色俱厉而又义正词严地宣称:“不专一的男人绝不会结婚;而结了婚的男人,又绝不会专一。因为:要想叫他先生从一而终、死心塌地,心无旁骛、目不斜视,那简直就比登天揽月还难……。

此话的确有几分道理。

我们还是先从“结婚”说起吧。

结婚之道,其首要的内容便是“选”;而且,无不竭尽全力地大选而又特选。

选什么?

选外貌、选形象、选身段;选经济状况、选政治面貌、选社会地位;选性格、选品行、选风度、选气质、选韵味……而结婚,正是这种“选”的思想和行动的终曲。

不幸的是:结了婚的男人,依旧是男人。盖男人这种奇怪动物的最大特征之一,便是永远拥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爱美之心(女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乎?)。而这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是绝不会因结婚而就此泯灭的。

更不幸的是:他先生是绝不会“一叶障目”,除了自己的妻子以外,便觉得芸芸众女皆成了“青面獠牙”或“不堪入目”之流的。

——若果真不是如此,则该男人要么大男子主义绝顶,有朝一日就终于会连你这“障目”的妻大人也看不顺眼了,终于的是:日复一日地打那邪门歪道的鬼主意,时刻准备着另寻“她”就;要么,便是缺人性、欠柔情、不进油盐、不解风情的“木瓜型”并“屠夫型”恶丈夫。汝若不信,那就恭请尔等身怀绝技而又艺高胆大的小姐们、女士们,不妨挺身而出,舍身一试;或提高警惕、拭目以待。

“心无旁骛”暂且浅析于此。现在来看看“目不斜视”。

各位女士务必须知:男人均喜好“目之斜视”。但“目之斜视”者,却并非绝对地意味着其之心术不正。而“心无旁骛”者,也绝非一辈子都“目不斜视”——知其至理者,方可心安理得、游刃有余。对此,远在西洋诸国的众多婚恋心理学专家们早有妙语警世:

“男人都爱回顾街头的漂亮异性,更多的是出于本能和下意识,而非什么刻意求工的猎艳心理所致。”

而近在海峡彼岸的台湾某报“傻大姐信箱”,曾刊发过一则有趣的编读对话:

——“傻大姐:我那老伴总是在打女人的主意,怎么办?他今年70岁。刘太太。”

——“老太太:我家小狗见车就追,你以为它真想开吗?傻大姐。”

呜呼!男人之爱美,往往并非全部都意味着其占有的欲望。而对其倾慕流盼者,亦并非全然在于企图有朝一日树以为妻。凡此种种,身为女性者众,已为人妻者诸,倘不理而解之,听而任之,怕终于是没有什么好日子过的。纵观芸芸女性之嫉妒,往往流于形式、囿于皮毛者居多。这是最平凡普通而又最不为一般女性所正视与深思的。

试举例:但见丈夫与一异性之工作配合默契,语言叫流融洽,便以为万恶之源已始;但见丈夫与另一女士亲切友好、谈笑风生,便以为其心已花,其恋已移;但见丈夫于接踵摩肩之人流中,因回头顾盼某美女之芳姿而偶失体面,便以为其夫猎艳已始,不可救药了……诸如此类。若以“不专一”论处,却也好像铁证如山,无可抵赖。但往往多见的是,被嫉妒兼指责被诅咒的为夫者,自己也莫名其妙.被嫉妒得云天雾里,简直冤枉之致。

大凡为人,一个正常、健康、性别迥然的人,对异性之宽泛的想入非非和随机的痴心梦想,都不仅是自然的、正常的,而且,甚至还是无可指责的。作为妻子而言,倘不千方百计地将自己丈夫偶然地想入非非和转瞬即逝的白日美梦,容纳于对自身的欣赏和关注之上,反倒大惊而又小怪,推波而又助澜,偏偏遗忘了“物极必反”的谆谆古训,那么,为夫的先生,若不被你贵小姐阁下贵夫人陛下活活地“逼上梁山”,则尽管前往都江堰“月光书屋”拿马先生是问可也!

马贵毅11-04-17

在成都月光书屋

九、好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

无论何时何地,举凡人群汇聚之处,我们总会屡见不鲜地发现:尴尬、萎靡、羞怯、紧张、难堪、举步维难、进退维谷、面红耳赤、噤若寒蝉的人比比皆是,层出不穷。

同样的,我们也会在任何社交和公共场所,发现许多(遗憾的是:所占比例仍然太小)宾至如归、泰然自若、亲切友好、热情洋溢、洒脱大度、亲切友好、热情洋溢、洒脱大度、不落俗套的参与者。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和截然不同的表现。都是引人注目、发人深思的。

大家都是有鼻子有眼、能说会笑、或强或弱都拥有喜怒哀乐、大同小异都难免离合悲欢的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相径庭的风度气质表现习惯和行为方式呢?

依老夫愚见,前者几乎无一不是被一种自觉不自觉的自卑感和空虚感所左右而不能自拔;或者有意无意地被诸如“我不行!”“我比起别人来真是差得太远了!”之类的消极自我暗示所主宰,总觉得自己落于人后,自愧弗如,因而只好谨小慎地把自己归为“多余人”的范畴,无可柰何地在人群中把自己摆在“孤独者”的境地……这真有点不幸而又令人感到悲哀!

而另一种人,在我看来,则是由于心底踏实、无须哗众取宠,热情洋溢、自信心十足而显得轻松愉快、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他们大都不太在乎别人对自己怎么品头论足,而只是自然而然、全心全意地陶醉在与他人的亲切交往并带给他人——从而也带给自己——热情和欢乐的愉悦之中……这可实在逗人喜欢而又令人向往与钦佩:

对此,现成的、通常的、我们大家总是挂在嘴上的评语则是:前者没有“气质”或“气质太差”,而后者很有“气质”,或者“气质”“太好了”。

“气质”者,人人都明白,顶多只是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吧——我们也就不必深入得探讨了。但很有趣的问题是:“气质从何而来?”。“为什么有的人‘很气质’,而有的人干脆就‘不气质’呢?”

气质是爹马给的吗?可以说是,但也可以说不是。

因为兄弟姐妹同根生,气质迥异的确实不少。

那么,人的形体和容貌就是决定其气质的关键所在吗?也可以说是,可以说不是。

君不见:某些绝顶俊美标志的人儿,总被人评价说“少了一点什么味儿!”;而某些貌不惊人甚至形象欠佳者,却又莫名其妙地令人倾倒、受人喜爱和尊重……

由此,我想起一个小故事:我的一位中学音乐老师,很受中学生、特别是女中学生们的崇拜,究其原委:她太有气质了。

有一天,一群女学生围着她,情不自禁七嘴八舍地问道:“王老师:你为啥穿什么衣服都那么好看呢?”

“王老师:你为什么走到哪儿都那么潇洒,那么有风度呢?”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王老师一人对众口,顿时被难住了。想来想去后,却作了这样一个回答,虽然,这答案还被有的女孩子认为是“牛头不对马嘴”。

“你们哪,花时间多读几本书,就会穿什么衣服都好看,走到哪里都潇洒了!”王老师说。

这故事真有趣。

顺便说一句:当年四十多岁的王老师并不漂亮,而且,脸上还令人遗憾地生着一些雀斑。

同那些十四、五岁的青春少女比起来,美丽的、有风度的、有气质的、很潇洒的、应当是她们……可她们却心悦诚服地自愧不如。

这结论也许不会错:“腹有诗书气自华”。

的确,对任何一个人来说,知识和教养都是头等重要的。

心灵的充盈和丰富,说什么也比服饰的华丽和外貌的娇美重要的多、本质得多。

“诗”和“书”倒并非仅指诗集和书本

——却原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读社会的“诗”,读人生的“书”,并不比读《唐诗》、读《红楼梦》来的轻松、来的容易。不知风吹浪打之苦,何来闭庭信步乐?你自以为幸福得无以复加,但比你幸福的却大有人在;你怨天尤人:命运太不公平,但更不公平的命运却落在更多人头上——真是“知多世事胸襟阔,阅尽人情眼界宽”,一个人,只要胸襟真的阔了,眼界真的宽了,不知不觉间便会不那么注重自己的一举一动是否“不合常规”?是否有损于自己的“光辉形象”——因为,这时的他,已经懂得了什么是“假作真来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道理,于是,既能公正、客观地肯定与赞赏自己;也能深刻地、无情地指责甚至嘲笑自己。

因为,这时的他,想得更多的,乃是如何能给他人带来欢乐和幸福;如何能同他人一起共度美好时光;因为他深知:至善至美是不可能的。诚如鲁迅先生所言:“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世上配活的人怕也有限。”——既然如此,还怕当众出什么错,还怕当众丢什么丑呢?话说错了,不妨纠正之;歌唱“左”了,不妨纠正之;舞步错了,不妨纠正之;事办错了,不妨纠正之……终其然不外乎“再来一遍”;不外乎“对不起!”、“真抱歉!”;“请原谅!”。

人有失手,马有失蹄,请多包涵!望多关照!……如此这般,拘谨从何而来?尴尬从何而来?羞怯、紧张、面红耳赤又从何而来?

是啊,对人对己都不好求全责备。

拿破仑只有不到一米七的身高,但他却能统帅千军万马;矛盾先生写稿子,也只是要求自己尽量地少写错别字;陈景润先生摘取了数学王冠上的钻石,但却当不好一个中学的数学教师;袁木先生在答记者问的时候,也还有心里着急和词不达意的时候……

他们尴尬了吗?他们拘谨了吗?

没有!

马克思的颠沛流离真是登峰造极了;贝多芬的痛苦悲凉确实无与伦比了;他们羞怯、紧张了吗?他们面红耳赤过吗?

没有!

更重要的是:他们从来没有把自己看成这世界上的“多余的人”;从来没有宣布自己是“孤独者”。

他们的喜怒哀乐,与世同在;他们的自我评价,与世人一般;他们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他们懂得:“伟人们之所以看起来伟大,那是由与我们自己是在跪着(马克思援引的一位哲人的名言)”;他们清楚:“一个人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知道自己的渺小”;他们更明了……“没有一个人是没有可耻之事的。”……

所以,他们虚怀若谷;所以,他们坦然从容;胜利了,绝不会利令智昏;失败了绝不会颓废、消沉--因为他们真正地腹有诗书,因而华气横溢。就是上帝,又奈他们如何?

“腹有诗书气自华”,前人的告诫果真确言之有理。遗憾的是,诗书者,三天两日读不好;诗书者。七年八载难修成。这可如何是好?有道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妨就着手试一试。

好在,“凡开始了的,总不为迟(马贵毅小说《是的,有那么一天》)”从今天起,俺可真要踏踏实实地读它几本好书了!

马贵毅11-04-21

在成都月光书屋

十、为什么不“我说”呢?

中国科举时期的“八股文”真是“杀人不见血”软刀子:把成千上万的秀才、举人们“八股”得自己不会用自己的话开篇作文了——因为,“八股文”的基本精神就是,开篇前的文字,一定是要留给死人(他们心中如孔孟之流的先贤圣哲)的——

《xx云:……》;《xxx云……:》;《xxxx有云……》诸如此类,似乎不让古人先云,他就不知所云了,吼吼吼吼!

最近,不期然见突然发现:有那么一些朋友,写文章,一开篇便是:“xx说”、“xxx说”再加“xxxxx说”。然后才(敢)开始宣讲他先生的满腹经纶以蛊惑芸芸众生。

(就如做传销的朋友一样:先给被骗来的亲朋好友们“洗脑”,然后,再说“产品”。)

结果呢,读者早就被他的“xxxxx”之类的“说”,给弄得既晕了头,更转了向,终其然,他自己究竟说了一些什么,读者却一头雾水或干脆就浑然不知。

(何苦来哉?!)

自然,做文章,引经据典是可行的并且是有效的,但如果我们囿于经典,则引经据典的根本目的就毁于一旦。

更有甚者,引经是为了给自己贴金;据典,乃是用于挡箭牌之功效,一手举剑,一手拿着盾牌向赤手空拳的读者们强行灌输自己的“想当然”和“锦囊妙计”。而且不由分说。

中国老百姓最喜欢这句话:“有话就说,有屁就放!”

这有几多干脆、爽快和陶然?

——于是就隐隐地觉着悲哀:

朋友:那嘴,不是长在你身上的脖子上的脸上的下半部上吗?想说话,干嘛要让“他们”先说呢?

让“他们”后说不行吗?

——却原来,这些人是根本就离不开“盾牌”的。因为他没有底气!

评说历史,既不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更不是我们的责任义务。

如果我们都去说历史了,那,史学家们不就失业了吗?

况且,那过去了的僵硬的历史,是能由你说活的吗?

马贵毅就不这样。

我不说历史。因为我不懂。我只说今天。

朋友如果有闲情逸致或者想学点闲情逸致的话,不妨百度一下,看看《中国出了个马贵毅》、《马贵毅主义》、《马贵毅在八月》等等“我说”的文章。

那才是马贵毅“一家之言”的绝品美文!

我意:说话,就要说自己的话。

说别人的话,总有点“讨口子(乞丐)”的感觉。

要来的饭,虽可果腹,但无论怎么说,都不如自己家里煮的饭香,而且卫生。

此外,为文还是应当讲一点风度的。又不是不共戴天的敌人,甲什么话说得不周延,乙大可直言不讳地说:老兄,你是不是没有想好就说出口啦?不必心怀不满,更用不着恼羞成怒。因为,那无济于事。

“一个人的权利是与另一个人的权利为界限的”——我也来引经据典一盘。不幸的是我忘了是谁说的。

有朋友在文章中给了我一个能够评高级职称的“马贵毅文革灿烂说”。又有朋友说马贵毅带着凤姐和什么王小姐从地洞里爬出来向她的“三说”阵地开炮。诸如此类。我疯了?我干这些小朋友的游戏?首先,我不是军人。其次,作为中国良民,我不敢私藏军火。这话从何说起呢?

文革肯定是不可能“灿烂”的。因为我们为它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文革让中国人终于懂得了“民主”,这是不争的事实。马贵毅先生把这一点指出来何错之有?——如果没有文革启蒙的民主意识,你先生敢如此“畅所欲言”吗?

凤姐和所谓王小姐,更是一位极有爱心的红娘免费奉送却被马先生谢绝了的,也好意思拿来说事。我的理解是:她太寂寞啦!

朋友,说自己的话吧!老说别人说的话,我觉得真没意思!

忽然想起:很多年前,我的一个师兄爱上了我的一个师妹。

但他却不敢大义凛然地向意中人儿进行唐吉可德式的表白,而苦口婆心地请我这个大男人穿针引线。

结果呢,那位mm低声而又神秘地对我说:“马师兄:我,我,我……的,是,是你。”

这就让本来就很喜欢她的马师兄望而却步。回头还只好骗朋友说:人家有对象了。

你看,这就是不“我说”的结果。

现今的网络作家是如此的多。作家中的网络杂文家更是如此的多。惜乎哉,有的杂文家就是弄死都不“我说”,而偏偏要“他说”。

说这些朋友疯了吧,好像神智还是清醒的。说他没疯吧,又觉着有些不正常。

真是疯也忧,不疯也忧,让马(读者)何时而乐欤?

其必曰:管他是疯还是不疯,你自己说球你的就是!

人家又没有封住你的嘴!

马贵毅11-04-01

在月光书屋

十一、红颜知己

“红颜知己”是古时文人士大夫阶层津津乐道的“甜言蜜语”之一。我不知道他们对“红颜知己”的了知和领悟是个是个什么鬼摸样,所以,今天就索性谈谈我对“红颜知己”的些许感悟吧!

想到我的红颜知己,心中顿时就泛起一片温柔的涟漪。

见到我的红颜知己,就禁不住喜笑颜开。脑海中还显示出一个又一个连续播放的我们之间的那些美好的记忆。

我的红颜,在我想见她时很快就能见到她的地方。在我火热的胸膛里。在我涛涛的文字中。在我悠悠的思念之间间……

在神奇的网络中,有比大千世界更大的万千世界。

红颜知己,被淹没在人潮中。

但在由文字构成的人生思考结晶的文学海洋里,我庆幸,我能自然而然地结识到那么多可亲可爱可信任可交心的红颜知己和异性朋友。

红颜,是我思想的诱导者。

红颜,是我精神的守护神。

红颜,是我情感的缔造者和分享者。

红颜,是除了妻子以外我最心仪的女人。

在绝大多数情形下,妻子,是永远也不会、更不可能取代红颜的。因为;红颜的思想是开阔的而不是闭锁的。红颜的情感是清纯的而不是污浊的。红颜的兴趣和性情是别致的和优雅的

我时常冥思苦想:人世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女性做了男人的红颜知己?而男人们为什么对红颜知己又是那样地一往情深?

深思熟虑的结果是两个词:和谐。平衡。

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万众一心的期望。蓝颜与红颜的和谐,则是皆大欢喜的另一个层面的和谐。人心,都总是乐于倾吐的。而有的时候,人的精神交流的需求,在一般同性中,因为种种障碍而总是难以达成。但与异性知己的沟通,却显得自然、亲切而顺利。因此,和谐成了异性知己们的最爱。

人的精神和情感的天平是会随时失衡的。而寻求平衡几乎是人的一种本能。

男人啊,有很多时候,会有很多烦恼和心结。这些烦恼和心结,他们通常都不太愿意向同性朋友提起。在妻子面前,似乎也难以启齿。

这时候,红颜知己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他们的倾述对象。而红颜们也都总是乐于倾听的。

而且,她们还会无私地奉上天文数字般的屡屡见解,与男人叫流、讨论。在润物细无声中,让男人的心灵恢复平静,使失衡的天平得以。守横。

对于男人来说,红颜知己功莫大焉!

——她们会深刻的理解男人的困惑。并且竭尽所能地加以力所能及的解惑。

——她们会在不经意间,通过众多的信息渠道带给你小小的惊喜。

——她们同样会把她们的喜怒哀乐和惆怅忧伤告诉男人,为的是能从男人那里寻求理解和未必能气作用的安慰。

事实上,异性知己们之间的理解、支持、关爱、呵护、思念和依恋是相对的、互动的、默契的。

并且,这种相对的、互动的、默契的理解、支持、关爱、呵护、思念和依恋,绝不会受到时间、空间、年龄、种族地等等的限制。因此,红颜和蓝颜们就如鱼得水般得以欢欣的交流,缠绵的倾述和相互的欣赏与喜欢。

作为一个男人,我要说:有一个红颜知己和若干老老少少的异性朋友,真好!

十二、“西施效颦”和“四大皆空”

——马说淑女和花和尚

就为了钱,中国人真是集体发疯了!

今天早上五点三十分,打开电视机观看新闻。

上海东方卫视的电视新闻报道说:武汉理工大学居然开设了一个“淑女班”。新闻称:“淑女班”的招生条件:身高一米五五——一米七五的女性均可报名。而且,“以貌取人”,非美女不收。

另一条新闻是:河南嵩山少林寺住持释xx包养北京大学女生,他在德国慕尼黑和意大利米兰均有别墅;目前,该北大女生与释xx生的女儿在慕尼黑居住。

就无语了。

古云:“无风不起浪”。

马贵毅顽固不化地坚持认为:所有新闻,都有一定的和最起码的真实性。

能支持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是:马的另一个个人的认识:凡从事新闻工作的人,中外皆然,比社会其他任何行业的从业人员人都更有良知,更有社会正义感和公民责任感。

中国人经过千百年的殊死搏击、浴血奋战,最后,才在毛主[xi]泽东先生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弄来弄去,却到了这般田地,怎一个“哀”字了得啊!

先来说一说“淑女”。

什么女性才是、或者说堪称淑女呢?

说到“淑女”,偶然间想起了一个十多年前认识的小妹妹。要说她的娇小玲珑,秀目清眉,青春活力和温柔聪慧者诸,那可能至少要一千多个姑娘来比。

我的百分之百的朋友都认为她是我的小情人。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我们的认识发自偶然。我喜欢她。她也喜欢我。我们时常在一起共进晚餐,同唱ok。

知道我有家室后,她告诉我说,马老师,我只是遗憾比嫂子小了许多,并且没有缘分在她之前结识你。但,我感觉很幸福,因为,你懂得欣赏女人。你觉得我可爱……我相信:今后,我一定会遇上一个像你这样欣赏我的人!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表达这样一种思想:淑女,是需要有一些必不可少的先天遗传因素的;其次,淑女,是自修出来的。花钱学淑女,那真是比电脑还蠢的机器!

但偏偏还有比电脑还聪明的教育家们,居然以为“淑女”是可以被调教出来的,这些教育家们,除了可笑以外,还是可笑!而更可笑的是:理工大学是培养机器人的学府,与“淑女”是八百八十八竿子都不沾边的啊!吼吼吼吼!

再来说说“花和尚”。

河南嵩山少林寺住持释xx大师,没有在电视新闻中露面。少林寺现任总管xxx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完全是捏造。

好吧,我们姑且就相信这是捏造。但,我们不禁要问:捏造这个新闻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吗?

马以“中国骂将”之名蜚声海内外,一生不知得罪了多少各路英雄好汉。三国的刘关张,西天取经的唐僧,孙悟空,水泊梁山的众好汉,没被马骂过的,几希!只是,好多还没来得及骂而已。

回头说释xx花和尚大师。

马意:如果你不是出家之人,即便包养一千零二十三个小蜜,马也不会愤怒。不但不会愤怒,反而会说:怎么不再去包养一些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美女大学生呢?

归根结底的问题在于:你是打着佛主的旗号在行俗事啊!

你还是还俗吧!作为俗人,在男女关系的问题上,开明的当今中国政府现在是既无暇顾及也无心顾及的!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乃你每日必修的功课教条之首。马曰:“无海无边,直奔是岸”,你就一意孤行吧!

结论:左也是岸,右也是岸,前也是岸,后也是岸,在岸上总比在海中感觉好一些。

到慕尼黑去吧!祝你一路平安!到时候,你完全可以改信天主教。

阿弥陀佛!

马贵毅11-10-15

在月光书屋

十三、事当两可要平心

记不起是在哪座寺庙里读到的这则楹联了。

上联是:人到万难须放胆,

下联是:事当两可要平心。

依我看,这是我们的先人们聪慧思想的现实主义结晶。

也许,“该出手时就出手”,恰恰就是“人到万难须放胆”的最佳的注脚吧?

冷静地想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我都被逼得毫无退路了,那么,与尔拼个你死我活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你的命是命,我的命难道就是一根草乎?

忽然想起梁山好汉,细下一掐指,还几乎个个都是被这样那样的种种万难给“逼上梁山”的。

我的命都快没了,我还不“放胆”,那不是等死吗?

但,从另一方面看,当我们还没有面临“走投无路”的绝境时,“事当两可要平心”的古训’,又确实是可以作为一种理性的参考来琢磨的。

我不是军人。

但我有时就想:古往今来,有那么些仗,是不是非打不可?能不能不打就不呢?

当可打可不打时,不打,不是更好吗?

当既能这样,又能那样时,还能别样时方式去处理时,作为个体的人的智慧和胸怀,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我意——抱歉,不是我意,是老祖宗给后世留下的最宝贵的人生法宝——“和为贵”。

为什么要“和为贵”呢?因为:不和,最起码会面和心不合,升个级,就是冷眼相对,不断升级的结果,几乎都逃不脱两败俱伤的命运。

实际情况也真是这么个情况:你打死我,你能得到什么?

而我打死你,我又能得到什么呢?

所以,“放胆”与“平心”,真是一个最绝妙的、天书一样的令人头疼但最终是会有答案的“解难之题”。

这“解难之题””,不独年年月月地摆在休养生息、图奔小康的老百姓面前,更是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地摆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面前。

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研……究竟何去何从?

我的意见是:在“平心”的前提下,不妨作一些“放胆”的准备。但无论如何,“平心”

始终应当是“平心。”

十四、伸手不打笑脸人

中国人其实是最讲人情和人性化的民族。有一句老话可资证明:伸手不打笑脸人。

——都到了快要开打的地步了,一见对方的笑脸,那高高扬起的拳头,便丧失了冲动接着,缓缓地就放了下来。笑脸,看来还真是有点儿“道行”呢!

因此,西方“公共关系学”的缔造者们,都普遍地认定:“微笑,是人的最完美的‘通行证’。”

发自内心的笑,往往意味着真诚和善良。笑,还是与人为善的宣言。丰富多彩的人类表情中,笑,是最能感染人的。

充满微笑的生活和社会,无疑是最好的生活和社会。而充满微笑的文坛,无疑是最好的文坛。即便是不得不作的文章批评甚至批判,倘若出自与人为善的动机,和颜悦色地款款道来,其效果,大抵要比怒火填膺、直抒胸臆,甚至不容商榷、不留面子、“一棍子打死”要好得多。

法兰西民族,真是一个充满幽默感的民族。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他们就秉承了老祖宗的教诲:“即便骂人,也要用鲜花一样语言骂将过去”

好一个“用鲜花一样的语言”去骂人,这无疑是一种天大的智慧。

试想,那骂人的话都和鲜花一样美丽可人了,被骂的人,是不是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些醒悟和自责呢?

而那“鲜花一样的语言”,实际上,恰好是批评和批判者的优雅的态度:我是真心实意为您好,别无它意。

回首烟雨红尘网站上的某些批评和批判的文字,我们确乎很难找到哪怕是只言片语的如“鲜花一样的语言”,因而,也就更难找到如“鲜花一样的诚意”和“鲜花一样的襟怀”了。

严格说来,文字、文章和文学的健康成长,是压根儿离不开批评和批判的。

但,批评和批判的目的,说到底,并非致文于死地,更非致人于死地。何苦弄得那么义正词严、不容商榷;那么你死我活、势不两立呢?

因此,我以为,在做评论家和批评家的时候,先把“即便骂人,也要用鲜花一样语言骂将过去”的法兰西古训,在心中默默地念几遍,也许,阁下写出来的文字,就极有可能出现“鲜花一样的语言了”。

——毕竟,任何一位作者在作文时,恐怕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笑容满面的,或者,至少不会是愁眉苦脸、怒火中烧的。您怎么就忍心伸手去打那些怀着美好心愿写文章——对,谁敢保正作者的篇篇文章都写到您心坎上——的人们呢?

最后一问,难道“不打人”,您就活不下去了吗?

月光书屋文稿随笔

10-03-01在都江堰月光书屋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马贵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悲秋道人点评:

有些解读不一定正确。百家之言,见仁见智,相信大家自有分寸。

文章评论共[3]个
梦海晴空-评论

(:001)马家自有马家人的妙论,为什么不分开发呢?这么长看着麻烦,只能一目十行,走马观花了,不过,有些句言还分析得颇有见解,学习了!at:2012年04月15日 晚上10:06

马贵毅-回复吼吼吼吼!昨天晚上你在水推磨盘上睡觉(想转了)啊?又差点记不起我了。辛苦你美丽而又迷人的眼睛啦,抱歉抱歉 at:2012年04月15日 晚上11:09

文清-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周末愉快!at:2012年04月15日 晚上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