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4日 阳光明媚
参观桑堆红草地是游完稻城、亚丁之后,返回桑堆途中。早上的太阳,多情而明媚,全然不顾头天晚上那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温柔地照在大地上。
简单的早餐后,我们沿着稻城大桥向北返回。借在大桥北头加油站加油之机,我仔细参观了一下这座横跨傍河的大桥。大桥宽不过数米、长不过数百米,实在算不上雄伟。但她却是稻城这个桑巴拉王国通向内地的重要通道。大桥装饰典雅、色彩明快,富有藏民族建筑风格;两边的栏杆由若干根1米多高的立柱分隔开,装饰更是煞费苦心。立柱上雕文琢字,展示着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两根立柱间,上部是赭红色的工字格、下部配以铜质经筒,路过的人可以随手转动经筒,可谓匠心独具。大桥默默地见证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在最后的香格里拉虔诚的朝拜之心。
车子很快加满了油,我们向桑堆驶去。路过稻城北不远的一个巨大的玛尼堆时,我们也不忘拍照留念。当我们还沉沁在稻城四周的雪景和大桥设计的美妙之中时,眨巴眼的功夫,就来到了那块著名的火红的水塘——桑堆红草地。
稻城以北28公里处的右手边,有一块十来亩大小的很不起眼的水塘。水塘被老乡用栅栏圈起来,栅栏内修了木质栈道,收取门票,还煞有介事的贴出一张收费许可证来,这就是与海子山、亚丁村一样出名的稻城美景——桑堆红草地。
公路两旁停满了自驾车。我们好不容易找好位置,停车购票,与一帮扛着长枪短炮的游客鱼贯而入。也有不愿买票的游客,隔着栅栏在缝隙中驻足欣赏。有的游客把照相机举过头顶,拍个一景半景的,以示来过红草地。
每年秋季,国庆节前后,水塘里的水草就会变红。短短十多天,水塘变得一片火红。除几块顽石裸露在水塘里,红色水生植物铺满池塘。在阳光下,红彤彤的水草,那么热烈、那么艳丽、那么醉人,犹如天边云霞,红得透里透亮;在阳光下,池水泛着粼光,那么平静、忽闪忽闪的,好像娇羞的少女粉腮上扑簌簌的泪花。
一阵秋风袭来,草塘鲜活起来。秋风吹过,红草婆娑、摇曳致意,好像在向游客致以问候;秋风里,池水掀起阵阵涟漪,波光潋滟,好像在向游人呢喃诉说。
抬眼望去,水塘对面,是一排排的白杨树。在明媚的阳光下,秋风吹拂着树叶,一片金黄。再远处,是在白云下面时隐时现的茫茫雪山。红草、黄叶、白云,这红、黄、白三块明亮的色块,张扬地组合在一起,水天同彩勾勒出一幅斑斓、夸张、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美得令人陶醉,美得让人窒息。如此美景,谓之妖艳,一点也不过分。怪不得游人和摄影发烧友至此,大都会忘情地摁动相机快门。
游客们忙碌着,静观赏景的、拍照的、打闹嬉笑的...与美景相映成趣。女人们,搔首弄姿,摆好poss,万般柔情于一瞬,风姿卓著于一刻。她们不曾想到,再美的形象、再美的装扮、再美的姿态,在如此美妙的景色面前,都只能是配村、只能是点缀。摄影爱好者们,用着刁钻的眼神、个性化的审美视角,创造着美的定格、展示着内心的向往。
我们也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一阵狂照,希望把每一个美的元素拍进相机、定格美丽、留住永恒。
远处山坡上,用白色石块拼成的硕大的藏文六字真言,让这块火红的水塘平添了几分神秘与庄严。要不是山坡下错落有致的藏宅民居、民居的房前屋后散放着的牛羊和几名藏族小孩在空地上打闹嬉戏,我真会认为自己来到了神秘的仙境。此景只能天上有,那堪世间凡人游!
桑堆至稻城的道路两旁,还有好几处红草地。不过,这些红草不是长在池塘里,而是长在草地里。池塘里的红草细长而密致,红中带紫;草地上的红草茁壮而散乱,红中带粉。红草长得集中的几块草地,被乡民用彩带圈起来,算是“警戒线”。越过此界,当收观景费,5元10元不等。每块草地都挤满了游人。掏了钱的游客,大大方方的在草地里观赏、拍照、追逐游玩;不想掏钱的游客在和乡民做着迷藏;还有许多游客在马路上闲游着,或打电话、或玩游戏、或听mp3,一片祥和、喜悦、闲适的气氛。
据说:红草的学名叫狼毒花。狼毒花,牛羊不食,食之中毒。它的繁衍,实际上是草场退化的结果。红草地之美,实在是无奈之美!值得庆幸的是,红草地成了难得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正在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价值”。莫非这也是符合“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塞翁失马”哲学原理的自然规律?
我们恋恋不舍地、带着满腔喜悦、带着沉静的思索离开了红草地,向着桑堆驶去。
按照计划,桑堆向左,等待我们的是翻越老天爷昨天晚上的杰作——三座雪山,途经乡城、德荣,向云南中甸(香格里拉县)而去。
翻越三座雪山,艰难而曲折。赏不完的雪景、打不完的雪仗、说不完的童趣...,必将在今后的生活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致歉:在前发表的系列游记之一《川滇环游之桑堆红草地》标题系误传,实为《川滇环游之理塘》。
本篇标题才是《川滇环游之桑堆红草地》。因无法改换标题,姑且用《川滇环游之火红的水塘》代之。
请看下篇《川滇环游之香格里拉之松赞林寺》。
-全文完-
▷ 进入冲冠为红颜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