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天,魂游多梦,惊醒。起身煮茶,闻沸水声,冲洗茶具过遍,引入少许岩茶(大红袍),呼吸间,得一室茗香。啜一口,绕舌回甘。然,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兴尽终始……
抬望眼,风动垂帘,照得一片清辉,煞是冷清。我以莲花坐地,一张薄薄的瑜珈毯,坐久了,筋骨有点隐痛。看着茶色缓缓褪去,浓洗冲淡的过程,我以一种半知不觉的心态尝试着去观赏它,去体味它。时间长了,久而久之,就以泰然之势来固化,来浇铸此种心态,这就是习惯。所以习惯就是一种“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因循守旧的不想被改变的生活常态。”种种缘由,我都想用一种自救或被救赎的方式得到心里的一点点慰藉,《原罪》的存在,就是要让我等生命体接受周遭轮回和清洗。
点了一曲由百度搜索得来的不知名的曲子,声音在那里传播,此刻没有人愿意去聆听,也包括我。它机械地重复着一遍又一遍,如此冗长,单调,乏味……
随后同往常一样,随意地搜索奇闻乐事,以慰平生。
在商场,眼睛可直视到的区域,广告覆盖率高达到60%,可以想象,从这里迸发出的浓浓地商业气息。如此形形色色,光怪陆离。新式的,古典的,花式的,简约的,繁杂的,精致的,偶像派的,固化的,呆滞的……林林总总,太多想说却没有理由再说下去了。由此,我想到了禅房里的布置,一张床,一条案桌,一幅墨迹,深入简出,不就是一个“眼不见,心不烦,不增,不减,万物以一贯之的道场。”
生活概念化,精神概念派,有甚者说教也要弄出个教派门类,一些假把式,非得要弄出个“师出有名”。言谈之中,满嘴跑火车,上天下地,对得上的,对不上的,挨着个儿地囫囵一番,中途还不带喘气儿的。应接不暇的谈吐,模式化的销售口语,还有那里些竖着的,趴着的,站着的,躺着的的广告拦截装置。想想还有公信力么?每一条广告还有诚信可言么,它真实么?口不对心,敷衍搪塞,巧立名目,深挖热销,炒作买点,从广播,电视,电台,手机,在网上,在人群中,只要是在目力所及之处,是标语,是广告都在虎视眈眈。每天有90%的外来物是不被我们自身吸纳的,这些被制造出的信息,物象就成了被丢弃的垃圾物。不难想象,我们的生活是怎样一个一点一点被驯化,被套牢,被固化的个体。
这是我在这个时候,想澄清的一件事。其实我们大可简单一些,质朴一点,纵然不高额消费,不烂用公共资源,多一点真诚,少一点添油加醋,牵强附会地不怀好意的引导。让大家自发地建立起自己的判断力,完善自己明辨是非的思想体系。这才是有灵魂的种族,有灵魂的群体。
我们被包围在信息的气场里,如果信息高速公路堵塞了或者出了事故会怎么样。是像交警疏通汽车或人流一样,三俩个手势,人车分流,或者把肇事者立马逮起来,关到笼子里去。还是亦步亦趋,静观事态发展,你先走,我跟着……(如果假设成立,我也没有答案,故而就此作罢)
生活中,我们不断地提出新概念,其中科技产品,文化产品,艺术品,销费类产品,为数最甚者实属广告产品。被外物裹染,对事物的判断渐渐地变得迟钝,麻木。商品过分物质化,劣质化,同质化,让我们一度迷茫,我们选择自己熟悉的标签的物品;喜欢跟着广告导向牌进行购物;喜欢跟在人群后,购买人气物品;喜欢以折扣标签为舞,因为生活太沉重了,潮流侵袭,无力抗拒;喜欢在听了服务员的陈词滥调后反问她一句——“是吗?是真的吗?那我试试。”我们总是被动地接受却很少主动拒绝。
一些时间不写东西了,一是为了正常工作,二是为要写的小说题材开篇谋局。
坦白地说:“情绪化是能量的源泉,也是愤怒的导火索。”
本焕法师辞世,我们念珠哀悼;小朋友被大火烧伤,烧伤率达身体的60%之多,需要社会的援助;某某国家发生枪击,导致人员伤亡,如此种种,从不间断,层出不穷……
也就是在这个五更天,人和物都还沉睡着的时候,万籁俱静,才可以独守一方清宁。
今夜,我听到了户外有蛙叫,什么样儿的叫声都有,一点也不整齐,乍是嘈杂,却又统一,自成一体。
在传统意义上,虫鸣,蛙声,炊烟,最初是村野山地的自然写照。这是自然派,是一种和谐。
4点20分,枯坐乏力,推窗散气,或暗或明的商厦叠影,颇显静谧。此时有岚气流动,山风徐来,独酌灯下。一壶茶,更显幽静。一时兴起,提笔写道:
岚翠生幽梦,正值夜蒙胧。
修得半生缘,捭阖宜道同。
闻是禅宗义,心是一菩提。
-全文完-
▷ 进入懿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