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读到一首不错的现代体诗歌《求佛》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的名字,其次是它的内容、逻辑以及背后所影射的含义。之所以关注它,力解它,不仅仅是因为铺的平,塑的端,立的巧,重要的是它让我想到了很多,很多以前没有想到的突发事件,没有弄清的客观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把目光从外界转移到了自身,再一次的看到了自身的不足,由此而想到了若干细节。因此,有了这些我想这首诗它还是有一定的可读性和存在的价值。下面先简单说说个人对诗歌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谈不上研究。
诗歌它是艺术的体现形式之一,包罗万象。不是纯粹的情感和灵魂凝聚,不是纯粹的风景和世俗描写,不是纯粹的意识和哲理延伸,而是这几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转换、支撑和完善,其次才是语言的组织,结构的把握,韵律的和谐即美感的升华,否则也就是四肢不全。如人一般,不管脸蛋如何,心地如何,如何乔装打扮,如何才华横溢,从一般观点来说总有些遗憾牵肠挂肚,虽然遗憾也是一种美。可,就是因为有了这种遗憾,才会有感触,旨在引领更多的人去了解、珍惜生活的另一层面,去洞悉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演变的特殊性,去寻找观察自身问题的另一个角度和解决的最佳方法,果真如此,那么遗憾也就有了存在的价值。举个例子来说:“新月派”诗人卞之琳有一篇代表作《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对于喜欢艺术,喜欢文学,喜欢诗歌,喜欢写诗歌的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很多普通读者都背过,很多著名学者也都研究过,然而对于它存在的必要性和背后所隐藏的价值,相当一部分人却只是走马观花,逢场作戏(比如情场小生,风月老手),可悲的是有时候它甚至扮演了一个“花瓶”的角色。因此未必都领悟、吸收,这和个人的品味,能力、个性、品质和生存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下面再重温一段它的赏析:
“你”、“楼上人”,无数个“你”。无数个“楼上人”。共同组成这个世界。“你”过着自己的生活,“在桥上看风景”;“楼上人”也过着自己的生活,“在楼上看你”。在某一个偶然,或者必然,你们相逢,之后。或者离开,或者相交相知,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怀着自己的梦想,共同创造这个美好的世界。或者彼此相辅相成,相依相存,装饰着彼此的“窗子”与“梦”。
世界上许多人和事,貌似彼此独立、无关,犹如“断章” ,实际上却构成了一个互有关联、统一不分割的系统,“断章”本身也是相对的,任何一个系统,既是”断章”,又是更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审美而言,或许惟有“断章”的风景,才具有欣赏性,如同“断臂维纳斯”。
关于这首诗的赏析还有很多,当然你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取舍。
诗歌本身没有生命,可是你要赋予它生命,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如同自然界的一个细胞,一条河,一座山,一个人等等。然而世间万物都有它自身存在的法则,人无完人。很多东西都是天生的,就像人的个性,它有时候就像一匹脱了缰的野马;有时候又像一只温顺的绵羊。我们只能尽量去改善或者有意识的去调整它,却自始至终都无法改变它。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着命运,影响着人的一生。对此呢,也不必过于在意,相对把握好尺度,最重要的是平衡好自己的心态就可以了。我们不可能把有限的时间都用在这些次要事件上,人要有将来,将来就是变革,就是创新。
人要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创新自然就要有所牺牲。有的人牺牲了时间,有的人牺牲了面子等等;有的人牺牲了幸福成全了孤独;有的人牺牲了自我,成全了大局;有的人牺牲了他人,实现了自我;有的人牺牲了全部(包括自己),可到最后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别说去创新了。其实啊,他不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是他想要的东西就在眼前他却看不到,甚至看到了却视而不见,不懂得呵护和珍惜,把“难得糊涂”侍奉为自己的信仰,这是为何?说到底这也不是他的错,错的是看他的人,错的是生活的车轮就要碾过他的身躯,就要冲垮的他家庭,他的办公室。现实中诸如此类比比皆是,感触之深,不在话下。
人活着的关键就是要看如何取舍,这又牵涉到自身的个性,品质,眼光、魄力等等。那么创新又何以体现呢?它需要素材,需要支架,需要付出,需要沉淀。暂且你可以把一个事件,一道风景,甚至一首诗作为你的素材。诗也如同人一般,从落地爬行,到站立奔跑,从有了乳名到雅名,从患得患失到不计得失,从小长到大,这中间得有个过程,需要的是时间和机会,需要的是供给和营养,需要的是影响和引导,使其自我完善,不是一味的教育和标榜。那么简单的说说这首《求佛》吧,取其主旨。
“佛”本身并不存在,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正所谓:“佛在心中”;它可以是信仰,也可以是信心;它可以是支架(躯体),也可以是灵魂(思想);它即是万恶之本,也是众生之福;佛即是人,人即是佛。它有万恶轮回,也有一面之缘;它可以普渡众生,也可以实现自我,却始终难以超越自我。很多时候它并不了解自己,并不能完全看清自己,克制自己。就像人世间千百年来的争名逐利,自相残杀,自古苍生本是一家人。诸如此般,终是为何?恨!有用吗?没有谁看的透,说的清。所谓的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其实不过是给逃避现实的一个残酷借口,只是给自己体面活下去的一个最佳理由。说到这,很多人会觉得不舒服,不自在,这就对了,什么地方最“自在”?什么人最“自在”?好好想想吧。当然你可以有自己的观点。
举例来说:“很多僧侣,俗家弟子,社会名流,普通百姓,每日参拜,祈祷,除了美好的祝愿以外还能有什么?香火靠什么来延续?人靠什么来生存?名头靠什么来支撑。说穿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场面多的很,甚至可以堂而皇之的美其名曰为“善行”、“义卖”,呵呵!其实也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何为善?何为恶?它们只是相对的绝对。在某些时候是随着环境(内外)的变迁而潜移默化的转移角色;它们不是绝对的相对。大多时候是彼此赖以生存的关系。不要想不通,不要觉得没人性,没良知。他们俩知道吗?多问问自己,不是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
大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等等它们都是一面光荣的旗帜,是精神的寄托,是希望所在。从古至今,多少鲜血染红了江山,多少英雄辈出,多少妻离子散,多少风云突变,多少人心迷离,所向何处?关键就在于是谁的旗帜?谁的信仰?宗教也是一种美好的信仰。
小到恩、爱、情、仇,他们都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个人。何为社会?社会就是由若干个体而组成的整体,环境就是社会的形象,家庭就是社会的细胞,人就是扮演社会的角色,这种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切灾祸幸福起于人,一切是非得失起于人,关键就在于如何做人?如何对人?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就一句话:“求佛即是求自己”。求自己放下所谓的荣辱,放下所谓的情感,名利更不值一提。在有限空间里全身心的用生命来诠释,让时光来见证,让佛祖来忏悔。求佛即是佛求,既是人性,即是天命,即是尘缘。
以上内容纯属一己之见,全当醉话,如有异议,莫若求佛。
-全文完-
▷ 进入云水阁主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