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山地农村,是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长大后做了一名乡村教师,教了大半辈子书,而又种了大半辈子地。31年教坛生涯,我竟有着21年艰苦备尝的民办老师阅历。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双重职业,造就了我特殊的人生,以教书育人为天职,而又以种地谋生为本分。即使我53岁内退,也仍学陶翁当年归田园居,“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闲来静心作文,以期有生之年,能为后人留下田园篇章。
我根在乡村,苦也在乡村,乐也在乡村。这里有色调分明的四季田园风光,这里有委婉动听的天籁清音,这里有朴实无华的农民父老兄弟姐妹。醉心于自然生态的图画和旋律之中,劳作虽苦,却是人生的别样享受。今夜,风清月朗,有蛐蛐儿在窗台上痴情弹唱。蛐蛐儿的缠绵叫声,撩拨得我下笔分神。索性搁笔倾听,往日的田园乐意突然闯入记忆,一幕幕在脑际回放——
“听取蛙声一片”
出学校西门越过一条马路,是一片傍河开阔农田。方格稿纸般的洼地,壕渠纵横。农田里种着小麦,清亮亮的壕水里生长着青绿稻苗。农田西望河堰上林立着伟岸的杨柳树,长长地,犹如一道绿色长城。这地方,是我们课余消遣的好去处。
过了立夏,小麦扬花。这时节,温馨的小南风悠悠吹拂着,风里弥漫着麦花的清香。隐居麦田的青蛙们,或潜伏在麦垅间捕食害虫,或蹲卧在稻秧间等待产卵。夜晚来临,月上柳稍,青蛙们欢快地演奏起清脆悦耳的梆子曲。这情景,很自然地让人忆起辛弃疾的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下了晚自习,同窗挚友相约,三三两两走进那片魅力无穷的麦田。
同学们或神情专注地坐在田埂上,或自由自在地徜徉于田间小路上。大家嗅着麦花的清香,望着月光笼罩的麦田,静静地听那青蛙乐手们合奏,就像在欣赏一场大自然绝伦的音乐会:“咯咯咯,咯咯咯……”这乡村夜晚的蛙声哟,陶醉了清风明月,甜润了人们干渴的心灵!农谚云:蛤蟆(青蛙)打哇哇,四十五天喝疙瘩。青蛙欢叫,预示着有白面疙瘩汤喝的日子已为期不远。平日里,人们难得喝上一顿白面汤。想到此,我的极想喝上一碗白面疙瘩汤的馋瘾,就美滋滋升上心头……
柳树的柔枝在夜风中婆娑飘曳,仿佛在为青蛙们出色的合唱伴舞;杨树的叶子在夜风中哗哗作响,仿佛在为青蛙们出色的合唱热烈鼓掌。高中岁月,同学们已听腻了、唱腻了风靡的“语录歌”“样板戏”,厌倦了课堂上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和厉声的说教。来到野外,大家像出笼的小鸟,平心静气地听这源于大自然的天籁清音,就像品到了一首清新的田园诗,又好像欣赏到了一支优美的抒情曲,心情变得格外明朗,惬意,沉闷、烦躁的情绪一扫而光。
月光愈皎洁,青蛙的叫声愈清亮:“咯咯咯!咯咯咯!”犹如春潮,激荡夜空,飘向远方。校园里,熄灯铃响过,我们仍在那片坦荡的麦田里流连。高中两载,何其短暂而又感觉特别难熬。在那个社会动乱、文化荒芜的“文革”年代,值得我们深切留恋的美好时光不多,许多往事如烟云飘散,再也没有印象。而校外那片月光下的麦田和那初夏夜晚的蛙声,却永久地刻录在了我心灵的光盘上。
-全文完-
▷ 进入贾庆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