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全诗,最先让我想到的是陈奕迅的《浮夸》:有人问我,我就会讲,但是无人来。。。。。。
有时候,不是无语缄默,是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和渲泄的出口,那种刻骨的荒凉和心酸感觉只属于自己,只有在夜里静默体会、咀嚼,一种味道的婉转,痛并快乐着。
游子,注定与背井离乡脱不了关系,离乡即会产生乡愁,这是正常人类最本能的情感体现,而骨子里最基础、本质的东西——根,无论你是否愿意,无论你身在何方,栖居何处,它都能搭起友谊的桥梁,把异地与故乡牢牢拴在一起,让人难以拧开这个结。
诗人的用词朴实然质厚情浓,读后让我久久无法平静。说起故乡,总有一股莫名的愁绪萦绕于心,挥散不去。人生漫漫,有将近一百年的路要走,或者更长,在屈指常数的时候,却又显得何其短暂,生命在一天天流逝,心中的焦虑在无形递增。关于乡愁这一话题,从古到今,文人墨客对它的诠释,意境纷呈缭乱,篇章层出不穷,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思念,是最终的心灵指向。也许,这共同的目标,多少能给疲惫脆弱的灵魂带来安慰、温暖和动力。
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双亲至爱,只身闯入陌生的异地,成为游子大军中的一员,其中的艰辛、曲折可以想像。
像诗中所写,两年没回家了,有什么苦衷呢?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出门在外打拼,除却为了生活,为了担起家中的重责,还要为了更崇高的其他事物而活着,但在物质横流的今天,我已羞于谈及理想和生死。有多少人还在贫困上挣扎,有多少人游离于现实与梦想之间,夹缝求生的尴尬,他乡之途的苦闷,衣锦还乡的渴望,变得那么困难和遥远。那么,在平淡的日子里,我们只祈求平安是福,追求的结果固然重要,然而,拼搏过,经历过才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就算依然一贫如洗,内心也是坦坦荡荡的,想着抛开所谓的光鲜空壳,我们也就敢常回家看看了吧。
宋朝文学家王安石有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很好地记载了过年贴春联的传统习俗和意义:迎新除旧,寓祝福寄希望,然而诗人两年没回家了,没贴春联的家门,缺少年味和气氛,读到这里,我似乎可以听见电话那头无奈的叹息悠悠传来,此时的两颗心那么接近却又那么遥远,因距离产生的牵念,是虚无缥缈的,只有真真实实的一个人,站在故乡和亲人面前,那颗惆怅彷徨的心才能安定下来,那份美好的心绪,才能恰如其分地得到体现。
“夜里睡觉,常常听见火车/进站的声音/就是不见有人下来”,读到这里,我觉得用乡愁来概括这首诗的主题已经是不完整的了,诗人睡觉的时候都是不安稳的,他在期待什么?他在等待谁?远方在哪里,火车将通往何处?是在这一节里需要解决盼问题。
无疑,世事荒凉,异乡是冷漠的,它紧闭城门的时候,也同时关上一颗关心他人的心扉,诗人期盼着这一现象可以随着时间和自己的意志有着回转的余地;在异乡,他又是孤独的,这大概也是所有游子的真实写照和生存状态,所以他需要一个知己,甚至是一个陌生的聆听者,在絮絮叨叨中,得到情感的释放和满足,但我更愿望理解为,在等待一个亲人,牵起他的手,缓缓地说,我们回家。因为,这才是亲情,是在夜深人静时按捺不住的牵挂,并不企图多么的荣誉,只是单纯地想念着,祈盼着对方是否平安快乐。
漂泊者,早已习惯了用远方这一个词语,远方,多么忧伤的一个词儿,多么沧桑的一个词儿,其实,远方,只是自己给自己的一种枷锁和定义,当火车开进心灵地图,故乡,已经近在咫尺,在这样反反复复的往返之间,暂且实现回家的愿望。
归根到底,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一种冲动,想回家时,归心似箭,想飞翔时,便装启航,这样,心底的遗憾才不会那么多。最后用奥地利诗人古盾布龙奈尔的诗歌《回家》作个完结:一个浪子/沿着长满草的小路/回到了故乡/它已经衰败了/变得奇形怪状了/他本想大喊大叫/朝门窗扑过去/但却跪了下来/在一石之遥处/低声饮泣。
过年
文/三六九
婶婶打来电话,问我
回不回家
屋里的春联没人贴
两年了
我还不敢回到那个叫
“家”的地方
夜里睡觉,常常听见火车
进站的声音
就是不见有人下来
-全文完-
▷ 进入不施粉黛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