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死水里藏着火绝望中求希望(二)肖旭

发表于-2012年04月10日 清晨7:44评论-6条

死水里藏着火 绝望中求希望(二)

——从闻一多《死水》想到的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创作方法上找出答案。闻先生在写这首诗时,它用的不是现实主义的手法,客观现实地去描绘旧中国的种种罪恶,而是借鉴了勃朗宁的心理分析方法,不是去发现什么,而是去感受,在美的外衣下去感受死水的恶浊、腥秽、污臭,以及诗人对这沟死水的极其复杂的思想感情。这种通过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感染人,影响人的情感,感化人的思想的作法,不正是美育吗?从这里入手,我们就会感受到这诗里的确是包藏着火,是一团愤怒的火,一团疾恶如仇的怒火。

从辩证角度看,任何结论都应出现在作品分析之中,而不应出现在分析之前。综上所述,该诗的思想倾向结论应为:《死水》的精神实质,是彻底否定丑恶,于绝望的极端寻找希望。

闻先生这首《死水》在现代诗歌发展史中的价值,我觉得不仅仅在这似朦胧却深沉的思想倾向上。更在于它以其独特的形式、精致的艺术、严谨的格律,引人注目。这就是闻先生的另一个诗歌主张——在表现形式上要用“新格律”,即“三美”:用和谐的音节(音乐的美)、色彩鲜明的词藻(绘画的美)、整齐匀称的诗行(建筑的美),来突出“一沟绝望的死水”的沉滞腐臭。

我们知道,“五四”时期新诗的一大贡献就是冲破了旧诗的格律。当“平平仄仄”发展非常圆满、成熟的时候,在一定条件下、它又会限制人们思想感情的表达。诗歌发展到20世纪初,它的格律在某种意义上已形成了一定障碍。当郭沫若在《女神》中大胆运用自由体诗的时候,闻一多曾非常热情的给予支持,他在美国留学写专题评论《女神》,自己也在《红烛》诗中运用了自由体。可“五四”以后,许多模仿郭老却缺乏才气的诗人,竟将新诗推上了过于散漫、过于自由的局面。闻一多对此很不满。他说:“假如诗可以不要格律,作诗岂不比打球、下棋、打麻将容易些吗?难怪这年头的新诗比雨后春笋还多些。”正是出于一种维护、建设、发展新诗的使命感,闻先生在《死水》诗中,有意追求艺术上的精致和格律上的严谨。为强调形式、格律,他提出了“戴着镣铐跳舞”的著名口号,即在格律的限制下显身手。他认为新诗应有“三美”,而《死水》便是诗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诗的格律》)。

音乐美,就是讲究诗的音节,通过音节的美,让人感到一种音乐美。而诗的音乐美来源于节奏,节奏是由一定的声音单位有规律的重复而形成的。“音尺”是由音节组合而成的。它是根据古典诗词中的“顿”和借鉴西方“十四行诗”(商籁体)中的音步,以及现代汉语的特点而提出来的。二个字组成的音尺叫二字尺,三个字的叫三字尺,如《死水》的每一行都是由四个音尺组成的,十分严格。

这是 一沟 绝望的 死水

清风 吹不起 半点 漪沦

顺序虽不同,但音尺总数却完全一致,都是四个音尺。在整齐中略有变化,在变化中保持整齐。音节的整齐,表现了内在节奏的严谨、深邃。从效果看,气势强弱起伏,语调抑扬顿挫。在这里,格律形式与诗的情绪、节奏,乃至内在意蕴的层次感直接沟通了。

绘画美,主要指富于色彩的词藻所造成的通感效果。闻先生很讲究词藻,可以说是精心推敲、刻意锤炼,特别注意感官上的色彩搭配、效果。常常让人从五颜六色的词汇所表现和蕴含着的深层意义上体会出诗的生命。如《死水》诗中那些生动、绚丽、新奇、传神的词藻,组合成一种色彩斑烂的效果,反差强烈,对比鲜明;画面瑰奇,意象丰富;光怪陆离的感官效应,毫无疑问强化了诗篇的魅力力度。

建筑美,即“节拍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也就是诗句的排列整齐。他追求的不仅要字数的整齐,更主要是音节的整齐。如果说诗作的音韵和谐、词藻明丽,这可能是其他诗人所共同追求的话,而从汉字的特定形态,从视觉角度,将自由化的文字组成方块(豆腐干)的美,则属闻一多独创。《死水》尽管意象重迭,情绪迭宕,笔势纵横,色彩绚丽,可在外形上却是一块块严谨方正的“豆腐干”。后人将这种格律严谨的新诗,称之为“方块诗”。中国古代诗歌本来就是豆腐干式的格律诗,为什么闻一多还要成就这种“方块”呢?这样严谨的格律会不会妨碍诗人施展才思呢?他不是要回到旧格律上去,而是要用层出不穷的新诗格式去代替只有一种格式的旧律诗。闻先生说:“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镣铐跳舞,跳的痛快,跳的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铐碍事,只有不会作诗的才会感到格律束缚。”他还说:“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表现为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则表现为一种利器”。闻一多之所以主张戴镣铐跳舞,其根源还在于他的创作思想。郭沫若主张“诗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女神之地方色彩》)这所谓写,是注重激情、知觉、有感而发;直抒胸臆,凭灵感、韧性,随意驰骋,乃至各种宽泛而不顾。他的《凤凰涅槃》在半夜里想到了,在床上就拼命写,他极力推祟这种有感而发的创作。可闻一多的创作主张则相反?他要“做”出来。“做”是指艺术上的追求,不是一受刺激就爆发,而是要把情感压抑下去,控制、沉淀、蕴积,如酿酒一样,压抑规范后方见其浓烈醇厚。他比较同意vosvos的意见,诗是强烈感情的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鲁迅也有过类似的议论:我以为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闻一多的诗创,虽当初的功力也属浪漫抒情,但却十分重形式、技巧、功力、意蕴。他主张诗人胸中虽有感触了,甚至到了发酵的节骨眼上,也不要轻易放出;还应叫它热度上涨,等待野火暴发喷失,就如同火山喷发、行云滞雨那样,这才会有惊心动魄的决心。《死水》正是经过情感“发酵”、技巧“淬火”以后,才成其精品的。《死水》对于20年代新月派诗歌创作,对于30年代以后,整个新诗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死水》的功绩可与最早的新诗歌集、胡适的《尝试集》和确立新诗形式的、郭沫若的《女神》的历史功绩相提并论。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肖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陕西飞云点评:

本文通过对原诗更深入的解读,将诗歌新派发展期间的观点并列分析,在艺术享受的同时,更能带给人以新诗理论方面的借鉴,从而让人受益匪浅。

文章评论共[6]个
陕西飞云-评论

好文章,二话不说,再学习一次。at:2012年04月10日 下午5:25

肖旭-回复谢谢厚爱 at:2012年04月11日 清晨7:35

林步山人-评论

可以成就一篇论文了。拜读!at:2012年04月10日 晚上7:13

肖旭-回复谢谢光顾 at:2012年04月11日 清晨7:34

风儿那么缠绵-评论

学习新欣赏了 ,问好朋友 !at:2012年04月12日 清晨7:51

肖旭-回复谢谢问好 at:2012年04月12日 上午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