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故土八章贾庆斌

发表于-2012年04月08日 晚上9:57评论-6条

青山碧水连“三边”——越峰山水述

城前镇南部边缘,群峦簇拥着一座巍然独秀的山峰——越峰山。山体呈y形,海拔473米,面积14平方公里,长18公里。越峰之巅立有三棱形界碑一块,这便是济宁、临沂和枣庄三地的分界碑了。山民们称这里为“一脚踏三市”。

这里,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山石拱立,山坡上缠绕着乱石垒砌的层层梯田,荒隙处野草杂木丛生,千姿百态,处处显露着自然天成的原始风貌。山石多为花岗岩,峡谷纵横,以越峰峡谷和石门峡谷最为幽深壮观。山与山之间分布着十几个美丽的小村庄。山北麓的山峰中,有三个自然村都叫做“老猫洞”,皆因为这里山高路远,荒草丛生,人迹罕见且山洞石穴多而得名。

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农作物有花生、地瓜、豇豆等,水果有板栗、苹果、樱桃等,还有一百多种中草药,其中金银花、石竹、和山里根较为名贵。

还有很多的野生动物,如野兔、山鸡,由于山草丰茂,这里又是天然的大牧场。

古时候在越峰山西麓有一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香火很旺。每年农历初八就要举行越峰寺庙会,期间,烧香许愿,踏青赶集,人山人海,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城前人们栏越峰山,在峡谷中建起了一座水库,为越峰山凭添了一幅人定胜天的靓丽风景画。碧云悠悠兮泾水东流,巍巍青山倒映水中,渔人荡舟摇橹于清波之上,石拱桥横跨南北,犹如彩虹飞架,仿佛西湖美景再现。沿大桥进入枣徐公路出“三边”直达环境优美的抱犊崮山区……

遥遥古城有遗篇——蓝陵城遗址

城前镇是一座闻名“三边”的古镇。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迄今已经有1970年的历史。

城前镇的名字源于一座城——蓝陵城,也称作“康王城”,从《明兖州府图》上,我们可以查阅到“蓝陵城”的图示和标注。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藤县志》中记载:“城(藤县)东北八十里处,城前集后有蓝陵城……城前者,蓝陵城之前也。”蓝陵城是古代最早崛起的具有重要战略防御意义和东方文明标志的建筑群。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又无翔实可据的史料记载,所以,蓝陵城的兴衰历程和盛世风貌我们已经无法确切考证。滚滚红尘,沧海桑田,蓝陵城已经不复存在了。却把城前镇留在了中国版图上。把一部文化遗篇写在了城前镇190,98平方公里的沃土上。

蓝陵城遗址坐落在城前镇之北的一个台地上,中间高,四周略低。地面至今还遍布着大量瓦片,尤其以绳纹瓦、板瓦、云纹瓦、卷云瓦为多。还散落着少量陶制圆形排水管道。建国初期,遗址的西南角还保留着夯土城墙,高3米左右,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现遗址中心部位可观察到建筑基址,前后错落有致,有石柱地基和片状夯土基,布局严谨。沟渠的断面还保留着少量柱洞遗迹,考古人员曾在此发现了各种不同用处的陶器和东周陶文。村民也有在翻地中挖出石斧、青铜器和汉代铁器等物。

流连遗址之中,你会充满遐想,眼前闪现出当年古城的辉煌壮观,心中升起悠悠怀古之情。掬一捧褐色的泥土,捡一块破碎的瓦片,就像品读祖先留给我们的一部老书,幽思我们的祖先任何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又是如何在此筑城建国,创造着属于炎黄子孙的华夏文明……

城前,因古城而交通发达,建国后相继建成了平腾、枣徐、岚济公路,成为三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如果你来到城前,恰逢赶大集的日子,你就可以领略商家云集,市场繁荣昌盛的境况,你会看到一个繁华、整洁、亮丽的街市风景。

英魂与山共长存

——尼山区抗日烈士纪念碑

当你进入城前镇北部山区,会感觉这里山峦叠嶂,地势险要。登高四望,西有十八盘山纵横东西,东有四开山、天宝山屹立,南有连青山、凤凰山作屏。山峰林立,首尾相连。因此,这里自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罗荣桓将军率部入鲁南建立抗日根据地,城前镇北山成为了当时一个重要的、牢固的根据地。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根据地的人民积极配合八路军尼山独立营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多次进攻,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这块红色根据地,谱写了邹东抗日史上一曲曲颂歌。

如今在十八盘渠家庄之东,苗子岭之巅,你会看到一块高耸的“尼山区抗日英雄纪念碑”。掩映在苍松柏翠之中,这里四面青山,幽雅秀丽。

纪念碑坐北朝南,上锐下丰。碑正面镌刻着由时任鲁南参议长彭畏三书写的“尼山区抗日烈士纪念碑”,背面是讲述抗日斗争的光辉历程。共七行407个字。末尾署“尼山区全体党政军民公立,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十二月上浣”,纪念碑东西两侧镌刻着小山战斗中壮烈牺牲的166位抗日英雄的姓名和籍贯。站在烈士碑前,思绪不由得飞回到那场惨烈的战斗中……

1939年夏,八路军山东纵队4支队抽调4个主力连,组成南下挺进支队,在司令员赵杰、政委汪洋的率领下,进入小山一带开辟根据地,当时,恰逢日军重兵扫荡小山。端午节那天,支队二连奉命扼守小山,牵制敌人以掩护大部队转移。于是,面对七千多日伪军的重重包围,二连178名战士进行了殊死之战,击退了敌人20余次的进攻,打死打伤敌人数千,最后,166名官兵壮烈牺牲……

六十八年过去了,青山依旧在,英雄的精神犹存。那“誓于小山共存亡”的怒吼声依然回荡着群山之间。我将这碑文以及烈士的英名,还有着北王反扫荡中牺牲的冯殿臣烈士一并载入我主编的《城前镇志》中……

烈士埋骨桑梓地——抗日烈士邓师文纪念碑

在城前镇北部山区,你可瞻仰到郑师文烈士纪念。幽静的桃园村东,紧靠邹泗公路西侧埋葬着郑师文烈士的遗骨,墓前伫立的石碑至今保存完好。碑额横批刻“浩气长存”四个楷书大字,碑文写道:烈士郑师文同志,桃园庄人,年二十三岁。工农出身,自幼饱尝封建社会痛苦,就富有革命精神。遭受日寇残酷蹂躏,兴奋对敌人的仇恨心,是有高度民族气节阶级觉悟的优秀青年。曾积极领导群众翻身,于去年春拥参加运动中,愉快地带头参军。虽为时不久,却经历数十次血战恶斗,在冲锋陷阵时都表示他为国为民的英雄气概。由于献身革命,奋斗不懈,在邹城战役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壮烈殉国。呜呼!你英勇牺牲,用鲜血洗尽了俺的灾难,俺大家定替你奉老抚幼,并踏着你的血迹前仆后继,完成你的未尽事业,祝你英灵千古不朽。

——多么朴实无华、亲昵温馨的碑文呵!字字句句尽情地表述着立碑者对家乡烈士的由衷颂扬,深切怀念和诚恳抚慰。读着如此碑文,你的心中会油然涌起无限敬意。并为城前镇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感到自豪。

千年造像绝壁间——凤凰山大王窝遗址

海拔648米的凤凰山巍然屹立在城前镇、张庄镇、田黄镇的交界处。凤凰山南与莲青山对恃,北与十八盘山呼应,三山构成邹东三大天然屏障。凤凰山,古名“巨越山”,因山势峻峭,巍峨,山之左右呈双翼状,形如凤凰展翅,故名“凤凰山”。凤凰山是一座历史名山,至今保存着众多的文物古迹。据旧《邹县志》载,山东麓有明鲁王墓,山阳有汉墓群,有唐大王窝遗址。遗址下原有两大佛教寺院,一曰“巨越山开元禅寺”,亦称“朗公禅寺”,一曰“新兴寺”,均系唐代开元年间所建。开元寺规模宏大,前有山门、佛堂、大雄宝殿,后有历代碑刻20余樽,清代晚期蹋毁,现仅存少数残碑。新兴寺内佛像、石碑林立,寺院前有井,名圣水池,幽深清冽,四季不竭。池上盖一带两个圆孔的青石板,寺外有古柏两棵,石桥三孔,故当地有“一步两眼井,二柏三孔桥”之说。

登凤凰山,最值得看的是大王窝石窟佛。据开元年间碑刻拓本载,凤凰山佛像开凿于开元初年,是当地山民集资而建。佛像镶嵌于石灰岩陡峭的岩壁上,高4.2米,宽2.9米,仔细端详,佛像高冉鬓,面如满月,双眼微闭,嘴角上翘,硕耳垂肩,法相庄严,身着通肩式袈裟,纹路清晰流畅。整座佛像生动传神,令人叫绝。

这里还有着美好的传说:相传隋朝末年,有一叫吴吉的人,家住凤凰山南麓,常年靠打柴卖柴为生。一天,吴吉在山上砍柴,意外得到了一块凤凰遗落的宝石。后在一白发老妪的指点下,吴吉将宝石献给了东海龙王,龙王十分喜欢,便将小女儿许配给吴吉作妻,并封吴吉为“行雨大王”。谁知吴吉却听成了“求雨大王”,之后,每当凤凰山一带遭旱时,附近善男信女就纷纷到吴吉这里来求雨。

吴吉就去遥远的东海向龙王祈雨,半个月返回即普降甘露。以此,吴吉的大王窝闻名遐迩。直至今日,人们仍然在天旱之时去大王窝求雨。

据说,凤凰山下大律、杨庄、灰埠、安岭的人到此求雨,有求必应。因为,大律的刘姓是吴吉的岳母家,杨庄是吴吉的老家,灰埠是吴吉的姑家,安岭是吴吉的姥娘家。大律刘姓子女是吴吉的第二个妻子,名彩英。彩英常常跟嫂嫂去凤凰山采桑叶喂蚕。

一日,姑嫂二人来到山上,彩英一边采桑叶一边与嫂嫂嬉戏。嫂嫂开玩笑地唱到:“山前山后来采桑,把俺妹妹许给山大王。”彩英听了羞得一边笑一边打闹着嫂嫂。

彩英回家后不久,就得病猝然夭亡。人们说是吴吉把彩英娶走了。从此人们纷纷募捐钱财在凤凰山大王窝修建了寺院,塑了佛像。大王窝也便成了人们烧香求雨许愿的地方。凤凰山成为人们信仰的圣地。

九曲溪流绕着绿林转——十八趟林场

城前镇北部的十八趟,山峦起伏,绿树成荫,九曲十八弯的溪流自东向西蜿蜒而去,十八趟的名字就源于这条溪流。以前山上无路可行,人马都沿着溪流两旁弯来曲往趟过十八次水,方能走完这段山溪。故此得名。

十八趟是一座天然林场,绵亘十八盘山东北麓,风景优美,令人神往。这里丘陵逶迤,林木森森,松涛阵阵,边缘的堤坝中,绿水泱泱,树影倒映,明晰如画。鹅鸭游弋碧波之上,鱼虾畅游水底之中,充满盎然生机,诗情画意。走进这里,就犹如走进了幽静神秘的世外桃源。

更有那掩映其中的林场别墅,粉红的瓦顶在绿树丛中若隐若现,飘飘渺渺,宛如天宫琼楼移至人间……

青山叠翠美如画——梨杭林场

进入城前镇北部深处与泗水、平邑交界地带,崇山峻岭,自西向东南有柯楼崮山、黄草木山、桃红色三座大山一脉相承。这是坐落着城前镇又一个大林场——梨杭林场。1952年,梨杭村贫苦农民赵合明自发组织梨杭、西尚河等9村的村民进山植树造林。历经数十年的艰苦卓绝的坚持,绿化大小山头19座,成林面积6050亩,漫山遍野的多种林木覆盖了山体原貌,沿山麓望过去,青山叠翠,绿茵如云,宛如一幅恢宏壮丽的油画。山林深处,长眠着赵合明的魂灵。1987年8月,原西尚河乡党委政府为纪念这位山区建设功臣,特在此立碑,铭文写道:“赵合明系邹县尚河乡杭村人,1958年加入中国共[chan*]党。1953年春率众封山造林二千余亩,首开邹东苹果栽培之先例,餐风露宿,栉风沐雨,凡毁林者不论亲疏,严惩不怠,数十年如一日,逐换的荒山郁郁葱葱,果实累累之盛壮,为山区林果生产竖起了一面旗帜,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两次赴京参加劳模大会,并当选为省一至四届人大代表,1987年2月病逝,终年七十五岁。遂其遗愿葬于层山碧林之间,其精神与山河共存,让后人蒙迪献身四化,奋斗不息。”

赵合明是城前镇老一代农民的优秀代表,至今被人们怀念。他的事迹被一代代传诵。据传,1959年,梨杭林场苹果首获丰收,赵合明和全体林场职工曾精心挑选了两厢最好最大的苹果,怀着朴素的阶级感情,送到北京毛主[xi]那里,这故事,成为城前人常常忆起的历史佳话。

森林*山泉*溶洞——雨山三景

雨山是一座美丽的小土,在凤凰山东部城前镇境内。据清康熙五十六年《藤县志》载:“黄约山(今黄山)北五里为雨山,山巅石裂尺许,下探无际,每云出如烟。(雨山峰)东复起一小山,山东坡有灌木丛林。南麓有大泉,水历叠山献而下,怒流声闻一里,望之如曳练。其下有胭脂沟,水淡红如桃花色。”森林、山泉、溶洞,构成雨山三大自然景观。

雨山林

小雨山是处在两大山(凤凰山和牛毛山)的夹缝中间的小山,山势呈蘑菇状,高度282米,面积为4平方公里。山体由沉积岩构成,山质为钙质石灰岩。顶端土层(洪积物)较厚,为天然榆树等杂木森林所覆盖,腰部为悬崖峭壁,下部多梯田。因夏季多地形雨,故名“雨山”。山不在高,有树则美。被茂密那么所笼罩的雨山,景色秀丽,俨然一副扇形大画屏。

秋天是赏雨山最好的时节,天蓝云淡,雨山层林尽染,红、黄、绿三色相互映衬,构成绚丽多彩的森林风景画卷。红叶树为棠榔树,属野生,其叶春夏为墨绿色,经飒飒秋风吹拂,变成红色,叶状呈梨叶,片片殷红可与红枫相媲美。而那些臭椿树。却由绿变黄,及至深秋,又由黄变红,而且树梢上还会结出红色的种穗。远看像一把把燃烧的火炬,所以,人们又形象地称它为“火炬树”。火炬树长长的枝条。均匀地排列着羽状对生叶子,朝阳的一面是绯红色,背阴的一面呈金黄色,微风吹动树叶,凤尾一样美丽,云蒸霞蔚般壮观。还有一种古老的野生灌木,人们称为“拧筋树”。树干弯曲盘旋而长,藤状枝条连环横生,三两根拧缠在一起,长长的从这棵树连到那棵树,其状酷似紫藤,叶似杏叶,颜色金黄,灿若一轮的满月。

据雨山村碑记载,雨山村民是明代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迁至此地。人们为维护这里的环境,就创造出一种迷信说法,说此地乃神仙圣地。雨山一带的山泉林地全是天地造化,谁若践踏定得到报应。因此,这里山民祖祖辈辈没有人上山砍柴毁林,直至今日,雨山是城前镇唯一保护完好的天然森林。

游雨山,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感慨万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雨山村民这样爱护自然,我们的生存环境将是多么的美丽、富饶、和谐啊……

雨山泉

雨山泉位于雨山南麓坐西向东的二层崖畔上。清粼粼的三股泉水从悬崖缝隙间源源不绝地涌出来,然后跳崖而下,奋然扯起一面银色的飞瀑。在雨山的瀑布虽无庐山瀑布般“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但也令人惊赞不已。恰如旧志里所描述的:“水历叠山献而下,怒流声闻一里,望之如曳练。”瀑布之下有一深涧,名胭脂沟,一年四季,水淡红如桃花色,严冬亦如此。

走累了,喝一口鲜活纯净的山泉水,清冽、甘甜。

雨山溶洞

雨山主峰北侧有一溶洞,名“山宫洞”“神仙洞”,旧志言:“石裂尺许,下探无际,每云出如烟。”即指此洞。洞口有两处,一处朝东,一处朝西,朝东者,洞道向西南大山深处弯曲向下伸,其深度至今无人探明。当地山民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班好奇的乐僧,试图探明此洞有多深,便敲锣打鼓、吹着唢呐进去了,但再也没有见到他们出来。每逢夏雨季节,此洞可预测天气,非常灵验,洞口如果出现云絮缭绕,必降大雨。故当地有句谚语道:“神仙洞出云,大雨马上到。”

关于山宫洞的来历,还有一段传奇的传说“远古时期,雨山之巅有一海眼,直通东海。东海每涨大潮,海水就从海眼无休止地冒出来,方圆百里尽遭水灾。又一次,海水眼见就要漫过山顶,这时,骤然冲天飞来一口巨锅,正好将海眼严严实实地扣住,海潮退去后,巨锅又横空飞去,从此留下这么一个山洞。

我曾经约几个朋友钻进此洞,我们扯着一根长长的绳子,顺洞口斜爬进去大约20米,发现溶洞时而宽阔如屋,时而狭窄仅容一人爬过,洞壁有状如黄牛、绵羊、床等溶石,还有三叶虫、蝴蝶等化石,顶部悬挂着冰琉般钟乳石笋。再往里走,就听到点点滴滴的水声,但四处观看,却看不见水在何处滴落。我们猜想,这洞外一定还有串通的溶洞,滴水的声音大概是从洞的缝隙中传过来的。

愈走愈深,手电筒的光柱越来越昏黄不清,我们小心翼翼地继续向前走,终于到了尽头,但我们却发现洞口一侧又有一极小的洞口,一位胆大的朋友把头伸进洞口,好一会,才惊恐慌乱地缩回来,我们不敢贸然进去,就捡起石块扔进去,很长时间才听到“铛”的回声,声音清脆悦耳,就像石头碰在铜盆上。接着,那石头石头发出“咕咚”一声,我们断定那洞一定有泉溪流过,也许这就是雨山泉的源头了。

游过雨山三景,你可以再登上雨山顶,将自己沉浸在这人间仙境中,感悟远离都市,抛开嘈杂的心境。地处三边的城前镇,就像一部厚重的书,又像一本精美的画册。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贾庆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夜雨不朦胧点评: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恍如人间仙境,让我这外人都忍不住深醉其中。
厚重的文化知识,学习了!

文章评论共[6]个
罗军琳-评论

拜读了!学习at:2012年04月09日 中午1:13

贾庆斌-回复谢谢。 at:2012年04月12日 晚上7:33

文清-评论

新的一周开始了,祝天天好心情!at:2012年04月09日 晚上8:05

贾庆斌-回复谢谢。 at:2012年04月12日 晚上7:34

暖村箫桥-评论

好的不得了!不得了!at:2012年04月10日 中午12:14

贾庆斌-回复谢谢。 at:2012年04月12日 晚上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