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李耳在2000多年前告诉我们:善于行动者,无迹可寻;善于言辞者,无懈可击;善于计算者,不用筹码;善于关闭者,不用门闩;善于捆绑者,不用绳索……如今的烟雨诗歌平台,贝加木易先生无疑是一位善于诗歌的老师。
读贝加木易的‘相逢何必曾相识’系列,可以感受到贝加老师是一位极其细致,善于观察,目光敏锐的诗人。烟雨各位诗人的行文特点,语言特点,源源不断地被他尽收囊中。
另外,贝加老师的‘重回烟雨弄红尘之二’中,深刻研究一个与其相识只有月余的老五,并且不惜打印了老五一百五十多篇不成器的作品进行阅读分析。这种非常认真的诗歌态度,令人敬仰。之前,老五在他‘重回烟雨弄红尘之一’中,毫不客气地扔了一块砖。我知道与高手过招,玩不好,砖头弹回来就会伤着自己,我还是义无反顾地抛了,就是想引出贝加老师的玉来。
只有善于学习的人,才会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就。贝加木易老师的‘相逢何必曾相识’系列,这样一种创作意识,也许源自古代各位名家赠友人的诗篇。贝加老师吸取了各家的精髓,使其发扬光大。在此之前,老五和众多会员一样,也写过不少致友人的作品。仅仅一个‘致’字,已经让广大的读者审美疲劳。
贝加老师吸取我们大家的成与败,以截然不同的姿势出现,这就是贝加老师的高明之处。
不过,这里我要提醒贝加老师一点,这个‘相逢何必曾相识’系列也不要用的太久,否则会造成新一轮疲劳。之前,旗袍的‘墨香’,周末有约和一叶秋419的‘三月’都尝试了这种系列的重笔命题。题目是诗歌的眼睛,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相学文化中提到,眼斜心不正。所以命题过偏过重,就影响了诗歌本身的新锐和芬芳。老五也尝试过这种方法,搞了‘情感密码’和‘疯话连篇’两个系列,感觉都是失败的。
这样的系列,在其他方面可能适用,比如小说,动漫,电影,电视剧等,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当属快餐文化。色香味俱佳,又适合不同的胃口为主旨,
长篇叙事诗更是需要超高厨艺的珍馐美食。系列诗歌的诞生,与网络平台的特点也有关。茫茫诗海,一个作者,数百篇作品能够让人真正铭记不忘的又有多少呢?无一不成了过眼烟云。因此,大家都认识到这一点,推出重磅系列,加强影响力。我走出系列的心魔,想到了在个性上下功夫,在模式上不断更新,拓宽自己的诗域,避免千篇一律。这一点,已经被一叶秋419和贝加老师发现。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诗人的眼光,更不能只停留在诗歌上,虽然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所谓文学就是人学。任何艺术离开了思想,就会黯然失色,人离开了思想也就不能称其为人。所以,每一个诗歌作者,不能只从诗歌里吸取养分,也要从小说、散文、历史、科教、卫生、影视等,吸收不同知识的营养,感受不同生活的精彩。开卷有益,就是这个道理。
历史上,模仿问题一直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比如‘东施效颦’和‘邯郸学步’,总是被人耻笑。老五却看到了‘东施效颦’的勇气,和‘邯郸学步’追求。模仿千万不能变成了‘造假’,李鬼装扮李逵的故事在生活中和艺术届屡见不鲜,李鬼遇上了李逵,就难堪了。上世纪文革时期的井冈山上,除了‘朱德的扁担’还有一根‘林彪的扁担’。林彪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却犯了让人耻笑的低级错误。
贝加木易老师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艰苦的创新,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让我想到‘胡服骑射’的故事。战国时期,赵国与胡地相邻,与胡人的战争和摩擦不断。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开始改革,脱去了官兵身上笨重的长袍,不再兵车混编,学习胡人的短衣轻装和胡人骑兵的快捷善射。赵国很快就打败了胡人侵扰,开辟了疆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我敢预言,在百家争鸣的烟雨舞台,在大家开诚布公的相互学习中,一定会诞生影响中国诗坛的名人巨匠。
-全文完-
▷ 进入疯子王老五111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