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中国现在大部分乡镇的耕种农民,平均年龄都在六十岁以上,如今的年轻人机乎不知自己的田地在哪里,更谈不上有种田地的经历。
这次清明回家祭祖,时值种植季节,片片油菜花开是一年一度最美的风景。只是与往年不同,这次我感到金黄的油菜花少了,荒弃的良田多了!本是热闹沸腾的春播打理场面,如今却变得冷冷清清。偶见几头老牛悠悠地蹒跚在田里,渺小的人影,靠近时才知又是一位长者,他扶着犁不紧不慢地指挥着老牛的方向。田埂上放着锄头和老人的厚衣。
记忆是人生自然的规律,就像电脑的内存,不管你什麽时候打开,看到标题时,你就会想起。当我品完阳春三月又欣赏乡间的自然风光时,我由衷地感叹:现实的山涧田野,虽然美丽却带着凄凉;虽然广阔,却像是一种期盼。
站在小山顶上,凝聚四周,更多的感触是没有大树了,油菜花也凌乱地朵朵绽放。如同艺术品的梯田荒绿横生,再也看不到小时候乡邻们在田地里的欢快与戏闹。到是有一片值得骄傲的景色,老百姓的房子变了,变得焕然一新,变得靓丽脱俗。从原来的土墙灰瓦,一下子成了一幅七彩的图画。
路变宽了,也变硬了。走路的人少了,开车的人多了。往日人来人往的喧哗却变成汽车的鸣笛。和他们一样,我低速地行驶在回老屋的路上。一路观望一路分享,一面是喜悦一面是期望。
久别的乡邻朋友回来了,我们又欢聚一堂,一阵客气一阵高亢,接下来就是谈论着人生的希望。
我手牵着不满四岁的儿子,逗遛在小村的胡同。年轻人少见了,坐在小店门前也是花甲的前辈,他们很是礼貌,他们极为热情,他们也向我提出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问题。没有念书的他们却懂得生存的道理,他们不敢想也必须去想,他们反复地说着:“我们吃什么?是大米是杂粮。粮食从哪里而来?是从田地里种出来的。现在没有年轻人种田,他们也不想种田。从前,我们希望孩子们有出息,离开农村。如今他们都离开了,我们却又担心。等我们死后,如果没有人种田,以后吃什么?靠进口粮食又能维持几代?如果有一天地球上大都遭了天灾,我们还有生存的希望吗?”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我们该怎么办?”这句话一直回绕在我的耳边。
是啊!城里人没有种田的习惯,他们也没有土地。农村人也都进了城镇,大片大片的土地被征收开发,大片大片的土地被荒弃浪费,大批大批的农村孩子一去不返。土地今后由谁来种?以后吃什么?
这是现实中老一辈农民每天都在担心的问题!
-全文完-
▷ 进入阿文名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