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学时,虚荣的内心迷恋“世界名著”。若遇世界名著,便会想法设法得到然后用敬意仰慕之心去阅读。时间过后,便有了自己的名言“只所以成为世界名著有着成为世界名著的理由”。所有的敬慕便从内心生了根,发了芽。
年少时不知孤独为何物,以为全是一亩三分地的忧伤,不可诉说的无病呻吟。《百年孤独》的书名本身蕴藏着某种天性的吸引。然而,拿起的书却不得不放弃。那些冗长的人名、混乱的年代、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在我自己的纯粹生活和理想中是无法接受的。所以,放弃。或者说是,暂时放下。
当阅读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粮时,我越来越发现自己的饥饿感,以及无法拯救的贫穷感,是如此强烈。就像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那些保证生命养分的东西已缺失了太多,似乎来不及补给。然而,本能的我只有挣扎着汲取。这关乎到活着的尊严和理由。
我所看到的余华和莫言,在多次的作品中,都提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我相信他们的作品一定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影子。所以余华更多自由随意得心应手的叙述方式以及莫言的如《食草家族》中的磅礴气势都少不了优秀作品的影响。然而,对于自己,却是望尘莫及和孤陋寡闻的无知。于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也成为自己必须得知的伟人。
加西亚·马尔克斯童年时代住在外祖父家里。喜欢听外祖父谈论内战时期的往事,还喜欢听外祖母讲妖魔鬼怪的故事。由于受到两位老人的影响,他从小就酷爱文学,七岁就开始阅读《一千零一夜》和其它作品。尤其是他长大成人以后,长期从事新闻记者的工作,游历了欧美诸国,见闻广博。这不仅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让他积累了不少素材。从他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发表的演说《拉丁美洲的孤独》中,更可看到他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相当丰富,特别是对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现状有深刻的了解。
《百年孤独》中那些荒涎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采取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把现实和幻想、直叙和讽喻、写实和夸张结合起来,加上《圣经》和印第安人的一些神话和传说故事,无异绘出了“一幅巨型壁画”,但却再现了活生生的现实。小说以“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荣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正如作者在《拉丁美洲的孤独》那篇演说中剖析了拉丁美洲孤独的原因之后所说的:“面对压迫、掠夺和歧视,我们的回答是生活下去。任何洪水、猛兽、瘟疫、饥馑、动乱,甚至数百年的战争,都不能削弱生命战胜死亡的优势。”小说中的最后一句:“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恰好说明了作者的主导思想:孤独的拉丁美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的、团结的、朝气蓬勃的拉丁美洲必将出现。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成功与其广泛的生活阅历和坚毅的奋斗精神是分不开的。每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所有人都在经历着属于他自己的东西。那些用心累积自己财富的人才是真正距离成功最近的人。
有些东西的阅读和理解,不是一下子就能到达一定高度的。年少的无知与浮躁,加之未尝过真正的痛苦和孤独,未看透生命之时,不妨请好好的收着它,不要读它。经年之后,忽然有一天,你仿佛重新发现了一个被废弃已久的宝藏。曾经晦涩难懂的文字如今却像滔滔江水一样一波一波的撞击你的心灵。你会赞叹怎么会有这样环环相扣精彩绝伦的叙事方式。冷静旁观的口吻,读罢却激起心底最深处的苍凉。
如果有可能,让我们再次打开《百年孤独》,在那些现实与荒诞里,体会百年之后的蓦然回首。很多际遇早已注定,躲不掉的劫难,这或许就是命运的苍茫和孤独,以及苍茫和孤独过后的希望。
-全文完-
▷ 进入水彩笔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