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乡情入梦贾庆斌

发表于-2012年04月06日 下午3:54评论-10条

我生在鲁中南山地乡村,是地地道道贫苦农民的儿子。

还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父亲因饥饿和过度劳累而患上了胃溃疡病。有病,无钱医治,还要吃糠咽菜,没白天没黑夜地参加生产队地劳动。就这样,父亲病情恶化住进了医院,医生说已经到了非动手术不可的地步。动手术需交300元住院费,这对于我们家是个天文数字。当时一个壮劳动力一天挣10个工分,分值不足2毛钱。一年下来,打下地粮食除去上交公粮所剩无几。家家户户,一年换着半年的饿。用地瓜干能撑半年地人家就是阔户了。没有钱动手术,而且医生还交代尽量不要吃地瓜干,父亲呆呆地站在医生面前,彻底绝望里。父亲一把抓起医生办公桌上地病历卡,狠狠地攥做一团塞进提包里,转身离去……

万般无奈,父亲只能忍着病痛坚持劳动,每天出工,父亲都随身带着一包苏打面,疼地实在撑不住了,就吞下一包止酸镇痛。那时,我们兄弟几个都在上学,其实我已经能挣工分了,但父亲仍然坚持让我上学。全家仅靠父母拼命干活挣工分维系家庭。那时生产队实行“人七劳三”分配制。工分挣不够平均数,年终决算就要向余款户拨款。我家成为了全队地拨款大户。年末岁尾,队上决算一出来,就要连续开会动员拨款户交款。我父亲作为拨款大户的户主,无疑成了队长重点动员的对象。队委会最忌恨我父亲地是明知挣不够工分还顽固地坚持供孩子们上学。当时绝大多数家长供孩子上学也就那么三四年,待孩子成长为半劳动力能挣工分里就让其辍学参加劳动里。我父亲的一意孤行能不激起生产队长地怒气吗?今天开会的拨款户还没有来,父亲就第一个到了会场。父亲蹲着倚在一棵大树下闷闷地抽烟。二大爷是队里地老保管员,看见我父亲来了就生气地首先训斥道:“小麦的爷,我看你是供孩子上学供迷了,你成天病病歪歪,看你供到哪一步,年年拨款,还挣命一样地供孩子上学,你看看谁像你孩子能挣工分了,还一个劲地念书,你真是不要命了。怎么这么拗呢?还有,小麦都十六七了,还叫他上学吃闲饭,你到底图个啥?”“二哥,我懂你的意思。”一任二大爷发脾气,父亲却异常镇静地说:“我是这么想,咱贾家老辈里没有一个念书地,到了咱们兄弟几个还都是不识字的睁眼瞎,如今新社会了,咱不能再叫孩子没有文化吧,咱今天吃苦受穷坚持叫孩子上学,不求将来有啥大出息,就图孩子大了有学问,为咱贾家争口气,对咱家乡父老能够做点事。”听罢父亲一席言,二大爷再没有吭声,只是还在生父亲地气。开会了,父亲不由分说又遭到队长的一番训斥。父亲终于忍无可忍了,站起来对队长说:“打碟说碟,打碗说碗,你们不该拿我供孩子上学当罪过,为保证,到年根,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交上拨款……”

散会了,我和父亲回到家,看见母亲正在抹泪。我心里好难过,便对父亲说:“我翻年就虚17岁了,您就让我下田挣工分吧。拨款不说,您还有病,我已经长大了,总不能眼睁睁看着您和娘年年为拨款受难为。”父亲却严肃而又坚定地对我说:“别管人家怎么说,只要饿不死,你就坚持上学。不就是年年拨款吗?上学不丢人,别顾虑,孙大圣西天取经,没有过不去地火焰山。我还是那句老话:人贵有志,不图你以后有多大出息,就希望你学业有成,对家乡父老有报答,对社会有用处。”

我记住了父亲的话,更没有辜负父母亲的一片苦心,一直上到高中毕业。时值国家取消高考制度,上大学的梦破灭了。毕业后响应毛泽东主[xi]地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农场是一片广阔地天地,在哪里是可以大有作为地。”扛起行李,告别母校,行走在回乡的路上。家乡的路蜿蜒而又悠远,热血不再沸腾,心里涌出几多感伤和惆怅。行至半路,天空忽然飘起里雪花,继而变成鹅毛大雪,沸沸扬扬笼罩了山山岭岭,天地皆白,看不清前面的路,视野一片迷茫。回望走过的路,也已被大雪淹没了所有的足迹。刚进村头,就看见父亲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正站在寒雪中等候,我心头一热,两行滚烫地泪珠哗哗而下……

故乡,生我养我育我地地方,你贫穷,你落后,苦闷地岁月中,你令我黯然神伤,我曾经无数次幻想逃离这片贫瘠的土地,另寻用武之地。但有道是;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作为生于斯长于斯地农家子弟,我有什么理由嫌弃您啊!

回乡务农地岁月里,我积极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战天斗地”中,劈山照田,兴修水利,改造家乡的落后面貌。夏季锄禾,为随身携带中国古典名著,田间小憩,为着地头给乡亲们读《水浒传》《三国演义》,教大家唱《沂蒙山小调》《谁不说俺家乡好》。暮色中归来,已是月上柳梢头,有东邻西舍的乡亲来相求,于是,我非常爽快地帮他们写家书,给情郎在远方地姐妹们写情书。年关到了,为研磨抱笔,为乡亲们写春联,写新春的祝贺,写农家的祈福,写家乡人们的希望。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然而,这一切,决不是父亲含辛茹苦供我上学地全部目的。我年轻,有知识、有追求,决不能让“十年寒窗苦”付诸东流。我铭记父亲的那句老话。我挑灯熬夜,写父亲,写农村,向报刊、电台投稿,功夫不负有心人,有耕耘就有收获,不久,广播里播出了我的“心声”,报刊上见到了我的文章。我毛遂自荐去夜校当老师,为家乡青壮年扫盲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些都博得了父老乡亲地的一致好评。

七四年冬天,父亲地病情急剧恶化,在一个雪花飘零地夜里,以年仅56岁地生命撒手人寰,给我留下终生地疼痛,父亲没有看到儿子有所作为地那一天。

父亲走了,我更加竭尽一切智慧努力开拓自己的事业,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这一年,家乡中学,也是我的初中母校要开设高中部,学校急需老师,我被当地干部群众作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有所作为的青年成为首荐人选报了上去,学校老师顶住当时“任人唯亲”的用人之风,冲破阻力,将我一个普通农民地儿子推上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从此成为一名光荣而神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如今,我在故乡教坛已经渡过35载峥嵘岁月。回首往事,心中充满浓浓乡情。常常翻开累积数十年地教案,翻看一届一届毕业生合影,还有那厚厚一摞荣誉证书,会有甜甜地自豪感在心底荡漾。我乃一介平凡乡村教师,虽不及孔子兴教设坛育出“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亦无名师“执教一生,桃李满天下”的辉煌,但我却像忠实坚守土地地农民,一年四季,辛勤播种着心血与汗水,收获的是家乡人们殷切的希望。30年,我为家乡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初高中毕业生,很多考上里大学、中专。

我曾经有过清贫如洗27年民办教师历程,期间饱尝的酸甜苦辣使我困惑过、苦恼过、忧伤过、痛哭过。但是,我却把这份事业看得无比神圣,失去了教师地称呼就等于失去了生命。我以孔夫子为榜样,也时常想起父亲生前地嘱托,想起乡亲们的期望。永恒的乡情成为我坚定执教的精神支柱。我曾经激动地抄录过一首写给山村民办教师的诗,今日读来,当是为一生地真实写照:

你是大山的脊梁

一肩挑着大山的希望

一肩挑着人生的沧桑

一手扶犁耕耘着荒芜

一手执笔描绘着辉煌

走进你怀抱的是幼稚

离开你怀抱的是坚强

你是大山的脊梁

奉献着昨日的青春

追求着今日的光荣

企盼着明日的更新

为了山区,你无怨无悔

为了孩子,你没白没黑

为了未来,你饱尝酸苦艰辛

……

漫漫教师生涯,我以对家乡赤子情怀,用甘露般的乡情浇灌着家乡一茬茬孩子纯洁的心灵。当他们走出故土,踏上社会,无论距离远近,时间长久,职位高低,成就大小,都不曾磨灭对家乡的思念,对老师的惦记。

很多我以前教过的学生至今仍与我保持着密切的师生之情和文友之谊。想起那些年,我把热爱文学的青年学生联系在一起,成立了“小溪文学社”,我为社长,注重培养他们的文学修养,鼓励他们多练多写,好多年以后,他们中间真的出现了作家,夫就是其中的一个,夫当时在上学时就钟情于文学,语文成绩出类拔萃,也是文学社的主要创建人和创作主干,虽然因为家里贫困他初中毕业就回乡务农,但却没有中断他的文学梦,那些挑灯熬夜写成的文字每一次被采用,夫都会第一个拿给我看。后来,夫告别家乡去了千里之外大西北的团场,又把挚爱地文学带到了那里,异地他乡,他把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变成创作的源泉,一篇篇散发着浓浓乡情的佳作不断问世,知名作家继泉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他生活了二十年的那个小村庄,给他生命滋养的鲁中南地区这片广袤的大地已深深地融入到了他的骨髓和血液,使他无法忘记,无论他走到哪里,开口便是满腔乡音……”

多年以来,夫一直惦记着我这个老师,经常给我写信,而且文学创作成果颇丰,已经出诗集及散文集四本,每一部作品他总是首先寄给我,每一篇我都认真地阅读,见字如见人,常常心情激动,倍感亲切。特别是那篇《恩师永远》,全篇字字句句流淌着对老师深深地思念、惦记和追忆……

“斌是个民办老师,他的工资学校仅发50%,另一半要到责任田里去挣。由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书育人上,田里的庄稼经常荒芜,所以他一直过着很清贫的日子。后来听说他很少写父亲,更没有写出一本书送给我们,他却每年都被县里、学校评为先进教师,他的学生就像田里的韭菜一茬茬地走上社会,成为有用之才。

现在细细想来,我们这些遍布九州的学生不也是他倾其一生精力向社会作的一本本厚书吗……”

还有在济宁师专上学的我的学生淑惠,每年放假都会来学校看望我,又一次假期,我对淑惠谈起我业余创作的诸多苦恼和气馁,没有想到淑惠回到学校后一直挂念在心,不久就给我寄来了两本书,并且写里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在信中她不无担忧地说道:“看到老师情绪不佳,心情烦躁,对创作似乎失去信心,恳求老师坚决不应这样,您要有信心,要朝着既定的目标勇敢地走下去。……记得《史记?报任少卿书》上说,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我坚信老师一定会成功的……”读着读着,我的眼睛湿润了,我被学生的一片真情感动了,同时也深感自己的灰心丧气愧对了学生的期望。这样的信给了我莫大的激励,这样的信任给我振作的精神。

人走他乡思故乡,人别故乡念故人,这是人世间永远解不开的情结。已经进区委工作地森也是我教过的学生,又一次他对我说:“学生十几年不懈地努力和攀登,取得里一些成绩,尝到了生活的甘甜和奋头后成功得喜悦,在我成长的道路时,留下了一串踏实的脚印,没有辜负老师对我的培养教育。”还邀请我去他工作的地方做客,一晃十五年过去了,我还没有启程前往,我知道他是想和我面叙阔别之情和师生之谊。其实,在我看来,又何必谋面,一封情深意浓的书信,一句充满乡音的问候,亦让我心满意足了。岁月流逝,真情常在,良师栽培,师恩不忘,亦使我欣慰矣。

入夜,风平夜静。零时的钟声悄然响起,袅袅之音响彻整个房间。书稿即将进入收尾,却推敲不出更为贴切的词语。于是,掩卷释笔,倒床入睡。酣眠中,我来到一条河边,这是一条我熟悉的河流,汇聚了黄山之麓多条泉水,四季不竭,蜿蜒的河道,淙淙的流水环绕小村庄,河谷里生长着茂密的绿柳。阳春三月,我带着我的学生去春游,孩子们溯河谷而上,欢快地追逐、嬉戏、玩水、攀柳,欢声笑语在河谷里回荡。日头偏西了,我在河湾处鸣哨集合,看着孩子们向我跑来,却转眼不见了踪影……

恍惚间又站在了那所简陋的老联中高一班地讲台上,看到张厚连校长正坐在最后一排,旁边还有我父亲、二大爷、石蛋哥和薄荷姐,我惊讶地问:“怎么你们都来听我上课?”父亲说:“我们在山上耪地,歇着,顺便来看看你怎么上课,”我开始讲课,写下课题《故乡》刚刚说着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鲁迅先生,就听到下面有人在哧哧地笑,我回头一看是薄荷姐,我这一看她,她笑得更厉害了,酒窝更深,脸蛋绯红……

不一会,感觉我和夫、瑞月、修玉一起在爬黄山,刚爬上一个山头,突然看见继泉、云法两位正带领一群我不认识地文友在观赏风景,大家兴奋地握手拥抱,亲切地边交谈边看景,继泉由衷地感慨道:“家乡的风光真美啊!”我随着他手指地方向望过去,却什么也没有看到,不惑地问道:“那里啊?我怎么看不到啊?”这时,云法惊呼道:“看,雁阵,雁阵,南飞地大雁。”我这才看清,山下那条银色飘带似地小路上,一对肩挑花生地农民在行走,我激动地对大家说:“你们看到那个走在最前头的人了吗?那是我父亲,我父亲病了,他身体好的时候,挑担子二十一、二岁的小伙子都不敢跟他比呢!”说着,我哭了……

梦醒了,回味梦境,感觉无比亲切、温馨,灵感突至,翻身下床,记下梦境,飞笔在文章的扉页上写下《乡情入梦》……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贾庆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风儿那么缠绵点评:

一个地地道道贫苦农民的儿子,在“十年寒窗苦”后,不是去追求名利地位,却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贫瘠的家乡。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学子成为国家的栋梁,翻阅着一封封情深意浓的书信,那充满乡音的问候,亦让自己心满意足了。岁月流逝,真情常在,回味走过的路程心中略感欣慰,我没有虚度此一生。

文章评论共[10]个
郑佳仪-评论

欣赏,朋友晚上好!!(:012)(:012)at:2012年04月06日 晚上8:19

贾庆斌-回复谢谢! at:2012年04月12日 晚上7:26

梓菲-评论

不知道说什么好,苦过来的人有颗成全别人幸福的心,每个人心里都有难忘的痛疼却幸福记忆,祝安(:004)at:2012年04月06日 晚上10:02

贾庆斌-回复流露的是我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记忆。谢谢朋友。 at:2012年04月12日 晚上7:29

文清-评论

拜读老朋友佳作,晚上好!at:2012年04月06日 晚上11:09

贾庆斌-回复谢谢。 at:2012年04月12日 晚上7:29

花前月下客-评论

拜读、学习,问好!(:009)(:009)at:2012年04月07日 清晨6:06

贾庆斌-回复谢谢! at:2012年04月12日 晚上7:25

绍庆-评论

(:012)早上来拜读朋友佳作,祝福天天快乐,事事顺心!(:012)(:012)(:012)at:2012年04月07日 清晨7:17

贾庆斌-回复祝,安好。 at:2012年04月12日 晚上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