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白居易一首奇丽的朦胧诗肖旭

发表于-2012年04月03日 清晨7:38评论-5条

白居易一首奇丽的朦胧诗

——读“花非花”有感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据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这首诗作于长庆三年(823)以前。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在《白氏长庆集》中,编在卷十二《真娘墓》、《长恨歌》、《琵琶行》、《简简吟》之后,归入感伤类,可见其主题基调是感伤。《长恨歌》、《琵琶行》自不必说,《真娘墓》、《简简吟》二诗,均为悼亡之作,抒发的都是往事虽美,却如梦如云、不复可得之叹。如《真娘墓》诗:“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简简吟》:“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花非花》一诗紧编在《简简吟》之后,可以约略看出此诗归趣的消息。

宋代词人张先有感于此诗,将它衍为《御街行》【般涉调】:“夭非花艳轻非雾。来夜半、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何处。远鸡栖燕,落星沉月,紞紞城头鼓。参差渐辨西池树。珠阁斜开户。绿苔深径少人行,苔上屐痕无数。余香遗粉,剩衾闲枕,天把多情付。”

这是一首情诗。说花非花,说雾非雾,本不是花,本不是雾,花有所指,雾有所喻。欲言又止,但止不住又说出真情——夜半来,天明去,既非花,又非雾,说明确有人来。谁来谁去?隐而不吐。为什么来?春梦无多,回味无穷;朝云遽散,惋惜惆怅。春梦者,春情也;朝云者,“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事也。此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描述隐晦而又真实,于朦胧中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是情诗的一首佳作。后人曾谱为曲子,广为流传。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说它是花么?不是花;说它是雾吗?又不是雾。看雾的几个境界:看雾是雾——看雾不是雾——看雾还是雾。夜深之时它到来,天亮之后又去了!花,是这首诗的第一个关键意象。自古以来,花是诗人们吟咏不衰的对象。白居易酷爱花,他的咏花诗很多,如:“花房腻似红莲朵,艳色鲜如紫牡丹”(木莲花);“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牡丹花);“春芽细炷千灯焰,夏蕊浓焚百和香”(石楠花);“火树风来翻绛艳,琼枝日出晒红纱”(枇杷花);“风翻火焰欲烧人”(石榴花);“素房含露玉冠鲜”(白莲花)……花如美人,美人如花,是白诗常用的比喻。如“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可是这首诗中的主角,却非花又非雾。是什么呢?是“夜半来,天明去”的人。这个人,“来如春梦”,犹如章台神女,倏忽来去,平添怀想,“去似朝云”,再无踪影。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来的时候像一场春梦,停留没有多时。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梦,是这首诗的第二个关键意象。人生如梦,浮生如梦,是白居易常常感慨咏叹的。如:“人生同大梦,梦与觉谁分?况是梦中梦,悠哉何足云”(《和送刘道士遦 》);“荣枯事过都是梦,忧喜心亡便是禅”;“是非都付梦,语默不妨禅”;“莫惊宠辱虚惊喜,莫计恩仇浪苦辛。黄帝孔丘无处问,安知不是梦中身”;“鹿疑郑相终难辨,蝶化庄生讵可知?假使如今不是梦,能长于梦几多时”;“此生都是梦,前事旋成空”。梦里欢乐,虽然美妙,却一切归于虚幻。梦醒之后,未免徒增悲伤。

白居易的诗向来以浅近直白著称,但这首《花非花》却句式奇特,且通篇设喻取譬,十分含蓄,甚至迷离,堪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朦胧诗的代表。杨慎在《词品》中评价说:“盖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虽《髙唐》、《洛神》,奇丽不及也。”是的,这就是一首因情生文的情诗。诗全用比喻,但所喻之事始终未明言,可能是追忆和一个美丽女子邂逅欢会的情景。作者欲言又止,却又止不住说出真情:春梦无多,回味无穷;朝云遽散,惋惜惆怅。元稹《梦游春七十韵》有句“不辨花貌人,空惊香若雾”,是以花比貌,以雾喻香,白居易则是以雾状美人之飘逸,颇富仙韵。退一步讲,即使难以确指为追忆和一个美丽女子邂逅欢会,诗中所言也必定是虽美好而难久远的事物。

美好的人、事、物所显现出的光环往往转瞬即逝,不能不使人对美仅能存留一点朦胧的感觉。其实,美就在于短暂,在于朦胧,在于无法真正把握,难得长期拥有。这不正如花之早败,雾之易逝吗?

白居易写这首《花非花》是否为某个人而感伤,不好确认。可以设想,这个人在白居易心目中确有位置,在情感上有深交,应该是他想得到而没有得到的一个人。如果把视野紧紧局限于青楼之上,把《花非花》的主角确定为一夜之女,这未免太小看了白居易的似海情感。

这让人想起了白居易一生最对不起的一个人——他抛弃的初恋情人湘灵。在白居易写给湘灵的诸多诗作,特别是婚后所写的怀念诗中,其笔法和口味几乎是一样的,很多诗去掉题目,让人读起来很朦胧,也很感伤,老妪也不能解。比如在《寄远》一诗中他写道:“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如果不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不同样是一首朦胧诗吗?可见,白居易一般不写朦胧诗,如果写了朦胧诗,应该是写给初恋的情人。因为只有写得朦胧些,才能让别人无法洞察他内心深处的创伤,从而隐去心碎的无言之疼。如果是爱情的话,诗人把意象表现得像幂在银雾里一样,只有隐约的形体,没有鲜明的轮廊,闭眼而来,欲捉已逝,朦胧的意象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白居易和湘灵的恋情,是他刻骨铭心的一段痛苦经历和美好回忆。因为婚姻制度和门弟之别,青梅竹马的两个人最终分手,而这段恋情却成了白居易内心挥之不去的一丝情愁。即使在结婚之后,白居易还旧情难却,念念不忘,为湘灵写了不少这样的感伤诗,比如《生离别》、《潜离别》等。

诗的朦胧美不在于诗中的个别意象或诗句,而在于诗人构造的一种朦胧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表现为诗人整体意识状态,或意念,或情绪,或心理经验。但这种表现却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读者欣赏时有“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感觉,这是从哲学的角度看到的朦胧诗的艺术辩证法。

从艺术表现上看,它也具有艺术的辩证法,这就是诗意的浓缩和扩散,扩散即诗意的弥漫,浓缩即诗意的渗透。朦胧诗之于人的意识,就像雪莱说的:“诗唤醒人心并扩大人心的领域,成为容纳许多未能理解的思想结构的渊薮,诗掀开了帐幔,显露出世间隐藏着的美。”(《为诗辩护》)弥漫和渗透的诗意虽然不能使我们看到物质的实体和固定的意含,但诗人把深层的自我隐秘透露给我们,促使我们进行想象。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肖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罗军琳推荐:罗军琳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很高的鉴赏水平呀
解析得颇有味道,顺理成章,也耐读
惜再发文字,难以精华,只做推荐了!

文章评论共[5]个
肖旭-评论

谢谢点评at:2012年04月03日 早上8:56

绍庆-评论

拜读美文,祝清明节快乐!(:012)at:2012年04月03日 上午11:31

肖旭-回复谢谢光顾 at:2012年04月03日 下午3:58

文清-评论

我点击整个春天,搜索到祥和画面,复制喜庆的笑脸,编辑最美的语言,发送最好的祝愿,希望你删除恼烦,存储快乐每一天!at:2012年04月03日 晚上10:40

肖旭-回复谢谢您的祝福 at:2012年04月04日 清晨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