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天气阴沉的日子里,我想起了北岛。
他常常把自己的文字写成一种批判的姿态,像一把利刃一样,刺痛一代人痛苦无奈彷徨迷失的现实。他似乎要用毕生的精力冲破这种顽固可怕的“父辈”的控制。我从这首《结束或开始》看到了他无奈的抗争。一些沉甸甸的思考,诞生在这新诗的扛鼎之作的身上,有太多价值值得我们去掂量。
作为在文化大革命中成长起来的,朦胧诗派主将之一的北岛,他的这首诗并不是很朦胧。在那种乌鸦纷扬,乌云密布的时代里,这种抗争具有总够分量的危险性。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与主流政治抒情诗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和情感震撼力。它作为一个“逆子”形象,把自己复杂的心情化作纷繁的意象群,把价值取向安排在“歌颂祖国和赞美党”的背面,正因为这样,它悲愤而不矫情,彷徨而不迷失。
为了表达自己愤愤不平的心情,诗人开篇便以复杂的心情给自己的身份作了一个定位,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上。“我,站在这里,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作为文革中清醒的诗人,他以一个民族长子的身份做好了祭奠自己的准备。既然暴力遍地横流,抗争的代价是死亡,那么把真理和善良送上历史的祭坛还有什么意义?一个时代容不得明媚透明的阳光,那么只能是“人民在古老的壁画上默默地永生,默默地死去”。但是未来意味着什么,这是作为诗人永远憧憬的。
我不太喜欢与政治挂钩的诗歌。也许这根本上就不能称之为诗歌,充其量只是口号。比如郭沫若,贺敬之和何其芳的一些诗歌,他们鲜明地表露着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激情,格调高昂而奔放,然而诗歌并不是靠感情迸发那么简单。像郭沫若那样“只有欢唱!只有欢唱!只有欢唱!欢唱!…”当诗歌遇上肤浅,缺少点深沉,那么诗歌本身的价值何在?而北岛这首诗为了纪念好友遇罗克而作,他要表达的不折不挠的挑战精神,让一个罪恶的时代重新塑造了一种深沉的思维方式。那种对痛苦和激情的体验,那种对牺牲和献身的思考,那种对责任和力量的承担,都从来不是以什么口号作为载体,而是发自诗人内心对生活最深沉的体验。
诗人在诗中写道:“我是人,我需要爱。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度过每个宁静的黄昏”。从中我们很容易便捕捉到了一种情感的力量。它贴近生活,贴近生命本源,不矫揉造作,如细雨润物似地渗入人们心灵。但是这不是北岛在诗中最后要表达的。他越是袒露自己的害怕,就越有抗争的渴望。因此他说:“我的肩上是风,风上是闪烁的星群”。多么优美的诗句,而它们分明承载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从中我们读懂了他的刚毅,甚至有点冷峻。既然热爱自己祖国甚至仅仅是表达最纯粹最真诚的自己,都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那么历史罪恶地把一个人逼得走投无路时,除了对一种邪恶的存在作最酣畅淋漓的批判,最后的办法便是沉默了。也许,沉默便是最好的抗争吧。
北岛在诗中给予我们经典的情感魅力,当然还有诗歌本身密集的意象、精练的语言、匀称的节奏的魅力。这很好地展示了诗人精神与诗歌美学的完美统一。这些“补丁般错落的屋顶、灰烬般的人群、贫困的烟头、疲倦的手”等等意象群,带给人们一种冷峻压抑的体验,很好地展现出了一幅黯然萧条的画面。诗中还有很多明快的事物, 如“春天”“苹果树”“蜜 蜂”“鸽子”, 在这样的对比中, 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在诗歌的最后,北岛写道:“乌鸦,这夜的碎片,纷纷扬扬”。乌鸦又一次出现了, 带来了纷纷扬扬的碎片, 人们的心因为烈士的不幸而破碎, 也是诗人表达对好友的怀念和对不公平的悲愤。全诗到此由一个黯淡的意象结尾,留给人们无尽的思考空间。
一个伟大的诗人,从来都是站在社会的底层写出底层人民的心声。
一首不朽的诗歌,从来都是最美的叙述和最真的情感的结合体。
我想,北岛在这里真正做到了。
-全文完-
▷ 进入文海白痴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