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北妙湖上的北庙传
北妙湖上响龙潭,潭旁飞落小凤山。龙凤相守真福地,可怜阴寒北水生。
相传,在古代的都昌治北有一片水域,人们唤作北妙湖。湖面上,终日里是:氤氲之气生紫烟,瑞霭蒸腾舞翩跹,且看龙凤相依偎,祥光耀宇昭华年。整个湖区与飞凤山麓被祥云瑞雾笼罩其上,万物与生灵似都披上了赛过虹霓般的靓丽七彩衣裳,美妙极了。
原来,这北妙湖一带,竟是一处绝好的阴阳调和之地。你看,它东面有苍翠翁郁,生机盎漾,俏然挺拨的阳槠诸峰作屏嶂,北边是道家七二十福地之一的元辰山(苏山)拱卫其上,此乃是苏耽真人得道升天做神仙的地方。往南去,水归东海,奔腾千里,气势万丈。真是个难得的好地方!
有一年,东海龙王的三太子打北妙湖上经过,便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地方。于是就在某年的某天,三太子向父王提出要来北妙湖采阴阳之气炼修自身法力,积累功德的时候,龙王走想都未想便将北妙湖这片水域敕封给了三太子。从此,三太子便在北妙湖中筑一深潭,潜居其中修炼自己。
突然有一天,祥云笼罩在阳槠、元辰、邱山诸峰之上,红霞满天。一只七彩的飞凤凰自天而降,径自来到了北妙湖边。原来,她是观音菩萨座前紫竹林里的一只凤凰,来元辰山宣读菩萨诰命,欲转回程之际,偶觉口干唇裂,渴意来袭,因见此湖水甘甜清冽,便倒伏湖边汲水解渴……。
其时,那突现的瑞光祥云早已惊动了龙三太子,便赶忙出潭来观看祥情。他整个人风度翩翩,飘逸俊朗,将正在汲水的飞凤看得目瞪口呆。正所谓,一见钟情,二人心生爱慕,深情相许,从此就相依相偎,双宿双栖在北妙湖边,懒回天庭。
这龙凤缘的故事,就从此在都昌大地广为流传。这正应了那句话:“北妙湖上有佳偶,龙凤绝配世人羡。
他们的爱恋故事,不久即被天上的王母娘娘察知。王母为了整肃朝纲,整顿法纪,遂命天兵天将下界问罪,将龙三太子锁囚在北妙湖的龙潭之内,永不录用。飞凤舍不下心爱的夫君,更不甘心回紫竹林下寂寞孤影,便化身成了北妙湖边飞凤山,终日于龙三太子相伴。一缕心魂便化作了北妙湖中的凤尾鱼,每日萦绕在龙三太子身边。
据传,这就是湖阳湖中的特色鱼种——凤尾鱼(本地俗称毛花鱼)的来历。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传说古余杭有户罗姓人家,夫妻二人年近五十尚未有嗣。那一年,天降祥瑞,龙腾钱塘,罗氏之妻突然有了身孕。翌年,生下一子,金口银牙,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取名罗隐。其实,这罗隐乃是上天派下凡来的紫薇星君,是玉皇大帝派来民间做皇帝的。
在罗隐出生后的那几年,余杭地区就几乎没有消停过。首先是钱江潮恶,洪恶涝祸,人民苦不堪言;次发蝗灾,田地里棵粒无收,饿殍遍地,惨不忍睹;接着是突发瘟疫,尸积荒野,十室九空。为了躲避瘟疫,罗母带着幼小的罗隐逃荒避难径自来到了那时的古南,就是我们今天的都昌。据传,罗隐到都昌后,皇城周围的城墙都已天然长出了雏形,城南山上的竹节里都暗藏了无数的将兵在里面,只等罗隐登基,便即时出来为朝廷效力。
天庭是一方面派太白金星下凡教习罗隐学业,另一方面派能工巧匠于北庙湖边的飞凤山上筑造宫殿,生怕迟误了罗隐登基做皇帝的大好日子。哪承想,这玉皇大帝一厢情愿的好事,全都坏在了罗隐的母亲身上。
罗母一生器量狭小,容不得半点事情搁在心上。有一回,罗家的一只母鸡不见了,四处寻找也没找到。由于这只鸡平时总爱凑到上边叔婆家的鸡群里去一同觅食,所以罗母就怀疑是上边叔婆把她家的鸡偷着杀了吃。为了这件小事,罗母就硬是和上边叔婆吵闹了起来,最后,两家还因此而断绝了来往。
天机不甚泄露到了凡间,罗隐被上天派到民间做皇帝的事流传了开来。罗母闻听之下满心欢喜。一天晚饭后,罗母在洗刷碗筷,就对站在身边的罗隐恨恨地说:“儿呀,我做梦都盼着你成龙,如今听说你要登基做皇帝了,等你登基做了皇帝,你先给我把那上边叔婆杀了。话未说完,遂把手中搓洗的一摞筷子往锅上一顿,似乎恨意未消。
她哪知道,这一顿,可就惹恼了灶王爷。灶王爷连夜上天到玉皇处告了一本说,这罗隐是万万不能登基的,如今还未曾登基,他娘就要罗隐为一只母鸡杀了上边叔婆,还重重打了我几十金棍,真是清浊不分,这如何是好?玉帝大帝听了,非常震怒,即时命雷公电母下凡去换掉罗隐一身帝骨,并同时下旨召回奉旨督造皇宫犬殿的鲁班及众仙匠。
刹那间,天昏地暗,风雨交加。一声炸雷过后,罗隐手足抽搐,苦痛难当。当下罗母知道是自己坏事,刚才的举动得罪了上天。便赶紧嘱咐罗隐说,儿呀,你要咬紧牙齿蹬紧脚啊。罗隐听从娘的话,真的就那么咬紧牙齿蹬紧脚了。接下来,罗隐的一身帝骨被换成了俗骨,只保住了一口牙齿和一双脚骨没有被换掉。从此,罗隐就凭着金口银牙,铜脚铁板,走尽了天下吃尽天下,亦留下了许多有关他的奇闻轶事散落民间,闲说不尽。
那尚未完工的百间宫殿,其时已造好了九十九间,无奈被废了下来。后来,遂被民间用做供奉神仙的人间庙宇,遂称北庙。自此,人们北妙湖亦曾被人称之为北庙湖。这就是人们缘何唤北妙湖为北庙湖的出处。
据《都昌县志(同治版)·艺文志》记载:“北庙在治北二十里飞凤山上,有庙九十九间,今废”。鼎建年代未见有何记载,元至正四年县丞翟复重修时,有文字述记。
游走在北庙,搜寻历史深处的记忆,回归到现实中来,我们不难发现北庙其实供奉的是长沙王陶侃。
陶侃,字士行,古称鄱阳人氏,今为江西都昌人。东汉十一年,汉高祖为志平英王事,遂从鄱阳与彭泽两县割出部分土地在今都昌泗山置县枭阳,即今天的江西省都昌县。
东晋咸和二年,历阳太守苏峻起兵反叛朝廷。陶侃以位重兵强在平定苏峻之乱中被推为战时“盟主”,督率指挥前线战事,帮助朝廷平定叛乱。战后,陶侃因战功卓著而升为太尉并都督七州军事,敕封长沙郡公,仍驻荆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亦是我国晋代著名诗人,辞人、散文家、田园诗派的开山始祖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其人,在历史上褒贬各一,是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
据传,当年陶侃据守荆州时,亦是拥兵自重,时有称霸天下之心,那时的陶侃,事实上也是朝廷的一块心病。就拿在平定苏峻叛乱之前发生的一件事来说吧,忠于朝廷的江州刺史温峤意yu火速统兵去保卫京都建康(南京)。在京城掌管中央政权的庚亮得知后,担心当时手握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会乘虚而入,因此在《报温峤书》中说道:“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可见,陶侃并不是个让朝廷省心的人。这个故事也就是“不敢越雷池一步” 这一成语的由来。
从北庙遗留下来的龙柱看,这很可能是他私造宫殿,欲雄霸天下,勃勃野心的见证。只是后来抑或是为情势所迫,抑或是思想有所改变而放弃反叛朝廷,收敛了称霸天下野心的结果。他的后人们为了帮助其掩盖这段不光彩的历史,更怕朝廷知晓后问罪于族人,遂将宫殿改建成了庙宇,但供奉的仍只是陶侃这位非佛非道的重臣族公。这也许就是北庙的来历。
-全文完-
▷ 进入明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