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曹娥与小人物造神及其它金陵叟

发表于-2012年03月28日 早上8:56评论-3条

曹娥投江的故事流传久远,家喻户晓。讲的是后汉时,浙江上虞县一个14岁的少女曹娥,因悲痛父亲落水而死,也投江自杀了。他父亲是个神汉,一次在上虞河迎接河神时,不知道什么原因得罪了河神,失足落水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曹娥在江边哭了17天,后也投江了,5天以后,她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县令听说后,很感动,就把她下葬,并盖庙建碑纪念。

大学问家蔡邕路过这庙时,用谜语式的话把这碑文称赞了一番,谜底是“绝妙好辞”。书圣王羲之用小楷把这碑文抄录下来,便是鼎鼎有名的《曹娥碑》。如果说,魏晋时人们还仅仅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欣赏曹娥碑的话,那么宋以后,治国的政治家们则赋予了曹娥诸多的政治含义,目光也从漂亮的碑文转向曹娥故事的本身了。

宋元佑8年,哲宗皇帝不但扩建了曹娥庙,还敕封她为灵孝夫人。政和5年,大书法家宋徽宗加封她为昭顺夫人。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可能是近水楼台的原因,于淳佑5年,加封他为纯懿夫人,连同她父母亲也沾光,分别被封为和应侯和庆善夫人。元、明、清三朝也是封加不绝,修庙宇,添碑文,忙得不亦乐乎,恕不一一列举,仅有清一朝,就先后11次祭奠、扩庙、题匾。民国年间,虽国运艰难,但曹夫人的香火也烟雾缭绕,缕缕不绝。蒋中正先生曾携夫人宋美龄女士,亲临祭拜,并题匾一块:人伦之光!

自东汉到今天,一路下来,曹娥小姐可谓风光无限,也完成了从孝女到女神的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然而,这样一顶顶高帽子对于早已作古的对于曹小姐真有益处吗?不得而知。当初他老爸就是为了迎神而溺死的,如今她自己却成了享受香火的神了。倘若她水下有知,不知道会作何感想?但是,曹娥的一堆白骨,对于后来的历代帝王还是有利用价值的,这便是他们不惜屈尊大加封敕的原因。

曹娥投江的精髓是一个孝字,当然,孝本身对帝王没有直接好处,可由孝引发出来的忠,那可就不得了了,那是经天纬地、治国安邦的法宝。在家孝顺,在朝没有不忠的,在朝不忠的,在家很少是孝子。女儿为了尽孝,连小命都可以不要,那么臣子们为了报效朝廷,还有什么可以爱惜的呢?敬曹夫人这个神是假,叫臣民们尽忠才是真。这就是曹娥投江被不断挖掘的不绝源泉。打开史册,诸多小人物被神化无不出于同一个原因。

14岁的少女,真是花一样的年华,这么早凋零,后人不但不为她惋惜,还大加褒扬、封赏、顶礼膜拜,这是怎样残忍的心态呢?用鲜活的生命制作成礼教的祭品,进而沦落为统治者愚弄民众的工具,这又是怎样的思维方法呢?即使从孝的本义出发,曹娥的做法也不可取,更不应该提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自己小命都没有了,还如何去尽孝呢?亲人的逝去,悲哀是应该的,殉难却是愚昧,提倡这样的愚昧,又是出于怎样的居心呢?

或许有人说,宣传曹娥的孝,并不是叫人都去投江、殉葬,只是提倡这种精神而已,这个观点也很难成立。为什么我们孝的精神要建立在这样的残忍的前提下呢?非要竖起这样一个血淋淋的榜样呢?孝原本是无处不在,是很平常的,真要树什么榜样的话,找个大家都能做的不就行了吗?为什么非要搞得这么常人难于企及的高难度动作呢?除了引导更多的人去死,实在是找不出别的理由。我们许多的倡导为什么总是以戕害人性为归宿点呢?今天的好多女人是一脱成名,不曾想古代女人还有一死成名的机会。不但孝是如此,封建社会里,许多冠冕堂皇的东西都是以百姓的血肉之躯为基脚的,小民的鲜血往往点缀映红了帝王将相们满嘴的仁义道德,忠孝礼信。这种的文化构成难道是健康的吗?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2012-3-24

[1]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金陵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谭水寒推荐:谭水寒
☆ 编辑点评 ☆
谭水寒点评:

灵孝庙是江南第一庙。敬的便是“曹娥投江寻父”的故事。此事发生在汉朝,于当时人们生活的行为准绳值得推崇,原本汉是以“孝”治天下的。历朝而下,对于“孝”的宣扬从末间断,尚有更惨于它的“郭巨埋儿孝母” 但至如今之社会。对“孝”的注释应重新省视一番。欣赏。

文章评论共[3]个
谭水寒-评论

十分好文,惜不首发。(:012)(:012)at:2012年03月28日 上午11:37

谭水寒-评论

朋友注意下次排版,左起空二格。这回我帮你排了。问好。(:012)(:012)at:2012年03月28日 上午11:39

金子川-评论

欣赏朋友文字!问好了!(:162)at:2012年03月30日 下午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