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咏梅诗有感
咏物抒情是诗人们常用的手法。古代诗人尤其喜欢以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或竹、兰、梅、菊(合称“寒窗四君子”)入诗,通过吟咏它们的独特性状,讽喻人事或表达个人情怀。其中犹以梅为最,因为梅不仅不畏寒冷,被认为有孤高洁傲的品格,而且色彩艳丽,姿态优美,值得歌颂之处实在是太多了。
唐·和凝写过一首《望梅花》:“春草全无消息,腊雪犹余踪迹。越岭寒枝香自拆,冷艳奇芳堪惜。何事寿阳无处觅,吹入谁家横笛? ”
这首诗被认为是较早的咏梅诗。前两句交待季节,当是冬雪犹余,草木尚未萌芽之时。在诗人的“望”中(也就是想象之中),岭南的梅花已经傲寒独放,并且“冷艳奇芳”了,而眼前尚无处寻觅梅花的踪影,只听到有人用横笛吹奏赞美梅花的乐曲。“寿阳”是梅花的代称。据说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卧于殿檐下休息时,有梅花落在额上,拂而不去,于是妇女争相效仿,称为“梅花妆”,“寿阳”也就成为梅花的代称了。这首诗既表达出诗人对梅花不畏严寒,香艳无比的赞叹,又表达了他切盼梅花开放的心情。
宋代词人周邦彦写过一首咏梅词【花犯·小石】《梅花》:“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去年盛赏曾孤倚,冰盘同宴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薰素被。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限,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脆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标题中的“花犯”是词调,“小石”是曲调。词的上阕写梅花再开,风味依旧。那盛开的梅花带着露水的痕迹,像刚刚洗去粉妆似的雪白,真是好看。这时他想起去年赏梅的情景,只可惜那时冰雪覆盖在梅花枝上。“香篝”是以烧香的薰炉比喻放香的梅花,“素被”是指盖在梅花上面的白雪。词的下阕叹息今年赏梅时间的短促,不由得久久地看着梅花瓣旋转着飘落。恐怕再来赏梅时,就得就着梅子下酒了。即使如此,在旅途上也会时时想象着梅花开放,梅枝弯曲倒映在水中的美景。诗人写出自己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同样怜惜梅花的感情,不仅赞美梅花开放的美景,更从梅花开落匆匆联想到人的离散也在匆忙间,使作品有了较为深刻的意蕴。
要说咏梅的佳作,古人公推宋代诗人林浦的《梅花》:“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诗人把梅花置于水边、月下两个特定的环境中,不仅赞颂梅花不惧寒冷,在小园里独占风情,而且描写出梅花开放时的美景。特别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十分形象地概括了梅的体态和芳香,成为万口传诵的名句,“疏影”和“暗香”也成为咏梅的固定用语。诗的后一半写“霜禽”对梅的另眼相看和“粉蝶”对梅花的陶醉,以诗人不用檀板也不用饮酒就能够面对梅花吟出美妙的诗篇,从侧面烘托出梅花的美,手法确实很高妙。
被毛择东评价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的高启,有《梅花九首》,其中第一首,全诗是:“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高启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吴中四杰”之一,前人称其《梅花九首》“飘逸绝群,句锻字炼”。这九首梅花诗,首首读来都有孤独高傲而无凄凉抑郁、怜梅惜梅却不神伤心碎的特点。历朝历代诗人咏梅之作众多,相比之下,高启写梅独摄其魂,确有不俗之处。毛择东所喜爱的第一首,以瑶台仙姿赞其超凡脱俗,以高士美人歌其孤傲高洁,以疏影残香怜其澹泊自爱,突出了梅花高洁坚贞的精神。毛择东爱其诗,自然重其人。他大为赞赏高启,不仅重新书录了全诗,而且在诗前注:“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梅花九首之一。”在“伟大”下面,他还重重划了一道横线以示强调。高启写梅之高贵,孤傲而不哀怨,大雪暗夜却不掩仪态万方;高启诗中透露的“梅之精神”十分可贵。下面我们比较两首【卜算子】《咏梅》词: 陆游 【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两首词从不同的角度、立意赞美梅花的品性。
陆游的【卜算子】,作者自注“咏梅”,可是它意在言外,像“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上阕写梅花的困难处境;下阕,托梅寄志。这里把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花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说“争春”,是暗喻。“妒”,则非草木能所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呵。作者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但也流露出自怨自艾、孤芳自赏和凄凉哀愁,不可取。
1961年11月,毛择东在国内外的压力下作【卜算子】《咏梅》时,从记忆中发掘出“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句诗,并以为是宋代梅妻鹤子的林逋所作,特地让秘书田家英查找此句的出处。当得知是高启所作时(见《梅花九首》中的第一首),对《咏梅》一诗的造诣给予了高度评价,甚至不吝赞高启为明代第一诗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留下了“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名句,他笔下的梅花,显然是一个美人——少女的形象,不可谓没有受到高启原诗的影响。毛泽东此词的直接参照,是陆游同名的一首【卜算子】《咏梅》,特反其意而用之、反其韵而用之,用笑傲韵,不用故土韵,用开元音,不用闭元音,发出爽快的爆破音,而不是低沉忧闷的闭合音;描绘的不是一株顾影自怜、委弃于尘土的老梅,而是一枝生意盎然、凌霜傲雪的新梅;借梅咏怀,所树立的不是一个潦倒的文士形象,而是一个开朗明媚、内心倔强的少女,进而观照的是一个不恤人言、一意孤行的强主心态,不为举国追究人祸之责的声浪所动、不为苏联撤援断盟的威武所屈。毛择东虽以此自况,然而在七千人大会之前,他在同事中是孤立的,这首《咏梅》正是他孤立感的投射。尽管这是一首很美的词,却仍然不是一首文人诗,而是政客诗,要读得懂,就不能为字面的美感所惑。与高启、陆游单一立足文人趣味、传达隐士情怀的创作相比,联系五、六十年代中国人的境遇,毛泽东的词带给人的感受远为深切和复杂。
1961年,我国遭受严重经济困难,粮食等农产品严重短缺,苏联又单方面撕毁同我国签订的合同和协议,撤回全部在华专家,中苏关系严重恶化,我国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到年底,由于中央调控得力,形势有所缓解,毛择东松了一口气。这种情况下,毛择东写这首咏梅词,目的显然是为了激励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大家战胜困难的信心。对于这一点,郭沫若在《待到山花烂漫时》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的处境好像很困难,很孤立,不从本质上来看问题的人便容易动摇。主[xi]写出了这首词来鼓励大家,首先是在党内传阅的,意思就是希望党员同志们要擎得着,首先成为毫不动摇、毫不害怕寒冷的梅花,为中华人民做出好榜样。”
-全文完-
▷ 进入肖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