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有“真清明”一说,如果清明节恰逢农历三月初三,当地人便视为真清明。
三月初三也称“上巳日”,古时的农历日是用十二地支来表示的,每个月上中下旬各有一个“巳日”,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常常与初三重合,故人们习惯把这一天称作“上巳日”。在古人看来,上巳日是一个激浊扬清的日子,据《后汉书.礼仪志》载:“是日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之上,曰洗濯祓禊,去宿垢病,为大洁。”祓禊,意思是用泉水清洗来除灾祈福。有人考证,王羲之《兰亭集序》所描写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盖发生在那年的上巳日。
每年的清明节,都在公历的4月5日前后,相差不过一二天。如果按农历推算,与三月初三“上巳日”重叠的机会很少。这是因为闰月的关系(大约每四年有一次闰月),二十四节气是不随农历日子的变化而变化的,每个节气固定为十五天,而农历有大小月之分。清明节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人们在缅怀先人的同时,欣赏一下明媚的春景,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荡涤掉隆冬积下的浊气,以求清清爽爽做事,明明白白为人,立志一生无愧于天地父母,这大概就是人们在“清明节”祭祖的意蕴吧。
清明节恰逢三月初三上巳日,是一个难得的好日子,古人把这个日子赋予了一种美丽的想象,认为少女踏青可得佳婿,少妇食瓜可得贵子。《清稗类钞》如是说:“三月初三日曰上巳,若是日适为清明,江宁妇女之亟望生子者,必以野菜合瓜而煮食之。甚且谓嫠妇、[ch*]女食之,亦可得弄璋弄瓦之喜。上海则异是,所食为南瓜,且谓必须夫妇同食一瓜也。”可见,人们不仅仅要求自己清清明明做人,还想把这一愿望遗传给后代呢。所以清明节与上巳日重叠,祭祖和踏青,亦庄亦谐,其意义更为深远。
我查了一下万年历,在1921——2020年的一百年间,逢三月初三清明的只有三年,依次是1954年、1973年和2011年。这种百年难遇的清明节,谓之“真清明”,倒是恰如其分的。
-全文完-
▷ 进入东洲一道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