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就是把农作物堆起来。远古时代什么最贵?庄稼。所以把农作物堆起来,堆得越高日子就越好过,就越显示出主人的家境。谷物代表了成就,于是自古以来,“积”也就常常和成就、成功有关,甚至“积蓄”也和远古时代的“积”一脉相承,钱和谷物具有相同的意义。每一个成功的人,就是靠了像一把把稻谷一样积起来。
“累”是一个很有趣的字,下面是“糸”(读mi),表示和丝线有关,它的本意就是绳索。这就对了,谷物积得高了,风一吹,难免倒下,需要用绳索扎起来捆起来——“累”是“积”的保护机制,把一个人的成就保持住,重要性一点不亚于创造成就,有许多明星出名没多久就黯淡了,不仅积得少,更是缺少“累”。
渐渐的,“累”有了和“积”差不多的意思,累累硕果就是如此。我们今天常说的“日积月累”便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长时间不断地积累,总有一天会发生质的飞跃。一滴水固然渺小,但千万滴乃至十亿滴凝聚成的力量却是我们不可小视的。石“穿”对人类来说,办到它是轻而易举的,可是又有谁愿化作那一滴水的力量去成就这一现象呢?这便告诉我们要学会积累,积累看似渺小的的力量,日后将会化作巨大的能量。小小的水滴之所以能穿石,那是缺少不了渺小的力量的积累的。“寸积铢累”,也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意思。明·朱国桢《涌幢小品·龙秋》说:“寸积铢累,崇圣遗墟及郡中坛宇,焕然一新。”就是例证。
积累资料是一项基础工程。搞科研、做学问、通讯报道,单靠大脑“记忆库”是不够的,必须经常动用“资料库”,给予帮助、支援。“库中有粮”,做学问、写文章才能心中不慌。你若想取得好的成绩,写出好的、有分量、有质量的文章、论著来,就必须十分重视资料的积累工作,这是做学问的基本功,也是写文章的基础。“马克思对于他的每一种著作,都搜集大量准备材料——摘录、提纲、图表以及所有的各种数字、原始材料、目录等等——他将整个材料加以整理,并做成有系统的内容提要,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易于选用。”(《马克思列宁经典作家的工作方法》)由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且“粮草”是非常丰满的,“地不分中外,质不分正反,类不分点面”,应有尽有,故打起“仗”来就非常的得心应手。
请注意,积累资料应区别对待。从积累资料角度看,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文化科学、风土人情、琴棋书画、现代管理、时事政治等,都在搜集之列。我认为积累越多,你的知识就越丰富,底子就越雄厚,根基扎得就越深,用时就不会“恨少”了。但因人一生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故还要区分主次、轻重、缓急,予以区别对待。积累资料尽量不要零打碎敲,应在通盘计划下全面铺开;还应注意材料间的联系、层次等;有些好的材料在一两次精度后就可以做记录、分类,然后据以为资料,尽量减少盲目性。
如搞学术研究,主要搞知识的积累;搞通讯报道的,主要是素材的积累;搞政治工作的,主要从经验上积累;搞文艺创造,侧重于生活积累,人物形象的情感、细节积累;搞医的,注重临床经验的积累;搞修理的,侧重“病例”的积累;搞教学的,应注重教案、教法、学生的积累。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搞科研的更应注意真实性;高政治的更应注意政策性。不管哪种,都要做有心人。
说到“累”,它还是一个很有趣的字,这在于它的第三个意思,那就是“劳累”,在当下的“累时代”,不断地积,人是会累的,如果积成为贪得无厌,那就一定会累倒。为什么一些人成功了就变味道了?耍大牌也罢,颐指气使也罢,他们是把自己也捆在了里面。这时候的“累”就是拖累,回到了最早的意思,是一个绳索,捆住了成功,也捆住了自己。为名声所累的人,累啊。
-全文完-
▷ 进入肖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