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艺术美之欣赏(一)肖旭

发表于-2012年03月24日 清晨7:46评论-6条

艺术美之欣赏(一)

人类的审美活动包含着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这样两个方面,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的欣赏是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美的欣赏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欣赏者对客观存在的美的具体把握。在美的欣赏过程中,欣赏者不仅对美的事物做出情感性评价和判断,而且在自己审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联想同时参与了对该事物美的创造,当然这是一种再创造。欣赏者在这种再创造中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愉悦和满足,是一种美的享受。当钟子期对正在操琴的俞伯牙发表评论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时,伯牙便由衷激动引以为一生知音,盖其言中琴音也。由此可见,谛听直到理解是音乐的一个过程,而沉醉乃至感动,也是一个过程,两者相成,方是享受音乐之终极境界。美感是美的欣赏物的产物,它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主要形态之一。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一样,有自己所固有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艺术美的欣赏是欣赏者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一种主观的感受,美是一种心境,美是一种感觉,是审美主体对客观事物(审美对象)美的属性的一种能动的认识和反映,是审美主体对客体存在的美所做出的一种评价和判断,它是需要发现的。农夫眼中的良田美景、渔民在渔港看到的夕阳、或是风吹拂过溪水的水声,都可以带来心灵的报偿。金秋十月是北京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银杏,中山公园里的秋海棠,香山的红叶,更可以看到由金黄、微黄、深红等众多色彩汇聚成一个多彩的世界的秋叶。

不论是欣赏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科学美和技术美,都是欣赏者对对象的美进行感受、体验、领悟和理解,从而获得由浅入深,情景交融的审美把握。在这一过程中,欣赏者既可以得到悦耳愉目、赏心逸神的美的享受,又能得到思想、认识、道德、情操方面的教益,进而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如欣赏徐悲鸿的“奔马”,你就会感到审美的愉悦,这不仅在于画幅所展示的淋漓的墨色,流畅的线条,以及这墨色与线条所组成的奔马的神韵,而且在于这种神韵所体现的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一种为着理想前程奋发向上所向披靡的精神,这种精神震撼着人们心灵,而且使人在审美活动中获得了精神满足。这种审美实践活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欣赏活动。

美的欣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精神活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的天性,只要是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就都有渴望美、追求美、欣赏美的强烈愿望,男人见到美女总要看上一眼就不足为怪了。美的欣赏是比美的创造远为广泛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历史上和社会现实中能够从事审美创造的人总是少数。世间的人们,都在走着自己的路程,直到终止生命。每个人所走的路程并不平坦,从春至冬而往返……可以说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足迹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印下了长长延绵不断的故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故事书写出来,因为我们并不都是文学家。而对于美的欣赏几乎是智利健全的人都有这方面的需求和经验。在节假日人们愿意去郊游、去旅行、去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或者到剧院、展览馆去欣赏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紧密相联,相互制约,但又有所区别。美的创造目的是为了美的欣赏,离开了美的欣赏也就失去了美的创造的实际意义。如同我们写文章一样,写出来的东西是要人看到,客观存在的美如果没有欣赏者去欣赏它,写出的东西如果没有人看,那它的审美社会功能就只是潜在的,它没有可能转化为现实性,它的审美价值也就没有实现。我们说,没有演员就演不成一台戏;没有观众,这一台戏又给谁看呢?所以有演有看才成为戏剧。至少“观众”是戏剧发生、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所以说在美的欣赏中,既要有欣赏者又要有客观存在的美,既要有审美主体又要有审美对象,二者缺一不可。

艺术美欣赏中的主体与客体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从哲学角度看,是了解与被了解的关系,属于认识论;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属于实践论;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属于价值论;客体是第一性的,主体是第二性的,属于艺术论。任何一种美的欣赏都是由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构成的:一方面必须有客观审美对象的存在作为前提,另一方面审美主体必须要有相应的条件。在这里审美对象是第一性的,审美主体是第二性的。审美对象是不以审美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客观存在的美之所以能够被欣赏,这与审美主体的主观条件也有密切关系。审美主体如果感觉器官不健全不能感受审美对象,那就根本谈不上审美欣赏,既使欣赏者的审美器官健全但缺少欣赏能力,也仍然难以构成欣赏关系,发现不了审美对象客观存在的美。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由此可知,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作为美的欣赏活动的前提和条件,二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在美的欣赏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二者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美的欣赏过程就是主客体双方矛盾的趋于统一的过程。审美对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对欣赏者来说它具有外在性。在美的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并不是能立即发现、认识对象客观存在的美,而要经过一个感觉、体验、玩味、领悟、理解的过程,即有一个逐步接纳的过程,审美主体由接触者转化为接受者,就是主客体由矛盾走向了统一。

人们欣赏雕塑的时候,一开始接触到的只是体积,经过一个感觉、体验、玩味、领悟、理解的过程之后,欣赏者从体积的变化,人体转折的韵律中,体会到其中的思想情感,从中领会一种情趣,甚至去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如罗丹的雕塑作品 《思想者》,他塑造了一个强而有力的巨人,痛苦的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颏,嘴咬着自己的粗手,正默视着脚下所发生的种种悲剧,进入痛苦的思索中。人们要欣赏这尊雕像,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一个逐步接纳过程之后,便可充分欣赏这尊雕像的美。《思想者》雕像从总体上看好像缩成了一团,它象征着外部有巨大的压力,而人体内部又充满着力量,这股生命力仿佛要向外爆炸似的,身体的每块肌肉仿佛都非常结实,经挛般弯曲的小指扣在泥土里,有力地传达出人物痛苦的情感和全神贯注地紧张思索。《思想者》原本是“地狱之门”横楣上的一个主雕坐像,是那巨大雕塑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后来,罗丹又把它制成一件单独的雕塑,并且成为他最著名的代表作。罗丹用这一形象来象征伟大诗人——但丁,也象征他自己,象征全人类。又如人们在赏析文学作品时,审美有三层楼:第一层是“初读理解,感悟情感美”;第二层是“研读品味,鉴赏语言美”;第三层是“诵读拓展,体验创造美”。所以说在美的欣赏活动中,审美主体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审美经验,主动感受和体验审美对象,并在这一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积极地对对象进行补充、丰富和再创造。缩短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疏远性,使主客体间最终由矛盾趋向融合统一。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肖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美泉推荐:美泉
☆ 编辑点评 ☆
美泉点评:

对事物包括大自然原生态和人文艺术的欣赏,是一个人知识的积淀,
情操以及审美观的结果。同是一部流传千古的《红楼梦》,在不同的读者眼前,
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文章对艺术美的诠释深刻到位。

文章评论共[6]个
肖旭-评论

谢谢点评at:2012年03月24日 上午10:11

文清-评论

聆听春天的声音,愿春风吹来阵阵好运,祝朋友春安!at:2012年03月24日 上午10:48

肖旭-回复谢谢光顾 at:2012年03月24日 上午10:48

覃曦云-评论

人类的审美活动包含着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这样两个方面,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的欣赏是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很有学术研究价值,学习了。at:2012年03月24日 上午11:11

肖旭-回复谢谢点评,知我者曦云也! at:2012年03月24日 上午11:13

覃曦云-回复不客气,问朋友好! at:2012年03月30日 下午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