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美的创造者,也是美的欣赏者(三)
——漫议诗歌鉴赏
人们的诗歌欣赏活动包含着诗的创造和诗美的欣赏这样两个方面,诗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诗美的欣赏是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诗美的欣赏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欣赏者对客观存在的美的具体把握。诗词鉴赏,是一种审美能力的表现。
审美对象是不以审美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客观存在的美之所以能够被欣赏,这与审美主体的主观条件也有密切关系。审美主体如果感觉器官不健全不能感受审美对象,那就根本谈不上审美欣赏,既使欣赏者的审美器官健全但缺少欣赏能力,也仍然难以构成欣赏关系,发现不了审美对象客观存在的美。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象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所以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由此可知,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作为美的欣赏活动的前提和条件,二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在美的欣赏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二者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美的欣赏过程就是主客体双方矛盾的趋于统一的过程。审美对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对欣赏者来说它具有外在性。审美能力是在长期实践中培养起来的。狄德罗说,艺术鉴赏力是“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敏捷性”。所谓“经验”,不仅指艺术鉴赏的经验,还应当包括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
我认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要有健全的、社会化的审美感受器官,也就是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能感受音乐美的耳朵,这是美的欣赏者不可缺少的条件。
(2)要有相应的审美能力,即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审美判断力。欣赏者审美能力的有无、高低,决定他能否欣赏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感受和理解对象。《礼记·乐记》中说:“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完全没有乐感的人,音乐不能成为他的审美对象,两个审美能力悬殊的人,同时欣赏一首乐曲,他们的审美享受会有很大的差异。
(3)要有必要的审美修养,包括文化素养、艺术修养、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等。如果没有必要的审美修养,不论视觉、听觉其他器官如何敏锐,也难以发现欣赏对象的美。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一片落叶是十分平常的事物,但是美学家却能欣赏它飘零之美。贝克有一句名言:“这片落叶是以枯萎飘零,但在诗歌里却散发着永恒的金光。”一个没有高度审美修养的人,对一片落叶不可能获得如此丰富美感的。为了提高审美主体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开拓知识领域,积累审美经验,博釆和精取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先博采广储,而后方能独创风格。歌德曾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只有学会鉴赏优秀的代表作品,才能树立崇高的审美规范。
(4)要有一定的审美心境。审美主体心境的好坏,能强化他的审美感受能力。马克思说:“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感觉;珠宝商人所看到的只是商业价值而不是珠宝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珠宝的感觉。”(《1848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 珠宝商只有商业的价值观念,而没有艺术的审美能力,所以璀璨的珠宝并不能给他以艺术的享受。鲁迅也说过:饥区的灾民大概总不去种兰花。无心赏美,再美的东西,也不会引起他的审美情趣。如张家界所积淀的风景区,自古以来就客观的存在那里,只是近几年才被人们发现,这是因为当地的劳动人民过去的生活困苦,饥寒交迫,没有闲情逸志去欣赏奇山异石,他们每天活动其间却感觉不到它很美。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强,于是张家界所积淀的风光得以发现。所以说如果欣赏者的心境开朗,情绪高昂,他的审美感受就会更加敏锐,反映也更加迅速。往往能在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他们却发现了美的存在。
(5)要树立进步的审美观。审美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关于美的一种理性认识,制约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认识、判断和理想。一个缺乏健康进步审美观的人,是不能获得欣赏美的真正乐趣的。特别是对社会美,反映社会美的艺术美,因为它们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政治倾向性,那些缺乏正确审美观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欣赏审美对象的美的,甚至还可能弄到美丑颠倒的地步。如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欣赏他的词,是因为他的感情非常真挚,词的意境深远,艺术性很高,而不是同情他失去王位的哀愁。同样,我们欣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方面要看到他用桃花源的安定社会写出了他的理想,一方面也要看到他诗文中流露出的消极避世思想。所以说具有健康的审美观才能获得审美的真正乐趣。
从上面五个方面来看,在美的欣赏中,审美主体的主观条件实际上是由一定的生理、经历和社会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构成的。每个人在进行审美欣赏和判断时,都是以他全部精神财富对待具体的审美对象的。
艺术鉴赏的实践经验也很重要。诗读多了,读熟了,就有了比较,有了鉴别和欣赏。
李商隐诗《日射》与韩偓诗《深院》,都是用鲜明色彩和艳丽诗句来写的,比较一下:
李诗“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这“春事违”言春天已过去了,含伤春之意,但没点破。“香罗拭手”是说屋里有一位女人。当时正值太阳照在纱窗上,风正吹动着门。这个院子里边还有四面绕着的迴廊,迴廊里有碧鹦鹉鸟,正对着院子里的红蔷薇。最后一句“碧鹦鹉对红蔷薇”,色彩鲜明、艳丽,是该诗的特点。这首诗的用意是在“迴廊四合掩寂寞”的“掩寂寞”里透露出来的。写“香罗拭手”的女子,在“迴廊四合”的院子里的生活是富丽的,但心情非常寂寞。“掩寂寞”是说这寂寞被四合的迴廊掩盖着,实际是说她被关锁在深深的庭院里。“碧鹦鹉对红蔷薇”是用色彩鲜艳的事物来衬托她的寂寞,更显其寂寞。再加上“春事违”,更富有伤春味,更衬其苦闷。这说明诗人对被关在深深庭院里的女子,发出深切的同情。这种情感虽没有明白说出,但在“掩寂寞”里已透露出来,写得十分含蓄。
再看韩诗:“鹅儿唼喋栀黄嘴,凤子轻盈腻粉腰。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这后一句“红蔷薇架碧芭蕉”写得鲜明艳丽,与李诗的“碧鹦鹉对红蔷薇”很相似。“深院下帘人昼寝”也写人,这人也是女子。这“昼寝”就说不上什么寂寞、苦闷了。再看院子里的景物,除蔷薇、芭蕉外,还有吃东西的小鹅儿,它嘴是黄的;还有轻盈飞舞的凤蝶,显出它那腻粉的腰肢。下帘昼寝的人并不关心院内的一切景物。这诗明显地是在模仿李诗,但二人的思想感情显然不同。后一首主要写院中的景物,但没有“人昼寝”的“人”。前一首也写院中景物,但主要用院中景物来衬托“人”。通过“春事违”、“掩寂寞”来反映诗人对被关在院子里的女人的同情。这样一比较,孰高孰低就很清楚了。它显示出两位诗人的不同思想感情、不同的趣味。
再如李白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徐凝诗《庐山瀑布》:“瀑布瀑布千丈直,雷奔入江无间歇。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道青山色。”
李诗第一句讲他登上香炉峰,第二句讲他远看瀑布像挂在银河上。“挂”字足见其用心。后两句写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用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作比喻,写得非常有气势,比喻也新颖,是新的创举。“银河”用来比喻瀑布的雪白,是从色彩上着眼的。“落九天”是夸张写瀑布从高处落下。这是李白咏瀑布的名作。
徐诗与李诗相比,“瀑布瀑布千丈直”,不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因用“飞流”的“飞”字、“直下”的“下”字,都写出了瀑布的动态,既生动又形象。徐诗的“白练飞”也不如“银河落九天”。用“银河”作比,声势大,与“大瀑布”相映成趣;用“白练”就显得小了。“落九天”写出了从高处落下的气氛,“白练飞”就缺少此意,没完全写出瀑布的声势。总之,徐诗不如李诗。
因此苏轼作了一首七绝:“帝创银河一派重,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谓徐凝喜恶诗。”这是评价李白与徐凝诗的。前两句赞美李白之诗,“银河落九天”的比喻,也只有李白能创造出来,犹如神助。故说“帝创银河一派重”,说是上帝让他创造的,尽力赞美这一比喻的巧妙。后两句批评徐凝的诗是恶诗,但有些过分贬低了。我们说徐凝诗远不如李白诗这是事实,但不一定是恶诗。像“雷奔入江无间歇”,用“雷奔”来写瀑布的声音,这是新的比喻。用“白练飞”来形容比喻瀑布的飞流溅沫,就像在风中飞动的白练,亦属具有新意的比喻。
徐诗虽不如李诗,但若与乐府诗《歌》来比,还属上乘之作。如《歌》用“河桥渡似雷”来写瀑布的声音,那就不如“雷奔”的声势大。又“濯龙望如海”指瀑布画卷分流到两处,但不如“白练飞”生动。如果我们认为乐府诗《歌》写瀑布是好的,那徐诗比《歌》更生动,就不该说是“恶诗”了。徐诗最后一句“一条界道青山色”是由孙策的《游天台山》赋来的。赋说:“赤澄侠奇以见镖,瀑布分流而界道。”瀑布将青山色一分为二。徐凝是借用,不属创造,但借用不一定是恶诗。
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诗的艺术性,抓住景物特色并运用创造性的描写、比喻,将其特色描绘出来,才能显出诗之魅力以及诗歌的艺术作用。
艺术鉴赏的经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对语言美的一种敏锐的感受力。诗歌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驾驭语言的技巧,没有语感很难欣赏其中细微的妙处。例如李清照《声声慢》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谓“寻寻觅觅”,就是写的心情恍惚,若有所失的神态。漫无目的地要寻求什么,当然什么也得不到,周围只是那样的“冷冷清清”,自己内心里也只有“凄凄惨惨戚戚”而已。词人从支离破碎的故国河山,联想到自己异地飘零的凄凉晚景,止不住千头万绪涌上心来,偏偏又遇着“乍暖还寒”的秋天,面对“晚来风急”的黄昏,已经是日暮岁晚,人老花残,可是国家仍然不能统一,北方依旧在外族侵略者的蹂躏之下,她唯有对故国乡土遥寄沉痛的思念。这语言的声音、色彩都很讲究。这三句诗很精练地表现了感情波澜的三个层次,十分耐人寻味。在词的开头,三句诗连用七个叠音词,构成七个均等的音步,读起来仿佛可以听到诗人那迟缓沉重的足音。寻、觅、冷、清、凄、惨、戚,本是富有形象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词,把它们重叠起来,集中在一起,就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效果——浓郁,强烈,扣人心弦。
-全文完-
▷ 进入肖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