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死得生”相反相成
——用五百金买千里马尸骨的故事
在《战国策·燕策》《燕昭王求士》一文中,有个用五百金买千里马骨头的故事,是燕国贤者郭隗在讲述了古服道之法后,回答燕昭王“谁朝而可”问题时,描述了买千里马骨的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是说,古代有位君王,想用千金重价购求千里马。但多年没有得到。他的亲近小臣主动要求为国君购求,国君就派遣了他。好几个月才寻找到一个千里马,但千里马已经死了,小臣就以五百金高价买了马的尸骨,回来后向国君交差。国君非常愤怒,说:“我要的是活千里马,干吗弄个死马来?并且损失了五百金巨款!”小臣回答说:“死千里马还得花五百金去买,何况活的呢?天下人一定认为您能出高价来买千里马,千里马很快就得到了!”因此,没过一年,国君买到了三匹千里马。郭隗用这个生动故事想说明“因死得生”相反相成的哲学道理,用来启发燕昭王。世界上有些事情,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南辕北辙,互相乖悖,其实却并非如此。拿郭隗讲的这个故事来说,国君要的是活马,小臣却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骨头,“求生买死”似乎很愚蠢,然而也正是小臣买死马骨头的举动,使天下人明白了国君他真心诚意购买骏马的决心,所以才有人不远千里送骏马前来,才会有多“不能期年,千里马至者三”的可喜收获。
至于郭隗讲这个故事,首要目的在于启发引导燕昭王在求士这个问题上,要把目光放远些。像《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冯谖焚券买义”也属这种例子。
郭隗讲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进行类比,是为自己“用隗且见事,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的逻辑推断。他在讲完千金买马故事后,又进一步以这则故事显现出相反相成的道理,进行演绎,不仅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而且加强了说理的气势和力度,使燕昭王听了他的话后无可置疑,心悦诚服。若没有这个故事,他的这个推断就显得缺乏坚实的基础,难以令人相信。而有了这个故事,就会使人感到郭隗的推断理所当然。另外,郭隗讲这个故事,也是为了借此来表明自己的心境。他讲“死马”,婉转告诉燕昭王,他“先从隗始”的建议并非自高自大,或者是为了猎取个人名义,而仅仅是把自己当成一块引玉砖,而为燕昭王招引更多的更有才能的贤者。
在这个故事中郭隗自比死千里马,将自己看作是引天下贤士的钓饵;花高价买死千里马,就是要燕昭王对郭隗“朝其门下”,并“筑宫室而师之”;买死千里马是为了使“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师承郭隗是为了使天下相信燕昭王真心诚意招纳贤士。他用一则寓言十分巧妙地将自己推荐给燕昭王,这种毛遂自荐的方式,实在巧妙之极。在这里,买死千里马是假,引活千里马是真,师郭隗是“取信于天下”的策略方法,招引乐毅等有才能的人才是真正目的。由于以死千里马喻国内的贤者,以活千里马喻天下出类拔萃的贤人,这个比喻十分贴切,因而道理也就阐发的十分清晰透彻,而且用生动的故事、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抽象道理,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活力和生气。同时,这样讲故事既展现了郭隗那从容不迫的性格和坦荡的胸怀,又避免了别人可能产生的误解和猜疑。同时充分显示了当时的“士”博闻强辩,善于说理的风度。
据此我们可以体会到,郭隗讲这个故事的用心是非常巧妙的。以郭隗为师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要昭王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天下,让天下人都知道昭王最能礼贤下士,吸引真正的贤士跑到燕国来。达到招贤纳士的目的。另外也可领略到郭隗说理的高超艺术。他寓理于故事之中,起到了不言而喻的效果,使燕昭王心悦诚服。用“千金买马”这样生动的故事来阐明道理,启发燕昭王思考,既显得生动有趣,又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全文完-
▷ 进入肖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