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我的诗论我的诗东方唯美

发表于-2012年03月15日 晚上10:08评论-1条

我的诗观

别看我们中华号称“诗的国度”,别看我们从小就熟读“唐诗三百首”,其实我们的教科书上关于诗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更没有一套完整的教程,所以,弄得作风漂浮而又自以为是的现代人整天以争论什么是诗为乐,更有甚者甚至否认现代有诗有诗人。

唯美不才,但善于说实话,敢于辩真伪,下面我就结合我自己写诗的经历,纵横古今诗文化之大成,谈一点自己的关于诗的看法,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点。

一、诗的定义

很简单很明确诗是一种短小精悍措辞优美的文体。

首先它是一种文体,这样就把它与名言或警句区别开来;

其次它短小精悍,这就使它与小说和论文区别开来;

再次它措辞优美,这就使它与杂文和散文区别开来。

格律不是它的本质特征,因为有很好的无韵之诗的存在;寓意也不是它的本质特征,因为所有的文体都是用来传情达意的。

二、诗的发展

最初的诗就如最初的人一样很原始很淳朴。

古风是比较规范的诗。

近代诗主要是指唐诗,是格律诗的登峰造极,如其说是对诗的最大发展,不如说是对诗的最大禁锢。

现代诗又称白话诗自由诗,是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相结合并与现代白话相结合的产物。

未来诗,诗无定路,很难说未来的诗歌是个什么样子,因为诗文化的发展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肯定是会解放到不堪入目的程度,又或许会回到最原始的状态,并美其名曰“返璞归真”。

三、让梨花飞

真正的诗应该是自然的产物,尽管它出自作者的口笔,但自然到天人合一程度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诗歌。诗歌如花,而其它的文体和文字则如叶如草,现代是一个万花齐放甚至塑料花都在盛开的年代。唐代是一个让牡丹花飞的年代,而当代需要一个让梨花飞的时期。梨花淳朴淡雅,且酝酿着秋后的丰硕成果,我们没有理由不让梨花飞。

诗歌如花,仅仅是如花而已,它还有比鲜花更脆弱的一面,鲜花可以开在牛粪上,而诗歌和诗人无法在乌烟瘴气的环境中生存,所以屈原会跳河,海子会卧轨,所以有的人会说现代是一个无诗无诗人的时代。“我把自己漂洗的一尘不染 然而 一出门便会遭遇漫天风沙 这年头 要保持自己的纯洁 真难”,我写诗是从2007年开始的,因为我认识了一个会写诗的女人,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与她在一起散步,我让糖纸随风飞扬,她会冒着被汽车撞死的危险把糖纸追上然后放进垃圾箱。她不施粉黛楚楚动人,她的诗也是如梨花般淳朴淡雅,所以,我愿意让她飞,让她的诗飞,让梨花飞。

四、别把格律诗看得太神圣

裹小脚和格律诗都曾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不同的是裹小脚现在已经基本绝迹了,而格律诗在当今诗坛却看似火热起来,它们都是遗留文化,命运为何不同,下面简单分析一下。

裹小脚,又叫三寸金莲,是把女子的脚用布条扎裹起来,使其变得又小又尖的一种封建陋俗。这种经过紧密缠裹导致筋骨畸形的小脚曾被古人美化为"三寸金莲"而受到广泛赞美,乃至男子为之颠倒,女子为之痴迷。

那么裹小脚是怎么来的呢?据考证:这是由南唐后主李煜引起来的。这位儒弱无能的皇帝,复国无望,成天在那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天与妃子[gong]女混在一起,等着灭亡的到来。宫中妃子,争相向皇帝献媚。其中有一位妃子,别出心裁地把自已的脚用布缠起来,缠得很紧,一双脚看上去似三寸金莲,走起路来一摇三摆,因为疼,又紧皱双眉,见了皇帝,又相勉强笑一笑,那李煜见了,真是又疼又怜,于是就特别地宠爱这位妃子,后来竟让她当了皇后。这事一传出,宫中所有的女子,全都学着她的样子,也裹起小脚来。后来,凡寻找民间美女,均要看脚是不是小的。这样就造成了当时一种时尚,凡大脚女人就是难看的妇人。全国的女子,不得不也全裹起小脚来。

为什么中国会流行裹小脚那么长时间呢?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统治者的意志对天下百姓的影响,另外就是文化人的欣赏和赞美。

裹小脚就其起源,就与统治者相关。自南唐后主李煜开始,后来的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也都推崇小脚,那些明主贤相,竞相延续,也便逐渐成为流行。中国历来就是这样,只要统治者喜欢什么,民间一定会流行什么,唐代的皇帝喜好道教文化,唐玄宗甚至号称自己是道教皇帝,所以,道教在唐朝达到了发展的顶峰,乾隆皇帝酷爱书法,所以推动了书法的发展,李后主喜欢小足女人,所以就流行了裹脚。关于裹脚的起源,还有几个说法,有的说是起于唐末,有的说是起于隋炀帝等等,但是无一例外地都与统治者们发生了关系,这也说明了这个原因。 

除了统治者的意志之外,那就是文人对社会风俗的影响。古代妇女很注重头饰,然后就是脚了,成语“品头论足”、“品头题足”都有议论妇女的容貌体态的含义,头和足,成为文化人眼里女性美的一个重要标准。文化人有很多对小脚的赞美之词,什么“金莲”、“三寸金莲”、“香钩”等等,都是文化人赋予小脚的赞美之词,苏东坡《菩萨蛮》咏足词云“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甚至还制定出了小脚美的七个标准:瘦、小、 尖、 弯、 香、 软、 正,又总结出了小脚的“七美”:形、质、资、神、肥、软、秀,真是博大精深。文人墨客,从王安石到曹雪芹,满腹经纶,却没有一个人出来反对。历经一千年,害了多少人啊!

裹小脚就其逐渐消失来看,也是与统治者和文人有着紧密关系的。这种现象,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遭到了以陈独秀、胡适、鲁迅与周作人等为代表的现代文人的猛烈批判,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讲究妇女解放,政府也把裹小脚当成一种陋习来批判,此后,就渐渐绝迹了!

而格律诗呢,它的形成和发展也都是与统治者和文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到了唐朝,其实是把格律诗给出了一个死的框架,可惜的是,现代好多人还热衷于严守和维护这个框架。

现代社会一说起诗,往往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所以,对诗体有一种误导,似乎只有唐诗才是诗,是诗就要按唐诗的格律来要求,甚至认为唐诗就是古诗,这其实是对古诗概念的一种歪曲。

真正的古诗也讲韵律如现在所说的古风或古绝,但是,是绝对没有像唐诗那样严守格律而登峰造极,也就是说,没有那么多的禁锢。

近代的好多文人都对这种变态的禁锢的格律进行过深刻的批判和革新,例如,清末的“诗界革命”,五四时期的“新诗革命”。

一九一七年一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八项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模拟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烂词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以此八大主张来改革旧诗。一九一八年,也就是五四的前一年,《新青年》杂志率先改刊白话文章,小说,议论文字之外,也兼及新诗。这即是新文学革命的序幕,也是新诗革命的开端。

胡适在发表白话诗并出版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同时,进一步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向中国传统诗歌的“立命之基”的传统形式开刀,以“活工具”造“活文学”。诗体大解放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一切打破”,认为中国诗歌要想起死回生,必须打破五言七言的格式,打破平仄,废除押韵,另外就是重视域外诗歌作品的译介,以便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胡适的文学主张,引起了当时文坛竞写新诗的热潮,康白青、刘半农、刘大白、朱自清、冰心等,都是那个时期涌现的诗作者。这些人的新诗,无论题材,内容或表现技法,都令人耳目一新。

关于诗体的变化发展,好多的诗人比我要清楚的多,有的之所以不想进行新诗革命,主要原因是唐朝的格律诗确实是有其登峰造极的美感,不忍心去批驳它僵死的框架,在百花齐放的年代,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不可让人忍受的是有些诗人却老是拿唐诗的格律来评判新诗,那么就往往引起争议,使“文人相轻”发展为“文人相攻”。新诗与严格的格律诗的斗争,会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结果如何,我的看法是新诗会逐渐占据上峰,因为再也不会存在像唐朝那样的政府了,更不会存在那么多复古的文人。所以,我觉得如果诗歌再以恢复到唐诗的格律才叫美,那是文化的一种倒退,是现代中国人的悲哀。

不过也有可能,也有可能现代的女人再以裹小脚为美。现代社会,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不管怎样,在我看来:裹小脚是古代对人体的扭曲,唐朝的格律诗是对诗体的禁锢。

现代有些诗人喜欢写古体的自由诗,但不受唐诗格律的禁锢,这些诗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生命力。自由诗与格律诗相比,我更喜欢自由诗。下面的三首自由诗就比较耐人寻味。

敬请欣赏:

风语

杨柳依风静

沉枝馨不停

草飞笑飘叶

何处不归根

猴禅

黄山雾顶寒

有猴似老耽

甘睡晌午懒

导游奈何忙

遥雾

慧质兰心貌

仙录踪不渺

黄山云雾深

树间荡逍遥

以上三首诗的作者就很明确地表示自己的诗不是古诗,而是自由诗,我们却很愿意接受这种诗体。我认为这种诗更接近生活,更容易被大众所欣赏,我们有什么理由来用唐诗的格律来严格地框架它,甚至嘲笑它打击它呢?

我相信,在一国两制的开放的中国,诗体将会得到更加开放和发展,而不是禁锢和单一。因为开明的政府和文人都希望看到诗文化有一个光辉灿烂百花齐放的理想天空。

五、现代诗切莫太自由

(李长空诗论编辑)

现代诗歌的自由性,是应该以诗歌的共性要素为创作前提的。只有遵循诗歌创作的基本法则,在共性要素的必要限制中,它才可能拥有真正的自由;绝对没有限制的自由新诗是不存在的,即便存在也难以成其为“诗”。 

1、关于自由新诗

自由新诗是现当代诗体中的一种,19世纪末20世纪初源于欧洲,其特点是诗体结构自由,段数﹑行数﹑字数没有一定规格,语言有自然节奏而不用韵。一般认为,美国诗人惠特曼是自由新诗的创始者,代表作为《草叶集》。五四前后,自由新诗开始在我国流行,如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李金发的《弃妇》等。

自由新诗是新文学领域中的先行者。五四运动前,旧体诗词充斥着腐朽气息:在思想内容上无病呻吟、言之无物;在诗体形式上顽守着陈腐不化的格律。“形式与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五七言八句的律诗决不能容丰富的材料,28字的绝句决不能写精密的观察,长短一定的七言五言决不能委婉表达出高深的理想和复杂的感情……近来的新诗发生,不但打破七言五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于是,在语言问题上,胡适把文言诗词和自由新诗弄到了生死对立的地步,而这一主张,又成为了后来自由新诗创作的经典理论。

由于自由新诗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自其诞生以来,便流派纷呈、风格多样,甚至彼此间形同水火、争论不休,无法构建其审美规范并达成审美共识。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家都在“瞎子摸象”: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萝菔根,触其耳者言如箕,触其脚着言如臼,触其脊者言如麻,触其腹着言如瓮,触其尾者言如麻……而且都以自己摸到的是正宗,再不愿承认或包容其它。尤其是新时期以来,自由新诗的随意性愈演愈烈,你方唱罢我登场,诗人们的精神价值已经从崇高、纯洁、美好、自然过渡到了时尚、喧嚣、庸俗、腐烂的方向,大家一味地“先锋”,一味地“解构”,一味地摧毁传统,一味地拉帮结派争先恐后做伪证,于是伪命题、伪概念、伪诗及伪诗人充斥着当代诗坛,大白话(如梨花体、羊羔体、口水诗)、大黄话(如垃圾派、下半身)、大黑话(如先锋派、晦涩诗)流行自由新诗界,鱼目混珠,泥沙俱下,令读者敬而远之,极大地阻碍了它的健康发展。

2、自由新诗的“自由性”

自由新诗在新文学思潮推动下,摒弃了僵死的文言词语,扫除了旧体诗词唱滥了的那套封建主义的审美情趣,走上了诗体解放的道路,其产生与发展是适应着时代的呼唤的。但是,“由于急切‘求解放’的历史情结,也由于文言向‘白话’转换过程中现代汉语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20世纪中国诗歌虽然在20年代出现过‘新月诗派’那样的集体试验、磋商诗歌格律的局面,但格律诗与自由诗并存、对话与互动的格局并没有真正形成。而作为主导形式的自由诗,在急于替代古典诗歌的语言体系和形式秩序时,又对‘自由’与‘诗’的辩证关系存在着不少误解,影响了现代汉语诗歌的美学探讨和形式规律的探索。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基本形式背景的诗歌是文类模糊、缺少本体精神的诗歌,偶然的、权宜性的诗歌,是无法被普遍认同和被传统分享的诗歌。中国新诗的发展最终还要回到自己的美学议题上来。”由于自由新诗追求创作上的极端“自由”,而创作者把“个性写作”等同于“个人写作”,不厌其烦地对生活琐事与两性肉体作毫无意义的唠叨,并以创作道德沦丧、心灵麻木、人格扭曲的诗作为荣,导致读者群体不断萎缩,甚至“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昔日的辉煌终成明日黄花。

诗歌是一种精神的产物,缺少了精神的钙质,就成为行尸走肉;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语言艺术,无节制的随意和口水,会令其成为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自由新诗不受任何创作约束的“自由”,是当下诗歌创作流弊之源:

一、语言散乱,故作高深。现在的许多自由新诗其实就是散文诗或诗散文——分行排列是自由新诗,分段排列是散文诗或诗散文——这还算比较好的,更多的其实连散文诗或诗散文也不是,是随笔,是杂言,是无任何意义的大白话。更有甚者,或如三岁的孩子牙牙学语时随意蹦出的前言不搭后语的梦呓般的断句,或如某些小学生作文时生吞活剥的造句,或如精神病人无厘头的胡言乱语,故意让读者不知其所以然。

二、肤浅呈现,一览无余。由于对诗歌语言和形式没有约束,加之作者体验生活的肤浅和太多太盛的理念入诗,不少自由新诗显得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即便那些描述社会人生苦难生活的诗作的写实手法也较肤浅,多以旁观姿态和一些生活表象的罗列堆集手法来呈现,而缺乏对现实社会的细致观察和更深刻的刻画,这种过分直露和明快的通病不仅使诗作本身缺乏应有的意境和充沛深刻的感情,也从整体的构成上丧失了诗歌的美感。

三、结构松散,篇幅冗长。纵观当前的自由新诗,普遍存在结构松散、篇幅冗长的弊病:把本来用几行文字就可以很好地阐明主旨的诗歌,硬要人为地拉成散文、小说或者其它载体,好象诗人不写“长诗”、“史诗”,不从篇幅长度上把别人比下去,就愧称诗人似的。

四、孤芳自赏,自我枯萎。时下不少自由新诗,患有一种“自恋症”。很多诗人对诗歌精神与格律形式是持怀疑态度的,甚至是嗤之以鼻、激烈批判。与此同时,他们选择了滑向平庸、堕落、低俗和散漫的深渊中,用媚俗的主题、散乱无章的结构、缺乏风骨的病句、雕虫般的技巧来制造文字垃圾,并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最后自我枯萎。

五、急功近利,山头林立。著名诗人北岛说:“自50年代后,诗歌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走下坡路。这并非意味着苦难不复存在,而是人们不愿再正视它,越来越繁荣的电视等声像媒体,正迎合甚至创造了这种心理。文字退居次要地位。这不仅仅是中国诗歌的问题。……没人读诗了,很多诗人放弃写作。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弊病——急功近利。商业化败了诗歌的火,因为商业化更急功近利。” 一方面是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诗人艺术家的中心地位,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另一方面是许多诗人诗评家高举着“自由”的旗帜,以其诗作诗评作为谋取名利的工具,他们拉帮结派,炮制种种宣言,成立各类组织,渗透各式平台,不仅对当前诗歌创作进行翻云覆雨、指鹿为马的干涉,还利用相互吹捧、炒作、甚至漫骂和人身攻击来吸引眼球,千方百计地寻觅着出名捞利的机会。而一旦“修成正果”,在各地如火如荼举行的各类研讨会、评奖会和笔会中,就总是少不了他们忙碌的身影,自然出场费他们也没有少拿。虽然自由新诗山头林立,乱花迷眼,但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大师级诗人,也缺乏让读者心灵震颤的经典诗歌。

3、现代诗需要一个美好的传承和独到的创新

中国古诗形神兼备、简洁典雅、意境深远,是世界诗歌史上所罕见的。但白话新诗却失去了应有的魅力,正逐渐走向衰落,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反思。

德国大诗人歌德认为:“在限制中才显出能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认为:“对想干好一件事的人来说,没有一首诗是自由的……某种平易的格律的幽灵应当潜伏在即或是‘最自由’的诗的花毯后面,当我们昏昏欲睡的时候,它驱使我们;当我们惊醒之际,它又悄然隐去。换言之,只有当自由在人为的限制下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中国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认为:“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作诗的才感觉格律的缚束。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世上只有节奏比较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本来诗一向就没有脱离过格律或节奏”;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宗白华也认为:“用一种美的文字——音律的绘画的文字——表写人底情绪中的意境……这能表写的,适当的文字就是诗的‘形’,那所表写的‘意境’,就是诗的‘质’。换一句话说:诗的‘形’就是诗中的音节和词句的构造诗的;‘质’就是诗人的感想情绪。所以要想写出好诗真诗,就不得不在这两方面注意”。可见诗歌是没有绝对的自由和自主的,古今中外概不例外。诗人反叛僵化的形式是为新形式的到来作准备,而不是在“自由”的名义下把诗歌写成拙劣的散文或小说,甚至毫无意义的口水。只要是写诗,就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就该受到一定的约束。当前汉语自由新诗创作,不能完全以西方自由诗标准为圭臬,同时需要重视自己的民族、语言和音乐的特点,在中西诗艺交融下使其恢复活力,走上健康发展之大道。

无论是格律诗词还是自由新诗,它们首先必须是“诗”,必须具有汉语诗歌的共性特征。简言之,自由新诗也必须要具有:

一、抒情性。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诗是通过抒发情感来反映现实和认识现实的,但它抒发的情感不限抒个人的情,它要抒时代的情,抒大众的情”[6]。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艺术特征和灵魂,尽管《诗经》所反映的内容与我们相距十分遥远,但它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就是因为它反映了三千年前的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让我们为其真挚饱满的诗情所打动。

二、意象美。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论意象》中写道:“意象是构成诗歌艺术的基本条件之一,我们似乎很难想象一首没有意象的诗,正如我们很难想象一首没有节奏的诗。”诗歌的思想感情必须通过清新、灵动、贴切的形象化的语言来传达。因此,营造新奇的意象是诗歌创作的核心,而脱离或排斥意象,就会导致诗歌的概念化,成为空洞的口号和苍白无力的陈述。诗歌形象化使读者得到美的感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三、语言美。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诗歌没有小说那样的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戏剧那样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只有凝炼、准确、张驰有力、富于色彩的语言,诗人要用生花妙笔,把平淡无奇的文字,组合成优美、生动、有余韵的诗歌语言,抒发满腔的激情,从而打动读者内心深处的心弦。

四、音乐美。诗歌与音乐,是各类文艺中最接近的两种艺术。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节奏和押韵上。自由新诗的自由性,决定了其可能拒绝刻意的音韵节奏对称和平仄关系,但它却不能够没有内在的节律和自然的音韵协调,分行也必须伴随意蕴的需要而定。没有抑扬顿挫的音韵节奏,便难以传达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不能从心理上引起读者的共鸣。

五、意境美。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意)和客观物景(境)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一首诗只有意没有境,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只有境没有意,犹如一个死寂的世界。诗歌是一种精神食粮,自然和谐、积极健康、崇高美好、情景交融的意境,能够带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一语概之,自由新诗的自由性,是以诗歌的共性要素为创作前提的。只有遵循诗歌创作的基本法则,在共性要素的必要限制中,它才可能拥有真正的自由;绝对没有限制的自由新诗是不存在的,即便存在也难以成其为“诗”,这是“自由性”与“诗”的艺术辩证关系。

路遥知马力。期望自由新诗能够充实当代意识,扩充题材领域,探求内在节律,促进审美规范,达成审美共识,驰骋在诗的王国里,与格律体新诗、当代诗词互相借鉴、相互启迪、逐步完善,共同推动中国当代诗歌的稳健发展,最终实现中国当代诗歌的真正繁荣。

六、诗的启迪性

毫无疑问诗是有生命力的东西,它们有的瞬间即逝,如某些刚出生就迅速夭折的孩子;有的却千年流传万古流芳,如诗经和杜甫李白等人的名作。既然诗是有生命力的东西,那么它就同时具有每一个生命体所具有的所有共性,同时也具有它自己所独有的个性。作诗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透过事物和人的表面现象看清其本质,并且从对于物的人性和人的物性的剖析中发现生命的真实意义的过程。如此说来,作诗是一件多么艰辛而又有意义的事情。我觉得诗最优秀的品性是它的启迪性,而不是它的消遣性。文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它使人类摆脱梦寐拥有文明,而诗正是文字最优秀的组合群体,特别是最古老的《诗经》,里面的优秀作品给了人类生活以美好的启迪。所以,现在的诗作者只有用心把握好自己作品的启迪性,才能够使自己的作品拥有更强的生命力从而受人爱戴得以传扬。

我的作品

观某市巨变有感

西区新颜已刺目,

东城旧貌又惊心。

河北没有摇钱树,

哪来巨资造江南?

脚踏塇土知天暖,

心存坚冰叹世寒。

我欲飘然乘风去,

不知何处是桃源。

长城

谁人怯敌修高墙?

可是当年秦始皇?

固步自封非赢政,

我做潜龙过大洋。

我的作品

沁园春 酒

喜也想你,悲也念你,难舍难离。

看文人墨客,得你传神;英雄豪杰,得你无敌。

我是凡夫,得你飘然,嗜君如命不思医。

曾醉否?记岸边巷内,如草如泥。

君本粮食精华,故醉腿醉人不伤身。

惜千年作坊,质量参差;当今市面,假冒充斥。

寻寻觅觅,知音难遇,魂牵梦萦几度迷。

最难忘,那草原奶白,如蜜如妻。

“草原奶白”是产自内蒙宁城的一种烈性白酒,又称“扪倒驴酒”,我最喜欢喝65度的那种,喜欢用小酒壶把她揣在怀中!

沁园春 黄河

世间极顶,远眺东方,巨龙飞腾。

看吞云吐雾,携风直下,穿山越岭,拥沙疾行。

锦绣前程,崔嵬遗途,华夏文明两翼生。

东入海,似御驾亲征,问鼎太平。

起卧地动天惊,惹中外枭雄梦难宁。

忆同室操戈,弟兄相残;外族入侵,横加刀兵。

历经沧桑,星移斗转,血泪荣辱坠丹青。

今朝至,盼中华强盛,扬我威名。

我的作品

丑奴儿

早知险恶存高处,却忌平川。却忌平川,落虎怎忍得意犬?

欲辞又恐惹父母,难就青山。难就青山,愁我何以尽笑颜?

每每酒后歌厅去,与女相狎。与女相狎,问柳寻花处处家。

偏偏又喜不平事,最忌尘沙。最忌尘沙,怒目圆睁走天涯。

胸中本无点滴墨,却爱挥毫。却爱挥毫,字字句句戏当朝。

手上本无缚鸡力,却爱操刀。却爱操刀,起起落落砍幕僚。

人生本是一场戏,编导在天。编导在天,成败荣辱尽凭缘。

男儿却是多情物,欲谱新篇。欲谱新篇,碧血丹心映幕前。

风云雨雪不逍遥,累了凡情。累了凡情,喜怒哀乐系众生。

诗词歌赋可言志,淡了虚名。淡了虚名,字字句句上天庭。

男儿当有松挺拔,试手补天。试手补天,倾情报国学稼轩。

女子应具梅高洁,倚窗凭栏。倚窗凭栏,芳香独守做易安。

月朗星稀河边走,最怕举首。最怕举首,那人总在天上瞅。

风静虫鸣岸上坐,又怕低头。又怕低头,那人会在水中游。

秋到深处寒意浓,雨冷风凉。雨冷风凉,天南地北结冻霜。

情到深处语气重,字慈句祥。字慈句祥,千言万语出柔肠。

常恨自己出生晚,未遇稼轩。未遇稼轩,亮剑挥毫瘦影单。

又惜伊人走的早,无缘易安。无缘易安,弦断琴伤颤音寒。

我的作品

风.花.雪.月

你曾为我带来凉爽

也曾迷了我的眼睛

本想与你 促膝长谈

你却孩子般的东躲西藏

你用开放时的奔放 激活了我

却又用凋零时的无奈 折杀了我

我该如何地把你回想

如果能使你重生 我情愿用心血把你浇灌

是你 在我最木讷的时候 将我陪伴

醒来 却不见了 你的芳踪

难道 你就是传说中的仙女

不求回报

你 到底是谁的知己

不分青红皂白地 随意许诺

经历了那个漆黑漆黑的夜

我再也不会 与你相约

我的作品

让梨花飞(组诗)

一、想到廊坊去看花

梨花到处都有,

看梨花何必要去金阳?

并且是那么多人?

还是在2011年4月16号的那一天?

你去;

他去;

她也去;

或许还有它。

其实,

我最愿意去看花;

只是,

我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一个文化人的集体在走马观花,

并且是观梨花。

二、梨花

梨花,

你可知道,

你是我倾慕已久的歌手?

你不停地东奔西走,

到处展示你的歌喉。

你到底是谁的情人?

凭什么把我最喜欢吃的馅饼到处乱丢?

三、唯美

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一朵鲜花,

但是,我也绝不会认为自己是一摊牛粪。

如果实在做不了鲜花,

做一摊牛粪又何妨?

(唯美与完美肯定是有一大段距离的,但也绝不会等同于臭美。)

四、请帖

以梨花的名义,邀请。

不过,我更欣喜于邂逅。

没有梅花的清高,桃花的艳丽,

但是,我有酝酿已久的淡雅和温柔。

来时,我不能远迎,

所以,我只能默默守候;

去时,我不能远送。

所以,你千万别回头。

五、其实,我并不在乎

赵丽华喜欢穿黑色的丝袜;

而,你呢?

你!?

你!?

你!?

------

还有你!?

六、梨花梨花满天飞

梨花很多,到处都有;

正如那些数不清的女人,无处不在。

梨花淡雅而温柔,且只在原地守候;

而女人满世界乱跑,特别是那个姓赵的丽华。

七、到金阳去看花

我从不崇洋媚外,

因为,黑头发黑眼睛的女人比金发碧眼的女人温柔得多;

我有时候会舍近求远,

但是,这次我要到金阳去看花。

据说,

阳信的梨花比廊坊的梨花淡雅得多。

“燕舞莺歌四月天,

金阳做客入梨园。

才欲举手描春景,

却已失足画里边。”

八、阳信女人

当我确信轮回,

我便更加清醒地意识到,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再次投胎转世的女人,

于是,我便尽可能地凝目于我所有缘相识的每一朵花。

在梨园,

在阳信的梨园,

每一朵梨花都楚楚动人,

我注视着她,她也注视着我,

我们生怕错过前世的情,今生的缘。

九、手臂从我的心间长出

(当我确定不了哪个是我的唯一,

请原谅我的博爱。)

我要拥抱你们,

你,

你,

你,

------,

还有你。

顺着我的目光所及,

我看到所有的梨花都更加灿烂。

莫非,

你们读懂了我的炙热和缠绵?

你们都是会写诗的女人,

你们是无师自通的诗仙。

十、四月的雨

四月的雨比三月的雨来的稍微晚一些,

但是,四月的雨比三月的雨肯定要暖一些。

“来时我不能远迎,

去时我不能远送。”

四月的雨是金阳梨园缤纷的落英;

四月的雨是东方唯美飘洒的泪水。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东方唯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金子川推荐:金子川
☆ 编辑点评 ☆
金子川点评:

感谢你带来渊长的文字!我反复看反复推敲了好几遍!欣赏过其中你的诗歌,有好多首诗歌真的很漂亮!也领略了来自于你的诗论,有些建树!我们以学习的心态,推荐给大家一起读读!期待你更多更好的文章与诗歌!

文章评论共[1]个
绍庆-评论

拜读佳作,问好!(:012)(:012)at:2012年03月16日 中午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