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五问
——致初学者
联句游戏有三难,
词性对仗第一关。
音韵平仄贵相错,
意境幽远绕梁间。
提要:
本文有三点创新:
1、用更合理也更宽泛的阴阳律代替平仄律;
2、废弃仄上平下的上下联关系。对联决定谁上谁下的原则是“稳定性原则”。比如,因上果下,小上大下,古上今下,等等。
3、旧联律禁忌三平尾,但三平尾有三平尾的妙处,就像音乐结尾绵长悠扬,缭绕不绝。
一、什么叫对联
简单地说,对联就是对偶句,两个相似的句子联在一起就是对偶。打个比方,好比夫妻,就是一男一女两个人在一起,双方互相称为配偶。不是随便两个人就能成为夫妻的,两个人能成为夫妻必然有很多条件。古人讲要门当户对,要有缘份。门当户对也不是绝对的,只是说大致相当。将军不一定非要与将军相配,大学生也不一定非娶大学生不可,名门之后也不一定非嫁名门之后。因为无论学历也好,地位也好,都是身外之物。学历高不一定就比学历低的人聪明,部长也不一定比农民有智慧,所以两个人相配不是身外条件的相配,而是两个人本身的相配。过去说郎才女貌、才子配佳人,基本是不错的。
对联也是如此。两个句子要成为对偶,首先必须是一阴一阳。我们把平声字(阴平和阳平)称为阴,把仄声字(上声和去声)称为阳,那么对偶句的两个句子必须平仄相对;其次要门当户对,两个句子的字数要相等,名词对名次,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叠韵对叠韵,双声对双声,人名对人名,事物名对事物名,典故对典故,等等。从整句的意思来看,壮美的上联要配壮美或柔美的下联,这谓之郎才女貌。至于缘份,就是指两个相当的句子能凑在一起构成对联,也是有其偶然和必然性的。没有缘分成不了夫妻,同样没有缘分也成不了对联,所以有的上联找不到下联,成为绝对。
事物是发展的,对联也应该是发展的,僵化必死。比如平仄,是音韵的要求,对联是讲平仄的,无平仄不成对联。古时有四声:平、上、去、入,现在也有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时的平声一分为阴平和阳平,而入声则并入其它声调。这就是发展。平仄从根本上讲就是阴阳。平为阳,仄为阴。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分为阴阳两大类,比如,男女、天地、日月、山水、南北、大小、强弱、上下、来往、今古等等。这是词性的阴阳。古人讲“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反对就是阴阳相错,正对就是阴阳正对。字有四声,分平仄(即阳阴),平声中有阴阳(阴平和阳平),仄声中也有阴阳(去声和上声)。有的对联,其部分字词从平仄上来看,对得不是很好,但从阴阳上来看,是阴阳相错的。这种情况有时也是可以接受的,不算是违背对联规则。这是特例,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没有更好的对句,二是出于不以词害意的考虑。记得有一次厂工会征集对联,我的一副很工的没有选上,而一副并非很工的选上了,主要是因为意思好一些。所以说,意境永远是对联追求的核心,没有意境的纯文字游戏我向来不感兴趣。比如:
如来说法筏以喻法
庄子论道盗亦有道
这里“筏以喻法”与“道亦有道”都是仄声字,但有阴阳之分,阴阳还是相对的。
下面举几个例子:
雨随行云云行雨 仄平平平平平仄 名动动名名动名 花遇流水水流花 平仄仄仄仄仄平 名动动名名动名
这是最为严格的对联。
再比如,李商隐的名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分析如下:
身无彩凤双飞翼 平平仄仄平平仄 名动形名数动名
心有灵犀一点通 平仄平平仄仄平 名动形名数动名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联词性对得很标准,但平仄并没有完全相错。这种情况在古诗及对联中非常普遍。这是不是表明这联对仗不够工整呢?不是。律诗格律中有一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七言律诗的平仄规律,第一、第三、第五个字可以不管,但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必须符合律诗的平仄要求。这个口诀不仅适用于单句,也适用于对句。当然这个要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还有所谓“拗救”的规律,这里不谈。
在“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一联中,两句的第一字是平对平,其它字都是平仄相对的,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所以是标准的对联。
对联除了这个格律,还有特殊的要求,就是两句的关键字要求平仄相错。所谓关键字就是韵律节点上的字,比如七字联,第二、四、六、七位的字都是关键字。长联的词组的末一个字都是关键字。比如:
泾清渭浊江甜海苦皆真水无香
李白桃红柳嫩杨柔俱落木有情
这里每句的第四、第八、第九、第十三字都是语句节点上的关键字。这些字一般都要求平仄相错。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如果真有好句,可以不拘一格,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比如上联中的“落木有情”的“情”字是第二声,属平声,与上联的“香”同属平声字,不符合节点规则。可以将情改为“意”, 这样意思不变,平仄也相错了。好不好呢?不好,因为“落木有意”不如“落木有情”,后者是成句。而且这里“香”与“情”虽然皆为平声字,但还是一阴一阳,也算是大致相错的。
总结一下,对联就是对偶,就是字数相等、相同位置的词的词性相同、平仄相错、意思相当的相联的两个句子。
二、如何判别上下联
有人根据对联的最末一个字的平仄来判断上下联,最末一个字如果是仄声字,就为上联;最末一个字如果是平声字,就为下联。这个方法其实是错误的。对联就是两个相当的句子,谁前谁后、谁上谁下,理论上都可以,好比夫妻,男子可以娶妻,女子也可以招夫,夫妻都可以作户主。只不过实际上男子作户主的多一些。对联也是如此,平声字结尾的句子作下联的多一些,因为在汉语中,平声韵的对偶多一些。
不信你可以看看中国的古诗词,在律诗中,颔联和颈联,也就是第二联和第三联一般都要求是对偶句,由于诗词有平韵和仄韵之分,所以平声字结尾的句子既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就是说既可以作上联,也可以作下联。
而且古今音律的变化,也说明不必拘泥于下联平声收尾的旧规矩。
那么究竟如何判别上下联呢?
这里我们提供一个原则,就是稳定性原则。打个比方,凳子一般腿的下部相距宽一些,这就是为了稳定。同样地,对联也适用稳定性原则。就对联来说,什么叫稳定呢?我的理解就是下联一般应该比上联的含义或深远,或厚重,或美妙,或因果,等等,不一而足。上下联如果弄反了,你会觉得不相称。换句话说,应该根据句子的意境来确定上下联,而不是死板硬套规则。当然,如果两个句子是半斤八两,旗鼓相当,那就无所谓上下了,谁作上联都可以。
比如:
如来说法筏以喻法
庄子论道盗亦有道
上联与下联基本旗鼓相当,谁做上联均可。相比较而言,庄子句在后似乎更稳一些。而且庄子晚于如来。
又如《宋史.艺文志》所载徐晋卿《春秋经传类对赋》中的对联,很多都是下联仄声收尾的。随选几例如下:
齐桓从善如流,
晋文好学不贰(昭十三年)
叔姬无宠,舍亦无威(文十四年)
子良以贤,坚亦以顺(宣四年)
司聪司明司味,各无失官(昭九年)
书名书服书勋,其敢弃命(昭四年)
句子 1司聪司明司味,各无失官
古四声通平通平通仄?仄平仄平
今四声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句子 2书名书服书勋,其敢弃命
古四声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
今四声平平平通平平?平仄仄仄
三、对对联难吗?
对对联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具体说,对联有三难:词、韵、境,或者叫形、音、意。这也叫做对联三要。
形即形式,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典故对典故,或者对民谚,是谓雅俗共赏。
音即音韵,要求平对仄,仄对平,叠韵对叠韵,双声对双声。一联之内要求平仄相间,拗则须救,抑扬顿挫 ,富于节奏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音韵古今不同,现在创作对联应以现行普通话四声为主。而且我们主张以阴阳律代替平仄律。因为对联是一种应用文学形式,而且民间广泛运用,由于创作的广泛性和欣赏的大众性,对联应该通俗易懂,且不必太过拘泥于平仄,因为平仄律诗为了语句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要求平仄不是目的,读起来上口才是目的。
所谓阴阳律,就是讲四声分为阴阳,用字词的阴阳来代替原来的平仄。以现今四声为例,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前二声为平声,后二声为仄声。平为阳,仄为阴;平声中有阴阳(阴平和阳平),仄声中也有阴阳(去声和上声)。无论是大阴阳(平仄),还是小阴阳(四声阴阳),只要对联符合阴阳相错的规律,就是符合阴阳律。
意即意境。意境不仅是字面意思,也包括言外之意。一副对联无论词藻多么华丽、对仗如何工整、音韵如何优美,如果没有意境,无异于行尸走肉。对联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如弄玉吹箫,绕梁三日不绝。这是三难之中最难的。
一幅对联如果做到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幽远,就算是佳偶。
对联之“对”不仅是成双,还有对立、匹配之意。小马拉大车、导弹打蚊子,显然都是不能成对的。上联飞龙走凤,下联不能鸡毛蒜皮;上联鹏程万里,下联不能鼠目寸光。珠必配玉,龙必配凤,乌鸦配麻雀,鹦鹉配鹭鸶。否则,就是龙头蛇尾,或者鸡头凤尾,都是不能成对的。如果免强配对,只能贻笑大方。好比人的婚姻,不相配而强拉在一起,是没有好结果的。
要对好对联,仅有文字功底是不够的,关键是人生的体验。正如大诗人陆游说的“功夫在诗外”。形声为体,意境为用。没有形声,则意无所依;没有意境,则形同槁木,索然无味。
联句游戏有三难,
词性对仗第一关。
音韵平仄贵相错,
意境幽远绕梁间。
比如:
骑青牛云游于天下
驾意马徜徉乎江湖
不仅词性对得好,平仄也好,意境深远,就是好联。
而下面这联,下联虽然对仗工整,但完全破坏了上联的意境,所以不成对:
棉花似花却非花(张若冲出句)
走狗唤狗哪是狗(某人对句)
对联虽然对文字有较严格的要求,但仅有文字功夫是不够的。如果没有诗画般的意境或哲理,即使文字再华丽、对仗再工整,也只是枯树一枝,没有生命力。
反之,只要有好句,规则就不必太苛求,这叫不以词害意。规则好比是孙悟空画的一个圈,凡人不能越出这个圈,但高人却束缚不了。就像李白的诗,就不拘一格。
对联是以古汉语为载体的文字艺术,所以好的对联讲究有来历(典故或出处),或者有创新。无来历则根基不牢,无创新则有形无神。
四、对联可以分类吗?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字艺术,有悠久的历史。目前公认的说法是,对联起源于桃符。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电视片《传说》中,更是把桃符提到了伏羲神农时代。神农帮助一个城堡的居民找到了用桃符驱赶年兽的办法,于是这个办法就被广泛流传开来,逐步演变成今天的对联。
桃符本来只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印,长六寸,宽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止恶气”。就是说至迟在汉代,人们就开始在桃木板上画郁垒、神荼两个神像为符,这也见于《山海经》的记载。后来人们都会在新年的时候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慢慢地,演变成将郁垒、神荼两个神像作为门画,是为门神,而桃木板上写上吉祥的对偶句,这就是一直流传至今的春联习俗。
下面可以说说对联的分类了。对联作为文字艺术,本不须分类,但考虑到编书和查阅的方便,分类是必要的。
第一种分类方法是按字数分类
从上面的对联历史可以看出,作为春联的对联,其字数是有一定限制的,一般从数字到数十字不等。但作为广义的对联,字数的限制就没有那么严格了。最少可以只有两个字,上下联各一个字。多则有几百字。理论上字数没有限制,多少都行,但字数过多,已经失去了对联的意趣。据说“九一八”惨案有人作过一副挽联,上联是“死”,下联是一倒写的生字“生”。这是一字联。著名的昆明大观楼联,上下联各有90字。青城山山门联则更长,上下联各有197字,共394字。而张之洞所撰写的屈原湘妃祠联则上下联各有200字,堪称第一长联。
第二种方法是按用途分类
可分为春联、婚庆联、寿联、挽联、其它。
第三种方法是按对联艺术形式分类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这里他把对联分为四种,言对、事对、反对、正对。言对,就是利用汉语的语言文字特点来作对。这类名目很多,如谐音对、复字对、返复对、嵌字对、拆字对、藏头对、露尾对、邂逅语对,等等。举几个例子:
到山海关去过的人都知道,孟姜女庙有一副对联是利用一字多音的特点创作的,属谐音对: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返复对如下句:
人中柳如是
是如柳中人
拆字对如:
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面目
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肚肠
事对就是根据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作对,比如典故对、专有名词对(人名、地名、作品名等等)。反对与正对易理解,无须赘言。
反对的例子:
九一八日事变,九死一生八方难(偶然对句)
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春晚出句)
再如自撰联:
一百年中几今日
三千世后一土丘
对联的分类大概就是这么几种,当然也还会有其它的分类方法。
五、如何创作对联
对联从诞生以来,其功用发生了几次改变。开始是为了保平安,后来成为喜庆吉祥的风俗,再后来就变为文学形式,再后来又派生出文字游戏的功用。
创作对联之初,可以集联。集联的方法一是收集现成的对联,二是从已有的文学作品中拼凑出新的对联。比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 李白诗句
岱岳青松高万丈 自创下联
这是集苏东坡词联:
春欲暮,思无穷,应笑我早生华发;
语已多,情未了,问何人会解连环。
有了相当的文字功底和人生阅历,再加上集联基础,就可以创作意境幽远的好联了。
创作对联有一点须特别注意,就是对规则的态度。对联有特殊的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凡事都是如此。但是唯规则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则是匠人所为,非大将风范。尽信书,不如无书。
举个例子,一九四一年,抗日功臣张冲先生逝世,周恩来总理送了一副挽联:
安危谁与共
风雨忆同舟
这里“谁”与“忆”一代词,一动词,显然不合对联规则。再如:
英雄做事无他,只坚韧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这是杨度挽宋中山先生的好联,“英雄”对“自古”显然不合规则。但这并不影响此联成为优秀挽联。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说明对联不能拘泥于规则。
初学时出联容易对联难,
精通后对联容易出联难。
所以者何?出联是无中生有,对联是有迹可寻。
佳联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若冲
2011-6-3
后记:由于本文的目的与篇幅所限,关于对联的规则也就是联律,没有详细说明,也没有展开讨论。本人将专文探讨。
若冲
-全文完-
▷ 进入若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