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黄千红《芳痕迹》
友人黄千红的《芳痕迹》是一本游记文集。
游记是文学的样式之一,自古有之,且长盛不衰。
我读过的游记不少,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不甚多。唯其古代的徐霞客、柳宗元、欧阳修、范仲淹,现当代的三毛等人的记游文字给我印象最深。
堪称“旅游家”的徐霞客算是写游记的高手、高产作家了,但是他的文章我至今能背诵的却寥寥无几。倒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篇什我尚能不说倒背如流,却也能较顺畅地背诵下来。这里有必要说说的是,好些人不一定知道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并没有亲临一游,而是“遥想”“臆造”成之;不过,却也没有露什么马脚。不仅没有露马脚,倒是给人以身临其境、情景交融、意蕴深长的感觉。
由于无事忙,千红的《芳痕迹》在我的电脑里已经放了一些时候了。如果不是千红在qq上提醒,我差点要得罪朋友了。今天,不得不丢开其他冗杂,坐于电脑前,摆弄鼠标,点开《芳痕迹》的电子文本来认真拜读了。读着读着,还真有“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的感觉。何以也?
首先、《芳痕迹》题材单一而多彩。在全书繁34篇13万言的记游文章中,除一两篇外,都是记他参加自贡作家暴走团暴所到之处的文章。恰恰是这些文章对于我这个团队负责人来说,读起来倍感亲切。因为,他记述的每一次暴走活动我都参加了,大有感同身受之慨。我想,千红的游记和古代的徐霞客等人的游记一样,都不是在“自驾游”之中而是在徒步的亲山近水之中写成的;所以,文中移步换景、脚到眼到、手到心到也就倍显真实、生动和亲切。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芳痕迹》这一部暴走记游文集,也许是人类暴走史上的开先河之举吧!
其次、《芳痕迹》文笔清新而细腻。文章记述暴走过程的景象、人物活动和作者的联想等等都很细腻、准确和清新。读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能给没有去过的人以一次“读文游”之亲临其境的感觉。对于参加过那一次暴走的人来说,读千红的文章,就更能勾起深深的回味来。
第三、《芳痕迹》资源丰富而厚重。文章记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遗存——物化的和精神层面的,记述了许多民风民俗,因此《芳痕迹》无疑是一部具有收藏价值的优秀文本。
第四、《芳痕迹》形式多样而直观。作为摄影、摄像爱好者的我来说,从内容看,《芳痕迹》的每一篇都是一帧旅游生活的照片、都是一段丰富多彩的视频;从艺术看《芳痕迹》采用了“特写、广角、微距”等摄影手法,采用了“推、拉、移、摇”等摄像技巧,从多角度、多场景展现暴走活动。不仅如斯,《芳痕迹》的每一篇还都是一段作者心境的图片和视频,一段心随景动、情与景融的图片和视频。
说实话,即便千红早已小有名气,但拜读千红的文学作品我还只是起步于《雾里行》。《雾里行》是记述他第一次参加自贡作家暴走团暴走龙潭镇的文章。第一次读就爱不释手,也就对这位文友加暴友的千红刮目相看了。后来,随着暴走次数的增多,我读他作品的次数也就水涨船高了。
千红是一位有心人,他夫人邓忠会女士曾经对我说,千红每次暴走回家就要伏案,从不放弃一次。正是由于千红的持之以恒、乐此不疲,仅仅两年的时间也就写出了洋洋大观的十多万字来。个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千红对大自然的心仪、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执著追求!
读罢《芳痕迹》,千红所描述的场景依然萦回于心空中,久久不忍离去。我想,读到这本书的每一位读者朋友也都一定会有同感的吧!是为序。
2012年3月13日
-全文完-
▷ 进入曾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