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婚姻围城”“留学围城”肖旭

发表于-2012年03月14日 早上8:30评论-2条

“围城”——“婚姻围城”——“留学围城”

钱钟书笔下的《围城》撕破的是那些学历辉煌的人的虚伪面孔,作品通过对方鸿渐及其周围的一群人,从热闹的十里洋场到闭塞的三闾大学,用漫画夸张的手法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人生如“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后来人们常常用“围城”来比喻热恋中的男男女女,没结婚的想结婚,结了婚的又想出来。今天又出现了“留学围城”一词。

在国内的人天天想着出国留洋,而在国外的留学生却梦想着回故乡。很多留学生像是站在围城的城墙上,看看城里,再看看城外,却不知道哪里是自己的家。每日,徘徊在城墙上,忧虑,伤感……

如今,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随着“海归”、“海带”甚至“海豚”的增加,有关“留学围城”的感慨也越来越多。 

城外的人:“铆足了劲”,想冲出去 

“我就是想出去看看”。一句简单的话,包含了许多对于留学生活的所有热切向往。 

如国内某高校读新闻专业的一位女生,她的许多中学同学已提前走出国门,每次看到他们在“人人网”上晒的照片,她的神经就受一次挑动。蓝天白云,红砖小楼,碧绿草坪……这是她心目中国外大学的经典形象,而国外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更让她心驰神往。 

为备战雅思,每天清早室友们还在沉睡,她就夹着书本跑到小湖边开始练习口语;别人打开电脑不是偷菜就是聊天,而她不是看《六人行》,就是听bbc;她还把自己所有数码产品的系统语言都由汉字改成了英语。她说只有“全天候浸泡在英文里,才能顺利走出去,适应那边的生活。”

她本科成绩不错,她认真权衡过是加入考研大军,还是申请出国的问题。“在国内,研究生要读3年,而英国只需1年;虽然英国的学费要15万元人民币,生活费近8万元,但英国工资也高,留学期间可以打工……” 

在金融专业的另一位男生眼里,出国读研也势在必行。他没有考上国内一流大学,于是把“宝”压在了出国留学上。为送儿子出国深造,工薪阶层的父母已决定卖掉市中心120多平方米的新房。他的爷爷、姥爷也准备资助一笔,一辈子省吃俭用的他们说:“他出国,相当于代替我们出去看一看了。”为什么一定要留学?他总结了几点:

首先可以开阔眼界,培养国际视野。“一些去国外念大学的高中同学,回来后像换了个人,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自由的大学氛围,以及不同国家学生的思想碰撞,能给人一个与在国内不同的成长路径。” 

其次,留学易于换专业。“不需要多么资深的专业背景,只要ps(自我陈述)通过校方审核就可以了。” 

再次,他和她的观点一样,都认为出国读研可以节约时间成本。“相比国内要读3年的研究生,美国只要两年,时间就是金钱,不想把青春岁月悉数蹉跎在象牙塔中。” 

从上大学那天起,他就把视线锁定在了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一面努力把自己的gpa(学分绩点)搞上去,一面准备gre考试。但对他而言,前方仍路漫漫其修远兮。他说“我粗略算过一笔账:这几年,为备考英语已花费近两万元,而这才刚刚开始,找中介做个人陈述和办各种手续,大概要1万元。一年学费大概3~4万美元,生活费一年1万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两年就要将近70万元了。” 

不过,对国外大学的由衷向往、对异域风情的热切想象,留学之旅在他们脑海里早就被勾勒得美不胜收。“教育也是一种投资嘛!”他们的宏伟蓝图是:在美、英名校读两年研究生,毕业后找个好工作,拿着高薪,过几年再将父母接去…… 

城里的人:缺乏归属感,感觉像民工 

当初踌躇满志到加拿大念书的吴某,今年即将大学毕业,概括自己的留学生活,他用了四个字:不过如此。 

“一开始什么都新鲜刺激,小组讨论、泡图书馆写论文,都极具挑战性。久而久之,就习以为常了。倒是国内司空见惯的一些东西,显得那样珍贵。”两年没回家的他,不明白当今国人为何看不惯春晚,“在我们这些留学生眼里,春晚确实是一顿精神大餐,思乡、激动、感动……有些心情说不出道不明。漂泊感,是心头最大的寂寞。” 

小吴家并不阔绰,留学第二年,他就主要靠打工赚生活费了。他每天至少要做5个小时零工才够支付生活费,“课程紧张,在麦当劳干通宵,第二天返校上课,不稀奇”。 

“一出国,就感到人走茶凉,视野开阔了,朋友却冷落了。”对于毕业后的打算,他很矛盾,“国内读大学的同学积累了四年的人脉资源,自己却几乎白纸一张。何况国内大学毕业生千军万马,好工作就好比一个萝卜一个坑,20年前出国留学尚为镀金,如今海归已不再‘金光闪闪’,归国求职碰壁的例子屡见不鲜,万一沦为‘海带’,如何对得起父母的血汗钱?可要是不回去,即使苦熬几年能够拿到移民身份,也很难进入当地主流社会。” 

与小吴的犹豫相比,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张某很坚定:“人总要落叶归根。”留学期间,他几乎将自己全部的课余时间贡献给了实验室。尽管实验室面对蔚蓝的大海,可“将自己归零,一切从头开始”的他,毫无欣赏海景的心情,反而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在何处。 

“缺乏归属感,感觉自己像民工,尽管语言已经不是什么障碍,但还是很难融入当地人的世界。”靠实验室的工资,张某不需要家里负担,可透过实验室的窗,看到海上惬意漂荡的私家游轮和白色帆船;再想想附近天价一般的豪宅别墅,他感叹,“这里不属于我!” 

墨尔本大学金融系毕业生李莉,在国外工作近3年后也打算回国。“在国外没有归属感,未来的脸色是苍白的。”李莉想回国,还有一个具体原因:24岁的她,担心自己会成为“剩女”。 

6年前出国念大学时,母亲特地向李莉强调了“情感问题”,清规戒律如下:一不许找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二不许找纨绔子弟式的留学生,但可以考虑优秀的公费留学生或者是当地优秀华裔青年。 

然而,用李莉的话来说,“在这个大众留学时代,打着灯笼都很难找到公费留学生”。尽管几年来,李莉在学习上勤勤恳恳,生活上自由自在,但谨遵老妈的叮嘱,她始终没有找到情感归宿。 

“家是最温暖的港湾,父母年龄也大了,我是独女,他们离不开我。”即使对回国后的生活十分迷茫,李莉也已然下定决心。可提起回国后的“相亲”,李莉一脸无奈:“很难想象我能看中什么样的男人,也很难想象什么样的男人乐意娶一个习惯用名牌化妆品、买东西从来不讲价、白天讲话会夹杂英语,晚上梦话没有中文的老婆。” 

“去”还是“留”?移民还是回国?对很多留学生来说,这确实是个问题。据统计,过去这30年间,我国有62.3%的留学人员学成后回国,尤其近两年,回国人员数量增速更加明显,增长率超过50%。 

实至名归:对海归们来说,是最重要的 

“不走进围城,永远不知道它是围城。有了这样的经历,才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一位网友这样说。 

对于留学生来说,不可否认,国外求学的收获还是颇多的。“比起国内样样帮你安排好,这里更多的是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什么东西都要自己去了解,课程自己排,问题自己解决,学习也很具有挑战性,辛苦过后如果有了成果,并且发现自己在自理方面的进步,真的是很欣慰。”留学悉尼的carrow说。 

学会了感恩,也是很多“80后”、“90后”的共同感受。“过去在家都是宝贝,出国后凡事要自己料理,还要辛苦打工,这才体会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含义,对父母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感激。在国内时,常常看这不满意,看那不顺心,出国了,感受到祖国繁荣昌盛给自己带来的荣耀,才对祖国有了更多惦念、更多回报之心。” 

不过,海归的身价正普遍下跌,让一些人开始怀疑耗重金自费留学“值不值”。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的一项调查显示:“出国前无工作经历以及取得本科学历的海归,近一半将月薪定在3000~5000元;出国前拥有少量工作经验并在海外取得硕士或以上学位的海归,大部分将月薪定位在5000~8000元的水平。”这与以前动辄几十万元的年薪无法同日而语。 

“其实,海归还是有优势的。相对于国内人才来说,他们视野更开阔。不过,对大批海归而言,最重要是实至名归,当前国内用人单位对海归的态度日趋理性,洋文凭与高薪、高职之间再没有必然联系了。”一位人力资源管理公司经理说。所谓值不值,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一段留学经历对青年学子的人生道路、学术思想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这不是可以用价值来计算的。笔者认为,作出留学决定前,一定要先掂量一下自身有无能力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海归,如果有,就义无反顾;如果没有,趁早放弃,与其花巨资出去镀一层越来越不值钱的金箔,不如在国内多学些实际有用的东西,熟悉市场情况。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肖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金子川推荐:金子川
☆ 编辑点评 ☆
金子川点评:

钱钟书笔下的《围城》我们都读过,甚至荧屏上《围城》的风采也领略过。如今一场场全新《围城》潮随时都在更新着,诠释着,不知是对外面精彩社会生活的翘首期盼,还是对目前生活状态的不满,不过,冲进去了,也许还会出来,突围出来,可能也会回去!这种因人心变故因思想活动而引起的涟漪甚至漩涡,会一直下去!欣赏阅读!

文章评论共[2]个
金子川-评论

欣赏朋友文章!(:012)at:2012年03月14日 早上9:35

肖旭-回复谢谢指点 at:2012年03月14日 早上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