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客气
我国是礼仪之邦,国人都很讲究礼貌,与人见面,免不了说些客套话。一句恰如其分的问候,能使人感到分外温暖。而有些人喜欢言不由衷地对人表示过分的热情,让人觉得虚伪,叫人反感。这种现象我们海门人叫做“虚客气”。
人们在上下班途中与熟人碰头,言一声“上班啦”“下班啦”,点个头打个招呼,因为大家都来去匆匆,无暇过多地寒暄。一句简短的问候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情。如果在休闲的时候,老朋友相见,有时能聊得欲罢不能。一般的熟人,即使无话可说,也会找出一些废话:“饭吃过没有?”“干什么去?”以表示热络。我们听得最多的一句客套话恐怕就是“到我家里来坐坐唷”对方总会爽快地回答:“一定去一定去”人们说这句话的时候大都是心不在焉的,因为知道对方不会就轻易地上门来,乐得客气一番。
曾听说过一个真实的笑话,两个老同学一个在天南,一个在海北,多年没有见面,平时只是在电话里有些联系。每次通话时一方总是盛情地邀请另一方去他那里走走。几年以后,另一方好不容易逮着一个旅游的机会带着一家三口借道去拜访老同学,对方却借故一直没有露面。一星期以后,对方估摸着这一家三口可能已经回家了,便打电话到他家里,横打招呼竖打招呼:“这次很对不起,实在太忙,下次来一定留你们多住几天。”可以想象,这位仁兄的心里一定是“象吃着一只苍蝇”一样恶心。
据我观察,善于“虚客气”的人,最容易说假话,他们既能轻易地恭维人,又能随便地贬损人,所谓“人门前说人话,鬼门前说鬼话”。我曾亲眼看到过这样一个场面: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和一个下岗工人的孩子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两个孩子都很贪吃。有人指着富人的孩子说:“这个孩子会吃,家里经常有好吃的。”又指着穷人家的孩子说:“这个孩子难得吃好东西的,一副馋相。”两爿嘴唇皮竟可以如此地颠来倒去说话。
在礼尚往来的场面上,人人都要面子,人情行礼送出去的时候都十分地坦然,主人决意归还时,送礼者总是推让再三,一副坚辞不受的样子。事后却几多牢骚:“吾一客气,伊倒一知己”似乎很有些愤愤然。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巧言令色,有的人不苟言笑。令人不解的是,巧言令色的人反而比不苟言笑的人有更多的人脉关系,这大概是人们喜欢听奉承话的缘故。但我相信后者,因为他们稳重,不浮夸,至少不会一味地“虚客气”而让人倒胃口。
-全文完-
▷ 进入东洲一道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