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朋友送来一条三斤多重的“三道鳞”鱼,说实在的长这么大小,还真的没有品尝过这种美味。
要说这鱼还是很特别的,体形侧扁且较粗壮,背部隆起,头很小眼睛却很大。体表鳞片很大,边缘排列整齐,在侧线上见有少数鳞片。也许因为它脊背两旁独特的三道鳞片,才被取上这样的名讳吧!据朋友讲这是引进的“德国镜鲤”,在我国选育后就成了我国人们餐桌上的美食。我赶快把它收拾利落挂在阳台上晾干,准备晚间全家人美美地啜上一顿儿。
回到内室打开电视,播来播去也没有中意的节目可看,索性关了它躺在舒适的床上假寐。人往往是这样,越想休息一下脑子越浮想联翩,脑海里晃来晃去的都是那条大鱼的影子,思绪也不由自主地飞回到了遥远的年代,有关鱼的一些片段油然浮上心头。
一.父亲喜欢吃鱼刺、鱼头
小时候孩子多、家里穷,平时都是粗茶淡饭,窝头、白菜汤和大酱咸菜……,一年到头吃鱼是有限的事情。偶尔改善生活做点荤腥菜,已经是难求的好事儿,假如桌上再有一条不算很大的鱼,那就足以让我们兄弟姊妹几人兴奋得上窜下跳了。我们一改往常吃饭时唧唧喳喳、打打闹闹的顽皮像,眼睛盯着鱼盘子都想把那最好的一块儿鱼肉放进自己的碗里。
可是毕竟年长一些的我,却发现父亲的筷子很少伸向那盘美味儿的鱼,他只是吃着其他的蔬菜,用慈爱而略带辛酸的眼神看着我们。我夹起一块儿白嫩的鱼肉放进父亲的碗里让他快吃,他却笑一笑把鱼放在小弟弟的碗里说“你们吃吧!爸爸不喜欢吃鱼,没味道!我喜欢吃鱼头和鱼刺,慢慢啃就酒喝那才有味道呢!”天真的我们以为父亲说的是真心话,从那以后只要家里做鱼,那头和刺就理所当然的留给父亲——因为“他爱吃”啊!如今想起来,我不禁泪水湿了眼睑,也许只有自己成为了人母才懂得了父母的爱有多深!
二.尾巴挨着眼睛的小鱼儿和鱼酱
十年动乱期间,因为父亲被莫须有地冠上所谓“历史问题”,我们一家人回到了遥远的山东老家。告别了灯火辉煌的东北大城市,来在那尚且点燃小油灯的胶东农村,天好象一下子塌下来了。辛勤劳作的父母累死累活,却改变不了家里生活拮据的窘态,地瓜面儿的窝头和咸萝卜成了我们每天的主食。
记得那时山东的桃子上市时很廉价,大约一角钱左右一斤,而且可以先在果园里吃个饱再称桃儿,可是在我记忆中却一年难得买一回。就是这样的生活环境,要想吃鱼真是种奢侈的想法了。偶尔到集上买来些小河鱼,因为个头太小,用当地人的话来形容,都是些尾巴挨着眼睛的小鱼儿。母亲一条条细心地拾掇,就连那小小的鱼头也不舍得扔掉。引得弟弟们在旁边转来转去的欢蹦乱跳,好似过年一般快乐。即便如此,我们家也学得和当地人一样把那洗鱼水留下来,沉淀后倒出杂质,然后加上一点儿盐用少量的油煎成所谓的“鱼酱”。现在想起来都不想下咽,可在当时竟然也如美味一般,想一想都令人辛酸。
三.送鱼与喝汤
山东老家有个规矩,好像是清明左右要给七大姑八大姨等长辈送鱼,以表达晚辈儿的敬意。那时家家都买来新鲜的霸鱼,用油煎过后再放上汤和佐料小火慢炖,等到揭锅时,那鱼黄澄澄的充满了诱惑力,村子里到处都飘着鱼的鲜美味道。大人们用小盆儿装上小米儿干饭再放上一段鱼浇上鱼汤,然后让孩子们为长辈送去。一路上我们贪婪地嗅着那鱼的鲜美味道,心中暗暗生气,真是不讲理,好容易盼来了家里买条鱼还要送给他人……
回到家中,母亲把剩余的鱼头和鱼汤加点儿水与佐料,再洒上一把细细的韭菜末,一锅鲜美的鱼汤就成了我们口中的美味。因为那年月油水少,所以尽管心中不痛快,我们还是吃得有滋有味儿。如今生活条件这么好,别说天天吃鱼吃肉,就连山珍海味也不在话下,可是却没有了那年那月那美味鱼汤的感觉,真的是形同嚼腊毫无胃口啊!
门铃骤然响起,打断了我的回忆,原来是查水表的人来了。把他打发走后,我却再也宁静不下心来,既然如此,索性打开电脑记录下我的心情,也许会给孩子们留下一段过去贫困生活的片段,让他们更加知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全文完-
▷ 进入风儿那么缠绵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