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故乡煎饼贾庆斌

发表于-2012年03月12日 早上9:29评论-6条

故乡农家以煎饼为主食的习俗已由来久远。查邹、滕历代县志“风俗卷”,均见有对此俗的记述。故乡历史上,几经沧桑巨变、移风易俗,诸多遗风旧俗被革除,而“吃煎饼”的习俗却被故乡人一代代传承下来,以至在改革开放二十年后的今天,农家餐桌上,煎饼依然占据着“主食地位”。煎饼的主要优点在于:制作简便,易于贮存,食用方便,制一次可食二、三月甚至半年。焦麦炸豆的繁忙季节,吃煎饼省时省事,就更见其优点。肉鱼蛋奶、烧饼馍馍久食终有吃腻吃够的时候,而煎饼一年四季常吃却不腻不够。

我的家乡在鲁中南低山丘陵区的城前镇,复杂的土地资源适宜多种作物的种植。粮食种类多,煎饼的花样也多。以制作煎饼的用粮主料分,有麦子煎饼、高粱煎饼、小米煎饼、玉米煎饼、瓜干煎饼。麦子煎饼,是煎饼中的上品,特别是新麦子煎饼,香味浓厚,酥软可口,嚼之筋叨,老幼爱吃。小米加少量黄豆制成的小米煎饼,薄而油软,吃起来口感特好。以高粱为主原料,掺入少量小麦或瓜干制成的高梁煎饼,颜色微红,好看又好吃。高梁杂以黄豆和少量瓜干制成的高粱煎饼,家乡人称之为“足豆子煎饼”。鲜辣椒炒肉丁、干巴鱼,卷入高梁煎饼,吃起来又香又辣,而且是越吃越能吃,越吃越想吃,故家乡有句俗谣道:“高梁煎饼卷辣椒,越吃越上膘。”玉米煎饼,制作时常杂以小麦、瓜干、黄豆(起粘合作用),烙时才肯掉好揭,食用时才好熘好叠,吃起来才酥软不刷嘴。瓜干煎饼,有纯瓜干煎饼和以瓜干为主、混合少量杂粮制成的瓜干煎饼。瓜干煎饼薄而脆,嚼到嘴里甜味无穷。从七十年代开始,故乡人多吃瓜干煎饼,因那年代吃瓜干煎饼成本最低,可省下细粮喝糊涂。

故乡农家制作煎饼的方法有两种,即烙煎饼(外乡人叫摊煎饼)和滚煎饼(外乡人称拨<方言读fa>煎饼)。六十年代以前,家乡时兴烙煎饼,即首先将原料用水浸泡,捞出上石磨磨成糊子,然后支起地鏊,下烧以火,待火候一到,便将糊子一勺勺舀在鏊子上,用竹劈子向前均匀地摊推,然后再用竹劈子反复辗制,烙熟,方揭。烙煎饼的整个工序,全由一人担当,一人一天仅能烙五、六十斤。七十年代初,家乡通了电,电磨取代了石磨,烙煎饼演变成滚煎饼。其程序是:先将原料磨成面粉,加水和成面块,再用双手揉成糊团在热鏊子上不断滚动,满鏊后再用竹劈子反复辗制,至熟即揭。滚瓜干煎饼比滚其它煎饼多了一道工序:压糊子。瓜干面中蕴含许多地瓜汁液固体,稀释后直接滚制,巴鏊难揭,而且好糊。于是,聪明的故乡人便发明了一种方法,即将瓜干面用水稀释后装入布袋或化肥袋中重压,挤出地瓜汁液,然后滚制,不但肯掉好揭,而且滚出来的煎饼既白又薄,甜味无减。

滚煎饼,是闺女媳妇们的职业活,男人们是从不干这活的。倘若哪个男人学会了滚煎饼,那他肯定会被故乡人传为笑谈的。妻是滚煎饼的能手,在家为闺女时就练就了一手娴熟的煎饼活。农历十月上旬,故乡进入农闲,天气多晴暖,正是滚煎饼的大好时节。这时节,家家户户忙着造面子,滚煎饼,以储备一冬一春的主食。恰在这时节,已登记未出嫁的妻主动登上门来帮母亲滚煎饼。身怀绝技的妻似乎有意露一手给婆婆看,当仁不让地担当起滚煎饼的主角来;母亲主动烧火做配角,意在目试一下儿媳妇的手艺如何。娘儿俩一主一次,配合默契,鏊子窝里上演了一出精彩的戏。独做观众的我,在一旁仔细地观察了妻滚煎饼的情景,那简直是在欣赏一场精湛的艺术表演!只见她将一只花手帕罩在乌黑的秀发上,腰里系一块花围裙,两袖高高一卷,便开始投人角色,妻从盆里双手捧出一块糊子,吧吧一掂一转,便转成了一个椭圆形。妻见火候已到,纤纤素手便推动面团在鏊子上轻快地旋转起来,刹那间,鏊子上袅袅腾起一片白热气。滚毕,妻把面团往盆里一甩,迅捷握起竹劈子,轻轻撸一把水,飞快地辗起糊子来,她碾得那么细,那么匀,整个煎饼薄平如纸,天衣无缝。眨眼功夫,一圈煎饼边儿齐刷刷自然翘起,妻两手各捏住一边儿,左一掀,右一掀,最后照直向前哧啦一揭,整个煎饼飞起来,宛若一轮金色的大月亮,稳稳地飘落在那圆圆的高高的煎饼摞上……那场景,那人物,那姿态,那动作,那煎饼摞,简直就是一幅生动、优美的故乡风俗画!

在有煎饼吃的富足年代里,我常常想起那些个吃不上煎饼的困苦岁月。

“大跃进”时期,我刚上小学。我懵懂晓得,那时公社搞什么大炼钢铁,要求各家各户贡献废钢烂铁。废钢烂铁献净了,任务才完成一半。无奈,大队成立突击队,挨家挨户去没收农具、炊具,最后连鏊子也敲碎投进了炼铁炉。没了鏊子,自然就烙不成煎饼。从此,祖相辈辈以煎饼为主食的乡民们,每日两餐,就只有吃饼子啃窝头。不久,各家各户的铁锅也统统收归大队所有,建立了公共食堂,实行集体就餐,过起“共产主义的生活”来。每到饭时儿,以家庭为单位凭票去领那每人4两的蒸地瓜和一马勺照人影影的糊涂汤……

2年后,撤销了食堂,复归家庭就餐制,但跟踵而来的是天造人酿的“三年困难时期”。农作物失收,一年每人分得不足百斤的地瓜干,谁家还舍得烙煎饼呢!家家数着瓜干下锅,户户混着瓜干煮野菜,仅够维持仨月的,剩下的日子就全指望薯秧、粮糠、野菜、树叶打发了。后来凡能吃的植物都吃光了,就只有挨饿。那挨饿的滋味是何等地使年幼的我刻骨铭心啊!一天,我在学校里偶然发现一名同学正拿着一小块黑煎饼老糊巴躲在操场里啃吃,馋得我口水直往肚里咽。回家后,不懂事的我哭着闹着向父亲要煎饼吃,父亲难为极了,无奈之下狠狠打了我一耳光。我伤心地大哭起来,直哭得头晕眼花。一会儿,父亲将我从地上拉起,紧紧抱在怀里,眼泪扑簌簌落在我的面颊上,父亲一边为我擦泪一边劝慰道:“乖儿子,吃不上煎饼的不光咱。等转年收成了,咱就有煎饼吃了。到时候,叫你娘顿顿叠一弯筚子煎饼,尽你吃。”打那以后,我常傻楞楞地望着那只空荡荡的煎饼筐子,痴痴地想:什么时候才能叠一弯筚子煎饼,不定量,尽吃?一次上作文课,老师出了个题目《幸福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挥笔写下开头:“朋友,你要问我幸福是什么?我会告诉你,幸福就是:不再挨饿,叠一弯筚子煎饼,尽吃!”我的这篇作文老师拿在作文课上读了,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熬过了“三年困难时期”,故乡农家终于过上了有煎饼吃的殷实日子。但数年之后,随着社会的动荡,“极左”政策的深入贯彻,故乡人民的生活每况愈下。“文革”后期,竟是半年糠菜半年粮。年年春上闹饥荒,家家靠买救济粮维持生活。那时,每逢父亲从粮所籴来那几十斤救济地瓜干,我和弟弟们便疯抢上一把嚼着生吃。回想那生吃的滋味,真比吃炉果还香还甜。那年月,全家人紧裤煞腰供我上高中,每星期回家一次,母亲为我叠一笼布煎饼,总是喋喋不休地嘱咐我:“一定要省着吃啊。”每顿饭,我只吃一个半个煎饼,从不敢多吃,否则,便撑不了一星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家乡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连年丰收。庄户人家不但吃上了各色各样的煎饼,而且还常与馍馍水饺面条交叉着吃。饱年不忘饿年苦,身在福中才知福。孩子是在温饱中长大的,对昨天的苦日子了解甚少,更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常把那一段吃不上煎饼的痛苦历史讲给孩子们听……

二弟小我两岁,和我有着共同的挨饿经历。二弟离别家乡已三十年。骨肉兄弟天各一方,我常常忆起那些和二弟患难与共的往事,心酸得总想掉泪。正是在那吃不上煎饼的最后岁月里,我把做民办教师节省了三年的30元补助费拿出来,又切了一片花生饼包上让二弟作盘缠,含泪目送他上路去遥远的大西北投亲混穷。从甘肃到青海,二弟终于走出了困境,在西宁找上了对象,生了孩子,建立了一个美满的小家庭。前不久,二弟寄来家书一封,上写道:“……大哥:我在西宁混得很不错,除解决了全家人的温饱,每年还略有结余。我是在家里吃不上煎饼的困难时候出来的,如今过上了较为富足的生活。这里的主食——牛肉拉面虽然好吃,但我老觉得还是家乡的煎饼好吃,糊涂好喝。能否寄些煎饼来,让我重温下家乡的风味,也好让妻子儿女了解一下家乡?”一封饱含着浓浓乡情的简短书信,一番凝聚着骨肉亲情的殷殷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我。于是,我让妻为二弟特制了三种煎饼:麦子煎饼、小米煎饼、瓜干煎饼,连同一封写满思念之情的复信一起打进了包裹,寄向了遥远的大西北。离开邮局,我忽然觉得:我寄出去的并不是一包平平常常的煎饼,而是一包高度浓缩了的故乡风俗画卷和永远讲不完的关于故乡煎饼的故事……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贾庆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风儿那么缠绵点评:

厚重的文字,细腻的文笔,把家乡的人文风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叙说。
在山东鲁中南山区,煎饼是再普通不过的主食了。可是在那个困苦的年代,人们就连最起码的“煎饼卷大葱”也吃不上。
是党的搞活开放的政策,如春风般席卷了大地,生活富裕了,就连远在他乡的弟弟也要哥哥为他寄去家乡的煎饼,一是不忘乡情,二为教育妻儿,文章的结尾升华了您文章的主题。

文章评论共[6]个
风儿那么缠绵-评论

问好朋友,再来欣赏!at:2012年03月12日 上午10:21

贾庆斌-回复风儿那么缠绵老师:您好!深深感谢您的点评。回复迟了,致谢。 at:2012年03月14日 凌晨0:27

贾庆斌-回复风儿那么缠绵老师:您好!深深感谢您的点评。回复迟了,致谢。 at:2012年03月14日 凌晨0:28

文清-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晚上好!at:2012年03月12日 晚上10:16

贾庆斌-回复风儿那么缠绵老师:您好!深深感谢您的点评。回复迟了,致谢。 at:2012年03月14日 凌晨0:26

贾庆斌-回复风儿那么缠绵老师:您好!深深感谢您的点评。回复迟了,致谢。 at:2012年03月14日 凌晨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