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流连在人才市场,貌似我这样的好像辱没了“人才”这个词汇。十足整个农民工,卖苦力的,得以闲暇在内心发几句牢*。热闹的大街总是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人,我能做的只是打着自山旮瘩带出来的方言同身边的伙伴进行品头论足。
别人总是说我眼高于顶,去想那些超乎我能力的东西。我总不可能和他们说这才叫“追求”,自然随之而来的是对方的“你是谁啊?有那本事吗......”,无疑搬起石头砸向自尊!世界总弥漫在一种质疑的气氛里,于是乎,任我再怎么的波澜不惊,也难逃其“祸害”。如果是可以唾手可得的东西,还需去追?还要去求?子非鱼,焉知鱼之所想。
曾向一些同事随口脱出“一而二,二而一”事物转变规律,结果他们捧腹大笑!我继续以《易经》的阴阳哲学阐述,他们颇为艰难的停止了笑声:你在搞鬼神学说吗?我给你一块钱,你会给我两块钱吗?......我无语了,果然不是一类人,夏虫不可以语冰。西方瓦解思想的荼害可谓不一般,一定要把事物分解成组成“夸克”的物质才做诠释与吸收。我再次确信,身边很多人属于老子口中“闻道者之中的下士”,真是所谓的“弗笑不足以为道”。
好像上述并和我此时失业者的身份有所关联,只是想表明“同道中人”的重要。只是我觉得我以沦落为了彻底的下士,带着面具和身边各种各样的人去笑那些本质上并不好笑的事情。我现在所找的工作也不是我想要的,要迎合形势,要添饱肚子是吧。两者都是不得以而为之,都于内心相违悖。总的得出一个结论:人都是在演绎不真实的自我。
退居其次而求之,确又有点示弱的嫌疑。你如果真的那样做了,就会迎来身边各种事物的得寸进尺,逼的你彻底抛弃了自己立场。僵持着吧,不再让情况继续坏下去才是最好的明哲保道的做法。毕竟,同化身边的事物和环境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现在的教育都是说要学会适应环境,其实要先让其明白“知己知彼”是为了“战”而准备的。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很多人就是在适应环境后便满足于此,未曾想过让环境随着自己的意愿而改变。有句话叫做“弱者适应环境,强者改变环境”,肯定惹来了很多人的嗤笑。在他们眼里,说这句话的人分两类:一类是自大的,一类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但是他们在“批判”别人的同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身也只是跟着形势走的可怜虫。不可否认的是,善于适应环境的人毕竟做到了很多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也是属于成功的范畴。但是,还不够,他们还是走在了环境(称之为形势更合适吧)的后面。
再想到孔子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种言传身教在现在成为了堵人话舌的借口!“你自己做到这些再和我说吧!”“你就知道嘴巴说,做来看看!”......听者不耐烦了吧,要知道体育项目的教练更多只是为运动员提出理论上的建议和指导,要不他说出来的他都能做到的话,他自身亲自比赛了!
说到不能做到并不能完全看作是一种“病态”,毕竟有时他的眼光已经高人一筹。要不,怎么把思想家、哲学家称之为伟大的先驱者!往往这类人,总是在有意与无意之间道出了事态的本质、精髓与灵魂。他们的价值并不在于自身做到多少,而是为他人点亮了“指路灯”引导他人激发了自身内在的潜力。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不恰恰指这类“说空话”的人吗?
-全文完-
▷ 进入忘想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