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昌畲族源流考
有关畲族民族的起源之说,在学术界说法很多,有“武陵蛮”、“越族后裔”、“东夷后裔”、“河南夷”和“南蛮族”等多种说法。其中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一说比较普遍,因为畲瑶有一共同特点是信奉“盘瓠图腾”。此外,畲族还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山人”等称谓。据史料记载:大约在隋唐期间,在闽南、潮汕等地区,已经有大量的畲族人出没;至宋代,畲族人开始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在明、清时期,有大量的畲族人出现于闽东、浙南等地的山区。在畲族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高辛帝平定了外患,并娶到了高辛帝的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婿姓钟,其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散居于冀、青、幽、梁、荆、益、豫、雍、杨、徐、衮等地,然后其后裔向南迁徙,聚居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山区。另据《兴国县志》载:明末清初期间,福建省的武平、上杭和广东省的镇远,陆续有雷氏、蓝氏迁徙会昌、寻乌等地栖息,迄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人口总量不到100万人,他们大部分散居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境内的山区县,其中福建、浙江等山区县的畲族居民,占畲族总人口的90%以上,而居住在江西省会昌县境内的畲族居民约有0.6万人。该县洞头乡有一个自然村,是畲族蓝氏的聚居地,其行政区全称为“会昌县洞头乡畲族洞头村”。
据《畲族与蓝姓》资料载:解放前,畲族蓝氏以农业生产为主,以狩猎经济为辅,社会地位受到歧视。特别是在清朝初期,畲族居民被清政府视为“山野子”,过着“不准进村、不准单独立户、不准参加科举”的非人生活。康熙六十年,清政府颁布法令,允许畲族居民进村落户,但其家庭成员必须挂靠在当地汉族人的户籍中,畲族居民仍然过着“低人三等、寄人篱下”的奴隶生活。他们为了争取平等、自由的社会地位,畲族居民有的改姓隐居、有的迁徙他乡、有的索性隐瞒自己的种族。
解放后,随着共[chan*]党对民族政策的落实,畲族居民才开始陆续恢复自己的姓氏和种族,享受平等、自由的社会地位和过上幸福、美满生活。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平等政策,会昌县根据国家民委(81)民政字601号的文件精神,于1985年7月21日下达文件,批准筠门岭、周田、洞头、中村、永隆、富城、文武坝、晓龙、高排、珠兰、白鹅、西江、湘江计13个乡镇的557户人家,合计人口3366人恢复畲族居民的身份。
二、畲族的神奇“摆字龙灯”
舞龙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各民族都有舞龙灯的习俗,且活动形式各具特色。畲族舞龙灯的习俗起源何时,史书上没有确切的记载,但他们代代相传的“摆字龙灯”,却是源于一个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明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公元1661年),南明延平王郑成功由福建厦门渡海,准备收复被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的台湾。十二月初六清晨,郑成功下令炮轰乌特利支堡,经两小时激战,郑成功所部伤亡惨重,此时运送武器弹药的十八位挑夫正好赶上助战,终于在南部打开了一个缺口,当天占领了该堡。郑军立即将此堡改建成炮垒,居高临下地向台湾城猛烈轰击。荷军困守孤城,已是水陆援绝,力竭难守,被迫率部投降,郑成功于十二月十三日(公元1662年2月1日)收复台湾。台湾收复后,参战将士论功行赏,同时封十八位挑夫为“十八勇士”,并奉出十八顶顶部大小不同的官帽任勇士们挑选,以示加官进爵。在受封的“十八勇士”中,有一位姓蓝的勇士,因为谦让,选择了一顶顶部最小的官帽,没想到这顶顶部最小的官帽,官爵却最高。当天晚上,郑成功为庆祝胜利收复台湾,舞龙灯摆“天下太平”四字表示热烈祝贺。
明朝灭亡后,被受封十八勇士的蓝某(失名),不愿为清庭效命,便千里迢迢来到会昌洞头隐居。他为了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丰功伟绩,特地将“摆字龙灯”发扬光大,他亲自教蓝氏子孙舞“摆字龙灯”,并能摆显变化出“天下太平”、“人才(财)二(两)卜(盛)、”、“天(添)丁天(添)才(财)”等上十种花样,令人叹为观止。
畲族的“摆字龙灯”由七节龙组成,龙头、龙身、龙尾都由红色花绸缎包裹,装潢打扮别具特色,并将每节龙用红色花绸缎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鲜活的彩龙。起舞时,由七位头裹畲族纱巾、身着畲族盛装、脚穿畲族布鞋的年轻小伙子来表演。舞“摆字龙灯”人选非常严格,他们必须个个身怀绝技、训练有素,在扭、挥、仰、俯、跑、跳和聚集成字等方面,无不显示其高超的技艺。
畲族的“摆字龙灯”,每年正月初七出灯,十五结束。如遇重大纪念日或庙会时,畲族人也要舞“摆字龙灯”来表演一番,借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畲族人舞“摆字龙灯”表演时,先要到祠堂的神位前拜祖,然后沿着厅堂走上一圈,然后就开始在厅堂上下左右翻滚并摆字,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吉祥如意。
三、畲族人民对狗的崇拜
传说新石器时代的高辛氏时期,有一天晚上,刘皇后梦见天上的娄金狗谪降下界托生转世。她醒来之后,突发耳疾,疼痛难忍,经宫廷御医医治三年未见痊愈。皇上万般无奈,下诏张榜布告天下,寻找民间神医入宫为刘皇后治疗。后经揭榜神医疹疗,在刘皇后耳内取出一粒虫卵。这粒虫卵刚被取出,就引来百鸟朝奉。鸟群由凤凰领队,围绕虫卵翩翩起舞、高声鸣叫,如此持续三日不去,宫人甚感奇异,朝野上下议论纷纷。第三天午后,一声巨响,虫卵爆裂,从里面蹦出一条三寸长的小金龙,小金龙遍体长出黄纹鳞片,金光闪闪。突然,小金龙随风长至数丈余,便腾空盘旋三周拜谢凤凰鸟群,之后落地,幻化成狗头人身的龙犬奇人,向前朝拜高辛皇帝。高辛皇帝见天降龙犬奇人,惊喜万分,当即起身离开龙椅,双手将跪拜在地的龙犬奇人扶起,赐名龙麟,尊称盘瓠,造册待用。
其时犬戎番王亲自挂帅兴兵犯境,所到之处,势如破竹,无人能敌。边关急报传来,高辛帝寝食不安,忧心如焚。为克犯境强敌,高辛帝急忙召集满朝文武百官商讨对策,并下诏求贤,其诏曰:“斩犬戎番王首级者,勿论尊卑,召为驸马,以三公主妻之”。盘瓠闻诏,当即揭榜讨战,披挂前往沙场杀敌。盘瓠乘犬戎番王连日获胜,放松警惕之机,变化成龙犬只身夜闯敌营。他找到犬戎番王的营帐后,一举将已喝得酩酊大醉、倒在床上酣睡的犬戎番王的头咬断,并张口叨着犬戎番王的首级献给高辛帝。犬戎番兵惊闻主帅无故被害,且丢失了首级,认为是有天神暗中相助高辛帝,吓得四处逃窜,不战自败。
高辛帝见盘瓠虽然得胜班师回朝,但如今盘瓠却变成了一条龙犬。高辛帝心中暗地思忖,我帝王之家,怎能把女儿嫁给一条龙犬呢。高辛帝正想悔婚,盘瓠忽然口吐人言曰:“将我放置金钟内,七昼夜可变成人”。高辛帝闻言,当即命人将盘瓠被放入金钟。等到第六天中午,三公主怕盘瓠困在金钟会被饿死,就拿着食物,偷偷打开金钟看望盘瓠。只见盘瓠的身子已经变成人形,但头部尚在变化之中。可是玄妙这东西,一旦被识破,就无法改变,这也许就是天意。于是盘瓠只能以人身狗头的相貌与三公主成婚。婚后,盘瓠因自己长相怪异,不愿在朝为官,就带领三公主隐居深山,过着以狩猎和耕种为主的山民生活。尽管盘瓠长相怪异,但三公主从不嫌弃,且恩爱日深,先后生下三子一女,长子姓盘,名能,次子姓蓝,名光辉,三子姓雷,名巨佑,女儿嫁给钟智深为妻。这就是盘瓠成为畲族人始祖的由来。
畲族人为了缅怀始祖盘瓠,世代相传和歌颂始祖盘瓠的丰功伟绩,就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描绘成数十幅连环画式的图像流传于世,并将其画在族谱上或绘在祠堂的墙壁上,后人称之为“祖图”。畲族民间还编有“高皇歌”,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光辉形象。
在采访中,笔者还发现了畲族人的一个小秘密,他们家家户户都要养狗,并将其视为家庭成员看待。可是,在畲族人的餐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狗肉这道菜,究其根源,原来是畲族后裔一直恪守不许吃狗肉的祖训。
四、奇特的畲族婚嫁现象
翻开畲族的历史,其中记载着畲族人世代相传的两条族规,却显得很奇特。一是同姓不准婚配(笔者注:这句话合乎封建礼教制度)。紧接着又明文规定,畲族内部的盘、蓝、雷、钟四姓,允许自由婚配(笔者注:追溯畲族先祖,其实盘、蓝、雷、钟四姓,都是血脉相连的兄弟姐妹,如果可以自由婚配的话,这就违反了封建礼教制度);二是严禁畲、汉两族通婚(笔者注:如果说古时候汉族歧视畲族,不准两族人民通婚,似乎还可以理解,可是其他民族,甚至外夷,也有歧视畲族的,但却不在畲族族规的限制之列,这又作如何解释呢)。当然,按照现代婚姻法规定,已经废除了封建礼教的诸多不合理因数,不论种族姓氏,只要是在五代以外的男女,还是可以自由婚配,这也是科学的。
畲族自古就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并一直沿袭至今。在古代,畲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恋爱的传统,对歌成婚是畲族先民的习俗。但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同时或多或少也受到汉族婚姻观念的影响和同化,到解放前夕,畲族婚姻的封建买卖包办现象日趋严重,特别是童养媳现象,相当普遍。解放后,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被革除,现在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说起畲族男女婚嫁,在古时候,一般是采用对歌的形式来确定自己的终身伴侣。长期以来,畲族人民一直生活在山上,他们还自称自己为“山客”,因此,用对山歌的形式来寻找自己的异性伴侣,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凡适龄青年男女,在生产劳作之余,都会用自己的歌声来传情,寻找自己的异性伴侣,只要对方有意思接纳你,他(她)就会用歌声回答接受对方的爱意。并将此事告诉双方父母,由男方聘请媒人,去女方家说媒撮合。接下来的谈婚论嫁程序,基本与客家人的嫁娶相同。一是相亲合八字,二是定亲送日子,三是迎亲办婚宴,四是拜堂闹洞房,五是转门认亲戚。
畲族新娘出嫁前必须化妆、叩拜祖宗和“哭嫁”,哭嫁没有固定的哭词,主要内容是拜别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表达对娘家的依恋难舍之情等等。新娘父母和至亲长辈们,在新娘“哭嫁”期间,还要给新娘红包,俗称束腰钱。新娘出闺房时,头带凤冠霞披、身着红衣锦袍,脚穿精制绣鞋(笔者注:新娘的绣花鞋特别精制,整双鞋面都绣着鲜活的花朵,鞋头绣个铜钱,鞋腰身部位绣上一支毛笔,其中有什么特别含意,有待进一步考证),由长辈和媒人牵着,头顶米筛,缓缓地走出闺房,来到大厅堂叩拜祖宗。拜过祖宗后,新娘由叔叔或哥哥背到大门前,由男方的引凤人员送进花轿,送嫁的姐妹也一起跟随花轿来到男家,紧接着女方还会安排一位小男孩来到男家祝贺,一般是新娘的弟弟或堂弟,寓意为早生贵子。
婚礼这天,男方家的亲朋好友和族人,早已恭候在大门口,燃响喜炮迎接迎亲队伍,并恭请送嫁的亲戚进屋喝茶。先生在大门口杀雄鸡赞轿,随着系列祭祀仪式结束之后,新娘由有福气的嫂子牵着新娘进入厅堂拜堂(有福气的嫂子是指有子女的中年妇女),然后送入洞房。新娘入厅堂时,还会撒发新人兜,新人兜里有糖果、花生、红枣等果品,在场的亲友,特别是小孩子会争着品尝。
五、会昌的畲族节日和习俗
会昌的畲族节日主要有: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花灯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畲族传统节日和清明节、四月过夏(立夏)、五月五端午节和分龙节、六月六祭盘古、七月七乞巧节和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重阳节、十月十五过十月半、十一月冬至节、十二月的招兵节和二十四日过小年、除夕过大年等等(笔者注:其中,有些节日因时代变迁而被废除)。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会昌的畲族人民十分重视祭拜祖先,他们的祭祀活动与客家习俗相同,但祭品却略有差别。特别是畲族人民在祭拜祖先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外加不同时节的果品和糍粑。
会昌的畲族人民逢年过节,除了要摆上一桌好酒和鱼肉外,糍粑这道食品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几乎每个节日都以打糍粑的形式来表示庆贺。此外,畲族的成年人过生日时,除杀鸡宰猪外,也要打糍粑以示祝贺。
在明清期间,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这天,会昌的畲族人民都要去野外“踏青”和过“乌饭节”吃乌米饭。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着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将士们靠吃一种叫‘呜饭”的野果等充饥度过年关,直到次年的三月三日才冲出包围圈,取得全面胜利。畲族人民为了纪念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就把每年的三月三日作为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全族人都要到野外“踏青”和集体吃“乌米饭”表示纪念。“乌米饭”是用一种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饭染成乌色,仅供畲族人民一起享用的特别食品。
会昌的畲族人民过春节,除杀鸡宰猪外,还要打糍粑,祈祷来年有个好年景,日子过得像糍粑一样粘粘(年年)甜。春节初一早上,畲族人要去祠堂叩拜祖先,族中长者宣讲祖先英雄事迹,借以激励晚辈上进。之后敲锣打鼓,以歌传情,互叙亲情、友情、爱情。
-全文完-
▷ 进入文会春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