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诗的味道?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诗?其实诗的全称应为诗歌。所谓歌者就是在人们口头传唱的那些脍炙人口的通俗易懂的美妙的话语。其特征是简洁凝练、易于传唱,是受到广大的人民群众欢迎的。所以诗歌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去写的,而不只是为自己或几个人去写的。
诗歌最初的来源是来自人们的生产劳动。早在远古社会,原始人捕猎采摘时,嘴里发出的“嗯、啊、哇……”这些简单的字眼应是诗歌最初的原型。是抒发了他们心里真实的感受的。所以诗歌要是发自与内心,要简单明了,而不是无病*吟或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不是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包括后来的屈原作《离*》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也是通俗易懂,读了没有让人读了产生莫名其妙之感。后来发展来的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几乎是大白话,使人一看就明白,也没有人说它不是诗歌的语言,相反受到众多人的欢迎和传诵。世界文坛泰斗泰戈尔的《飞鸟集》里的诗,诗句不仅几乎大白话而且不怎么讲究押韵,你能说他们不是诗歌中杰出的代表吗?我国现代新诗白话诗开创篇刘半农的《叫我如何不想她》中的“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这些大白话你能说它不是诗吗?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也都没有那些艰涩难懂的句子,而也是使人一看就懂,一看就令人喜欢的诗句。堪称诗中的精品,让人百读不厌!
在我国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我国诗坛出现追求一种“朦胧诗”的热潮。那时候似乎谁写的诗最深奥,最难懂,用上几个晦涩的或拼凑出几个难懂的词语,谁的诗就是好诗。同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一些朦胧诗歌的代表人物。其实那时候他们写的诗歌也不是那么的晦涩难懂。如顾城的《黑色眼睛》、《远和近》,舒婷的《致橡树》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歌。包括后来的汪国真的诗都是那么的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诗歌只有面向大众才有生命力,才能经久不衰。笔者私下认为,我们的诗歌不要追求那种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句子,而远离群众。不要说大白话就不是诗歌。我们在写诗时要主要讲究的是真情实感,不要无病*吟!诗为心声,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的时候,同时追求点形式美、韵律美,也就就是意境美,没有错。但也不要过分要求,有时候为了追其一种外在的形式美和所谓的押韵反而违反了作者本来的意图,从而言不达意。不是每首诗都要讲究意境美的,如一些哲理诗歌。诗的美要服从诗的主旨,作者能畅所欲言,抒其心志就好!
什么是诗?什么是诗的味道?没有准确的定义,只要能抒写出作者的真实的心志,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并受到他们的喜欢就是好诗!最后,让我们去快乐轻松去写诗,而不是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去造诗!
-全文完-
▷ 进入猛男无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