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用文人”的“门外经”
乍看起来,文章的题目怪怪的;读完了也许多少能看出点儿门道。但愿如此。
应当声明在先,因不才年轻当兵时从事新闻写作而落下一个“二杆子”(枪杆子与笔杆子)的绰号,转业之后因长期担任大型企业宣传部长一职并为新飞电器公司几任掌门人做过文字服务工作而又拥有一个“新飞一支笔”的雅号;所以,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拿我当“文人”对待。其实,过去我曾就这个问题作出过严格界定,如果硬要将我划入“文人”行列的话,那么,我充其量只不过是“文人中间的大老粗,大老粗中间的文人”而已。这绝不是自谦,肚子里有几颗米只有我自己最清楚。中华文化汗牛充栋,博大精深,一个连“线装书”都没有读过几套的凡夫俗子,岂敢忝列文人一族?
至于由“文人”而及“御用文人”之誉,那我的心情就更复杂了。所以,我不得不就“御用文人”一说发表点浅见。
“御用文人”这个词汇在传统汉语里,一般都用于贬义词,指专为反动统治阶级充当帮凶和为封建王朝吹喇叭抬轿子乃至树碑立传的那号文人。当今权威辞书如《现代汉语词典》等也都作贬义词解,用作褒义词汇的则鲜有所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文人间相互开玩笑时也会偶尔将“御用文人”当作褒义词汇去使用的,听来也并不觉得有什么大碍。譬如,河南文艺出版社《财富人物》主编田玉强先生在为不才的拙作《广告到底》一书所写的序言《性情到底——我所认识的连印老兄》一文中就曾这样写道:
“作为‘新飞’品牌创建元老之一,他曾‘鞍前马后’地跟随新飞几任掌门人走南闯北,亲历并见证了新飞的崛起与辉煌,也亲历并见证了新飞的曲折与低徊。更为关键的是,他还是新飞的宣传部长和几任掌门人的‘御用文人’,因此有机会接近公司的核心,参与并了解到很多人一般根本不可能了解到的幕后历史,掌握很多一般人根本无从了解且很容易被时间损毁、冲淡甚至遗失的细节和真相。正因为如此,这部书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别人对这段话如何理解姑且不论,反正我作为被夸对象的当事人在看了这段文字之后,不仅不以为耻,却反以为荣。如此看来,“贬词褒用”也许是现代汉语的又一个特色。因此,“御用文人”一词的词性和功用在现代汉语中的界定是否值得重新改写也确实大有商榷的必要。
人们常说:“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不易。每人都有一部难念的经”。在古代,大一点的“御用文人”作为御用工具直接为朝廷服务,“身在江湖,心不由己”,稍有不慎便会遭来杀身之祸,误了卿卿性命;所以,难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一点的“御用文人”充当各级衙门的喉舌和舆论工具,往往也会蒙受诸如“文字狱”之类的不白之冤,而首当其冲被“焚书坑儒”者恐怕就是这号文人;所以,也实属不易。纵观历史,古之“御用文人”确实不好当,这好像已成定论。
俱往矣。时代不同了,古今“御用文人”已不可同日而语。窃以为,当今的“御用文人”一说只不过是一种幽默的调侃而已。说到底,“御用文人”实际上指的就是以专为领导和组织写文章为职业的那号文人。上至中央,下到地方,甚至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大凡是个组织单位,恐怕都少不了“御用文人”。不过,所不同的只是称谓有所区别罢了,有的叫“秘书”,有的称“文员”;倘若真的混大了,写出点儿名堂来了,那就再赏给给你一个什么“长”字,也就算到顶了。“御用文人”即使做得再优秀,也很少有被选为“接班人”而担当大用的。因为你是个“文人”,“只会”写文章。
在中国,既会写文章又会当官的文人也确实有,从武的被称为“儒将”,从政的被称为“儒官”,从商的则被称为“儒商”;不过,这种人少而又少,实属凤毛麟角,人中麟凤。一般来讲,“御用文人”大都不会当官,或者说“御用文人”这个差事不好当。这是因为,“御用文人”常常会遇到“两难选择”。一是作为领导的笔杆子,纯属替领导代笔,为领导服务,所写出来的诸如“讲话稿”、“会议纪要”、“工作报告”、“汇报材料”、“年度总结”、“署名文章”乃至“红头文件”等文字性的东西,都必须能够代表领导的思想、观点和水平,符合领导的身份、见解和习惯,总之一句话,必须让领导满意;否则,你这个“御用文人”不是不称职,便是做不久。二是作为领导的笔杆子,所写出来的文字性的东西一般都是要面世的,或面对内部员工,或面对媒体读者,甚或面对社会公众。因此,凡属文字性的东西都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实事与历史的检验;否则,员工不买账,读者不赏光,公众不认可,弄得不好再产生了副作用,你这个笔杆子的下场也是可想而知的。领导有领导看问题的角度和局限,员工和读者也自有关注问题的热点和偏好,这就容易产生一对矛盾。有时把领导的文章做足了,员工、读者和公众不愿听,不愿看;把员工、读者和公众的文章做足了,领导不满意。如何在领导与公众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容易交融的契合点,这就要看“御用文人”的本事和技巧了。而这恰恰正是“御用文人”不好当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才与文字工作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年轻时迫于当时特殊的大环境,也鹦鹉学舌地写过一些“跟风”文章,回想起来既追悔莫及,又觉得十分幼稚可笑。但是,在我从事职场文字生涯的最后一站,即在新飞公司自任职到退休之前的这21年间,为新飞公司及新飞几任掌门人所写下的文字资料足可等身。如今重新翻阅起来,如同一部部“老电影”在我的脑海中精彩回放。每当看到字里行间有我的心血、汗水和智慧在流淌,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名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譬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由于受到落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个体户”还心存偏见,再加上新飞少数干部在与“个体户”打交道中经不住小恩小惠的诱惑,结果因损害公司利益而犯了错误。于是,新飞就做出了“不与个体户打交道”的严格规定。如果不加思考和文字推敲,原封不动地将“不与个体户打交道”这句话写入领导的讲话稿或“红头文件”之中,不仅会伤及许多与新飞交往的个体工商户的感情,而且也经不住历史的检验。如今经过深化企业改革和改制,遍地都是“个体户”,如此这般,岂不是作茧自缚?所以,我当时就将“不与个体户打交道”改为“不与不守法的个体户打交道”,这样既不违背领导的指示,又不伤及工商之间的感情,两全齐美,何苦不为?时隔20年之后的几天再来看“不与不守法的个体户打交道”这句话,心里仍然感到很踏实,即使再过若干年,恐怕也无可非议。
又譬如,新飞一位一度负责财务和物资采购的高层领导曾因以权谋私,损害公司利益而被免职。为了教育员工,警示干部,防微杜渐,公司决定将组织和纪委部门改写了数遍的一篇文字材料刊登在企业内刊《新飞报》上。为此,领导亲自受意让我对这篇文章进行把关。这可不比写篇表扬稿,是个掏力不落好的差事。写轻了吧,领导通不过;写重了吧,当事人不仅不满意,而且还会留下后遗症。斟酌再三,我便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删削了诸如“腐败分子”、“企业蛀虫”等几乎所有的“帽子”词汇,只保留原材料中的基本事实,并将文章的题目定为《危险的黑洞》,意思是不言而喻的。结果领导一看,觉得怪吓人的,于是就通过了。其实,“危险的黑洞”只是一个形象的文学语言而已,比起“腐败分子”、“企业蛀虫”等定性的“帽子”语言来要轻得多了。实践证明,当年的文字处理是非常必要的。要不然,一个没有触犯到国家法律的大活人该要承受多大的精神压力啊。
再譬如,新飞公司有个分厂曾因管理不善,缺乏全局观念,“没有将企业的事情当成自己家里的事情去办”,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结果该分厂领导班子被集体免职。按照领导要求,这件事情同样要在企业内刊上进行曝光,而对上报文字的审查把关工作照旧交给了我。我在认真审看有关部门的调查材料中发现,虽然基本事实比较清楚,但结论与实施完全不符。该分厂领导班子违反公司管理规定,只是出于小团体利益的考虑而未能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虽然给公司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但并未“中饱私囊”。经过再三推敲斟酌,我将这件事情上报曝光文章的题目界定为《一个极端的小团体主义害了这帮人》,不仅受到了领导的表扬,员工的好评,就连被处理的当事人也不得不心服口服。
还譬如,当年曾经在全国家电界轰动一时的“新飞与海尔对簿公堂”一事,领导命我亲手“捉刀”在媒体上曝光。从事件发生的原因,到双方“战火”逐步升级,再到互诉侵权“连环官司”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直到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审理终结与宣判结果,我都分别形成文字资料,或刊登在企业内刊上,或提供给各级新闻媒体采用。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不失客观性,并被收入多部包括司法、市场营销等领域的有关专著,成为一个健全市场秩序和反对不正当竞争的经典案例。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为了释放我的文字生涯所凝聚而成的“新飞情怀”,我退休之后对这些宝贵的文字资料进行重新加工提炼,终于创作完成了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广告到底》一书,并由河南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可以无愧地讲,书中融进的那些宝贵的文字资料,不仅伴随着新飞的健康成长,而且经受了时间和历史的检验,直到今天仍然释放着思想和文化的光芒,对社会各界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御用文人”不是领导的“传声筒”,让你原封不动地进行“重播”或“回放”;不是领导的“大炮”,叫你咋放就咋放;也不是领导的“枪”,指哪打哪;更不是领导的一条“狗”,叫咬谁就咬谁。而是必须经过“御用文人”自己头脑的认真思考和“过滤”,作出正确判断,谨慎下笔。这就是我大半辈子从事文字服务工作的切身体会。
分清六种界限:一是法律与道德的界限;二是全局与局部的界限;三是主观与客观的界限;四是政治术语与文学语言的界限;五是忠实于领导与忠实于实事的界限;六是“红头文件”与“内部材料”的界限。严格区分并牢牢把握上述六种界限,在为组织和领导充当“御用文人”的时候,经自己的手所形成的文字资料,特别是涉及到有关具体人事处理方面的文字资料就比较扎实了,也经得起实践与历史的检验了;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于己还是于人,抑或对于组织和领导都不会留下太多的遗憾。这就是我大半辈子文字生涯引以自豪的点滴经验。
朋友嘱我写篇为领导做文字服务工作的体会,犹如赶鸭子上架。这篇文章也许没能谈到点子上,姑且叫做《“御用文人”的“门外经”》罢。
-全文完-
▷ 进入耳关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