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朴的大山里,男女自由恋爱之风早已渗入。山里的小伙山外的姑娘,都不拘一格地恋着爱着,先前的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回九转等“规矩”,已经成为了历史。然而,在山里的好多人家,还是把“定婚”当着一件颇为隆重的事情。
日前,笔者就作为女方亲友团的一员,参加了一次融现代气息与大山灵气于一体的“定婚”仪式,有些许的收获。
早饭后,男方派出的几辆小车就驶到了女方的门前。女方父母早已准备好了鞋袜衣帽、糍粑粽子等礼品。女方亲友团一行三十于人,带着预备好的红包,乘车出发。小车在通往大山的水泥公路上行驶约摸一个小时,便转向一条窄窄的有些坑洼的碎石公路。公路沿溪而建,两岸青山相拥,山脚清泉潺潺,虽气温还低,但可以遥想在这样的山沟里,炎热的夏天将是怎样的一番惬意景象。眼望窗外,青山树木不停地后退,同时也随着视线颠颠簸簸。
有人说一声“到了”,抬目处,便看见公路边、青山脚有一座青瓦红墙的院落。小车停靠在公路一侧,我们便下车踏上通往院落的石阶。石阶两旁满是青苔,中间却踩得凹了下去,也不知从古老到现在,有多少人踏踩过了。也许,很多时候,这不说话的石头,却是最忠诚的历史。我们拾级而上,男方的客人早在院坝边相迎。递烟、倒茶、握手、问好……一番忙碌,自然不在话下。
男方早将几间屋子收拾停当,每间都生了几盆红红的炭火,使人想起古人“红泥小火炉”的句子。大家一进门槛,就感到暖气袭来,浑身一阵爽快。女方负责“担挑儿”(挑礼品)的人在堂屋里将礼品一一捡放到早已布置好的案桌上,男方也拿出相应的礼品放好。在“提调师”的安排下,双方父母及长辈在上方落座,其他亲友团成员则分左右坐好。
此时,“提调师”招呼大家安静,并代表男方对女方亲友团表示热烈的欢迎。接着,介绍人简介了双方的恋爱经过,并宣布男方的礼品内容,亲手将现金交到姑娘和女方父母的手中。然后,介绍人分别带着姑娘小伙向对方父母磕头,同时改口称呼“爸爸妈妈”。而后,双方父母便带着二人分别指认双方长辈,也改口磕头,受头的长辈则满脸含笑,拿出准备好的红包发给对方的姑娘小伙,能说会道的长辈还要说一些勉励、希望的吉祥话。
仪式完毕,大家等候开席的间隙,笔者得有工夫欣赏这古朴的农家小院。在那间十分宽敞的厨里,厨师正在案板前忙碌,灶里烈火熊熊,锅内噼里啪啦,好不热闹。这厨房里,还保留着山里人家特有的设施——“火儿坑”,就是在屋子的一个角落挖个坑,四方用石板镶嵌,用来烧火取暖。“火儿坑”的上方挂着整条过年猪的肉,坐着烤火,也能感受到腊肉的清香。
最具特色的,可能要数屋后的水缸了。那水缸是用丹霞石料加工成的,外围一圈布满苔藓,但缸的四沿却被打磨得光滑异常,一大半块去了节巴的竹块将一股清澈的山泉引入缸中,清清的,凉凉的,好不令人叫绝。山墙外,还挂着几个木箱,是养蜂用的,只是这季节没有蜜蜂飞来飞去。院子的一侧还有一间很大的吊脚楼,用作养猪场,几条肥猪还在“哄哄”地叫哩!院子的四周是一块块菜地,青菜白菜正嫩嫩地炫耀着自己的绿,那可是纯天然的菜蔬啊!
据男方的老人说,他们祖辈都居住在这里,早也舍不得这清静的世外桃源了,但孩子们不能总呆在山里,他们已经在城里购房了,只是这儿是祖业,是归根的地方,所以呀,才将孩子的定婚仪式在这里举行。午饭后,我们怀着一种不可名状的心情,向这深山古院告别。
一路上,我想了许多,但矛盾的思绪却始终让人纠结。城里人说,山中才是宜居之地;山里人说,城里才是他们的追求。我想,山里山外如果来一个完美的互补,那不正是和谐社会的一面镜子么!这,也许才是此行的收获。
-全文完-
▷ 进入黄自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