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问老天,不抵抗是罪吗?
——太宰治
我无话可说,祝你们幸福快乐!
——贾曼(英国导演)
加缪曾言,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
然死生之事,于作家亦莫大焉。想象这样一个作家,一生以毁减生命为志业,从二十岁起五度自杀,终于在四十岁前了结生命;想象这样一个作家,毕生的写作都是以自身为蓝本,自传体式的回忆贯串文本;想象这样一个作家,生前毁誉参半,死去近六十年还被不断追忆,连忌日都成为节日…… 他就是太宰治,日本无赖派大师,在日本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并列战后文学的巅峰人物。
一
太宰治,本名津岛修治,1909年出生于日本青森县北津轻郡贵族家庭,父亲是当地首要人物,曾任众议院议员、贵族院议员,母亲体弱多病,不能亲自抚养孩子,所以在十个孩子中排行第九的太宰治自小他由姑母及保母照顾,父亲的严厉与母亲的缺位让太宰治从小心思纤细而敏感。太宰治在初中时后开始创办同人刊物,从此决心以文学为业。1930年至东京大学法文系就读,师从井伏鳟二。大学时期太宰治积极参加左翼运动,同时开始过着放浪不羁的生活,曾与艺妓同居,毕业后走向消极,其间四次殉情未遂,三十九岁时与最后一位爱人相约投水自尽。1935年太宰治以《丑角之舞》初登文坛,短篇《逆行》亦入围芥川奖,后来继续出版不少的作品集,其中尤其以晚期的《斜阳》与《人间失格》为人称道,被誉为战后日本文学的金字塔作品。
日本一向有“私小说” 传统,纵观太宰治的重要作品,无论短篇如《东京八景》《小丑之花》还是长篇如《晚年》《斜阳》《人间失格》等等,都是对自我生活的写照,主题也颇多重和,大多一个落魄主人公的毁灭之路,职业也往往是作家或者画家,连自杀的地点时间原由也与往往他亲身经历重叠。按照伊藤整和平野谦1945年对“私小说”的分类:表达“生存的危机”感的,是破灭型;克服“生存的危机和破灭”,是调和型。虽然太宰治未必认可“私小说”以及其分类,但是从风格上说太宰治无疑属于前者,对现实无力也无心调和,这是他的懦弱,拒绝一切妥协,也是他的骄傲。
二
太宰治最重要的小说是遗作《人间失格》,此书完成,他旋即投水,可以说算是天鹅之作,蕴藏了他一生的遭遇与映射。“人间”这个名词,在日语是与“人”同义,不具“社会”等含义,所以“人间失格”的意思就是“丧失做人资格的人”。全书共分序曲,后记以及三篇手札构成,典型的太宰治式套匣式结构。书中主角大庭叶藏自认天生是个“边缘人”,所以曾经积极参加非法的马克思主义社团,后来因为与女优相携自杀时候,女方身亡而他获救,所以他被以教唆杀人的罪名短暂入狱,沦为罪人;结婚之后,纯洁的妻子却因为信任而遭到玷污让他彻底崩溃;最后大庭叶藏这个一个丧失为人资格的人完全凭感情行事,一步步由病弱,无力走向堕落的人生,从沉湎药物,买春,自杀到完全不理解他人,同时恐惧弃绝世界,最终被送进精神病院。日本评论家奥野健男尝云以文学来说,对于他,坂口安吾为父,太宰治为母,他亦是算太宰治的一个知音,他解《人间失格》是“太宰治只为自己写作的作品,内在真实的内容自叙体”。
无论身逢乱世还是太平年间,最大的兵荒马乱到底都是幻灭。 “人为恋爱与革命而生”,这是太宰治晚年代表作《斜阳》的主人公和子的观点,而太宰治身历过革命的失败与爱情的沦陷之后,倘若不能犬儒,即使他熟读《圣经》也难觅归宿,那么虚无是唯一减缓痛苦之道。尼采强调宁愿追求虚无也不可无所追求,所以他即使反基督也就是在基督教的更大的框架之内进行,从某种意义上分类尼采属于 “强”的虚无主义者,表现是强者,但是太宰治是“弱”的虚无主义,表现是懦夫——这里的强与弱,只是一种浮在存在之上的姿态,本质上到底还是一致。由此,太宰治的小说往往刻意表现一种懦弱美学,《人间失格》里说:“懦夫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会受伤。”所以不仅没有勇气奋起抗争,而且连幸福,爱情也不明所以,往往承受不起,《人间失格》主人公每日自责“苟活着就是罪恶的种子!我的不幸,是无力拒绝他人的不幸。一旦拒绝,不论对方或是自己心里,永远都有一道无法弥补的白色裂痕。我被这样的恐惧胁迫着。问问老天:不抵抗是罪吗”,最后灵肉一起湮灭。因为不抵抗之罪,所以失去为人资格,这不抵抗之罪其实也正是骄傲:拒绝一切形式的妥协,以放弃抵抗来表示自己的立场,在另一本《斜阳》中,主人公即使在自杀的遗书最后一节,也要写下“我是贵族”。可惜,骄傲更为七宗罪之首。
三
无赖派文学,灵魂憔悴破败之音。顾名思义,无赖派文学在日本主要是指以自谑的态度来表现战后日本战败社会与现代人精神与感官世界的双重委靡,疏远于主流之外,以颓废抵抗社会化,现代人身陷其中而又难以脱离的异化被一再抵制,由此 “无赖派”对战后日本文学的影响深远。太宰治在《东京八景》中有段话很形象地表明了无赖人的无奈境地“我是无知骄傲的无赖汉,也是白痴下等狡猾的好色男,伪装天才的欺诈师,过着奢华的生活,一缺钱就扬言自杀,惊吓乡下的亲人。像猫狗一样虐待贤淑的妻子,最后将她赶出。” “我深刻体会到,像野兽的,并不只有所谓的军阀。那并不拘限于日本人,而是人类一个大问题。”(《货币》)当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惩罚与训诫的严密组织时候,太宰治的主人公往往表现出很强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厌倦社会,太宰治书中主人公或者说他自己往往对社会的格格不入, “不合法,对我来说有点好玩。说得更明白点,这让我心情大好。世界上所谓的合法,反而都是可怕的”(《人间失格》);同时又因无力反抗而厌倦自我,所以以不作为的颓废堕落来抵制一统的普世价值,但是理性思维与非理性行为在不断脱节拉锯自责,最终生命在在自我沉沦与放逐中跌入毁减灭绝。
对于太宰治作品的评价,争议往往很大,爱者众多不假,诋毁者也不少,其中三岛由纪夫或许是最为严重的,批评太宰治“气弱”,人也很讨厌。但是他后来却在文章中分析说讨厌看太宰的作品,也许恐怕是因为他暴露了自己所不愿意暴露的心情所致。其实,即使三岛不说,当时也有人注意他们风格存在内在的一致性,三岛看见太宰治的不安,或许是一种类似从镜中看到另一个我的缘故。还是奥野健男说的最为切题, “无论是喜欢太宰治还是讨厌他,是肯定他还是否定他,太宰的作品总拥有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太宰笔下生动的描绘都会直逼读者的灵魂,让人无法逃脱。” 因为,我们心中或明或暗,都存有懦弱的一块,被他无声地侵袭,无从回避。
四
因为太宰治一生多次自杀,所以在他最后一次也就是第五次自杀之前的失踪,6月15日的《朝日新闻》还登载了一则小新闻《太宰治先生出走了吗?》;6月十九日,太宰治于情人在玉川上水投水离世,因为这天也是他三十九岁生日,所以从此在日本生死如果再同一天,就会被称之为“樱桃忌”,语出太宰治晚年作品《樱桃》。
加藤周一认为日本人的死生观中,自杀非常重要。日人认为生如樱花,在绚烂的巅峰迅速凋谢是具有非常美学意蕴,画家古贺香江直接说 “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所以日本现代文人多有自戕之举,太宰治之外,北村透谷,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牧野信一,三岛由纪夫等等均是此辈中人。自杀的作家中,深究个中原因,恐怕除了文化之外,有太多伤痕是历史生生割出的。昭和时期的文豪自杀颇多,因为激荡而新旧变迁昭和时代对于作家来说委实痛苦,日本一百年来“超克”与现代化之冲突更让人困惑,比如三岛由纪夫为了唤醒军魂在全日本电视直播面前切开自己锻炼了十几年的精实腹肌,这一自杀行为显然有相当外部性,极具政治意味。至于太宰治,日本评论家平野谦说:“太宰的死,可说是这种历史的伤痕所造成的”。太宰治作为战后崛起的作家,以昭和十二年为界,战前战后的变故足以摧毁太多东西,他大学时代就对左翼运动的极大热情,之后经历左翼运动被镇压,日本战败,战后左翼的妥协,日本文明的瓦解,国家被迫转型,这些动荡虽然在他小说中着墨不多,但是对于生命信仰的破坏却是致命的;从个人来说,从小缺乏家庭关怀,生性敏感,神经纤弱,厌恶家庭却一生都在经济上难以脱离家庭支持,这些都最终促使他彻底走向虚无。
五
在大陆出版太宰治的作品,据我目力所及,除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过《人间失格》,《斜阳》曾经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和山东文艺出版社分别出版过之外,唯一的例外是06年因为鲁迅一百周年所以新星出了本太宰治以鲁迅为原型的中篇小说《惜别》。《惜别》一书,是太宰治受日本的内阁情报局和日本文学报国会的请求委派与资助而成,后两者目的自然是为当时的大东亚思想服务,但是太宰治在书基本保持了独立。可惜这本书在太宰治的作品中评价不高,首先因为日本战后对鲁迅的评价基本是竹内好的观点一统学界,其次《惜别》中鲁迅的形象受制有限资料,过于机械,所以太宰治这本书日久就渐不为人知。
小川洋子认为作家必然是站在生者与死者的界限,视角往往是已死之人,太宰治亦然。但和其它大师好作上帝视角俯瞰终生不同,太宰治对人间的深意凝视常含情意,连讽刺以及憎恨往往亦寄予温煦,所以他的文风多情怀旧处不让女子——对于诸多的美好,海角的花朵,裸泳的少女,奔走的美乐斯,庭院中的灌木,地上的日影,于他都不是不能欣赏呵。因为懦弱,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沦中生出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选择生,所以拒斥粗鄙的乐观主义。或许正如他在写到的古希腊诗人萨福一般:“以为纵身跃下山崖,就可以忘记思念”,灵魂破碎之后,我们在歌舞喧哗中继续苟且,他选择死亡,谁更好一点,只有上帝知道。
六
太宰治的文学作品不要说在当时,就是至今在青年中仍然不失其魅力。他的文学是典型的自我否定的青春文学、告白文学。绝望中的他毫不掩饰地向人们披露他失去人格的罪恶感,显示了自身的诚实;加之他将自己的苦闷用调侃的笔法写出,文笔华丽,幽默风趣,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巨大的社会灾难往往催生出优秀的文学家和卓越的诗人,日本的侵略战争也不例外,日本战后出现的怀疑一切、主张“在堕落中寻找美”的“无赖派”(“无赖”两字并非汉语中的意思,其意本是“自由主义者”,似可解释为“谁也不依赖”)和“战后派”的反思文学,对人们心中军国主义神话的崩溃起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对现存秩序的怀疑和不满固然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动力,但因为怀疑者自身就是那个时代的参与者,因此,他们否定的也有自我,否定的结果往往造成对于前途和未来的迷茫。如果把握不好这种迷茫,他们就要么试图去追求并不存在的世外桃源,要么就要在沉沦中自我毁灭。日本著名作家太宰治的“情死”就是个例子。在日本,研究太宰治文学的学者人数几乎不亚于研究漱石、鸥外的人数。特别是七八年前,日本突然又掀起一股重新认识太宰治文学的浪潮,更使太宰治文学的研究热上加热。
日本投降当时,一朝脱离了军国主义淫威的控制,一切权威统统不可信了,人们的思想信仰成了真空,处于茫然彷徨之中。在这时,“无赖派”文学率先登场,他们打着藐视权威、自由主义、人道主义的旗号,否定一切,玩世不恭,沉溺酒色。太宰治,就是这一流派的领军人物。我们先来看看太宰治情死的情形。
七
太宰治(1909–1948),本名津岛修治,生于津轻地区首富的一个大地主家,父亲是贵族院议员。他的青少年时代,可以用“离奇古怪”四个字来形容。“我曾经想死”,这是他第一本集子第一篇文章的第一句话;28岁时出的第一本集子居然起名《晚年》〉;“10岁的民主派,20岁的共产派,30岁的纯粹派,40岁的保守派”的自述显示了他思想轨迹跳跃之剧烈;初高中时代接触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他明白了自己的家庭剥削的本质,产生了一种对出身的罪恶感,19岁就曾经企图自杀;在东京大学学习期间,他曾一度投身左翼地下斗争,然而后来脱离组织,又产生一种背叛同志的羞耻意识;昭和13年(1938年)开始,29岁的太宰治,决心洗心革面。他拜井伏鳟二为老师,结婚后进入了稳定的生活和心态,一股健康向上的创作欲在太宰治身上喷发出来,他一口气就写出了《富岳百景》等一系列佳作。但也许是战后的突然“解放”,把没有思想准备的太宰治拉回到他的“晚年”。他连篇累牍地写出了表现颓废没落的作品《维荣之妻》《斜阳》《樱桃》和《失去做人资格的人》。他一生曾先后和艺妓、吧女之类四次情死或自杀,最后在昭和23年(1948年),与一个战争未亡人山崎富荣情死成功,死时年仅38岁。
值得注意的是,太宰治的文学作品不要说在当时,就是至今在青年中仍然不失其魅力。他的文学是典型的自我否定的青春文学、告白文学。绝望中的他毫不掩饰地向人们披露他失去人格的罪恶感,显示了自身的诚实;加之他将自己的苦闷用调侃的笔法写出,文笔华丽,幽默风趣,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1945年1月,太宰治写的以中国为背景故事的《竹青》,中文译作率先在《大东亚文学》上发表。《竹青》本取材于《聊斋志异》,说的是主人公鱼容科举落第回乡途中,在梦中梦见自己变成了乌鸦,和一名叫 “竹青”的雌乌鸦(能变成美女)成为夫妇。后来,因他思念自己丑陋的妻子,受到神的表扬,将他送回老家默默无闻地过日子,性情乖张、丑陋的妻子竟然变成了竹青的美丽模样。《竹青》说明了太宰治“身处战中,心在战外”。这正表现出他虽然身在腥风血雨的战时,心却向往着世外桃源,隐含着对社会的绝望和对自由的憧憬。在没有言论自由的战时,敢在文章中塞进自己的“私货”,倒也算是有胆量了。
八
太宰治自杀成癖,这里有相当复杂的各种因素。可以说,太宰治身上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有名门望族高规格的东方伦理道德和自己放荡沦落失去人格的矛盾;有对本剥削阶级没落的预感和恐怖;有对左翼同志背叛的负疚感;有对吧女淳子和其他一些与他发生瓜葛受他殃及的女性的负罪感;更有对日本败战的虚脱和对社会以及人们不可挽回的绝望……对社会的极度绝望使他对一切都产生了逆反心理,以致别人批判天皇制,他说那是“投机”,他自己要反其道而行之,高呼:天皇陛下万岁!太宰治一生对女人似乎有依赖癖,也许温柔乡可以使他暂时忘掉绝望。明明有妻子,他却让另一个女人为他怀了孕,而他自杀却是和一位战争未亡人。故而,人们把他和山崎的自杀称为“心中”。
太宰治38岁,正在大好年华,他死于女人的原因是和几个女人有染,太宰治由于第一个妻子(小山初代)在他住院期间“红杏出墙”,引起对人的极度不信任而和这位妻子情死未果,最后和另一女人双双“心中”。太宰治是同时让另一个女人怀孕,觉得自己失去人格,极度地自我否定而自杀身亡。
然而,分析一切事都离不开它的社会背景。试问,如果日本不发动那场愚蠢的“大东亚战争”,会有战后那混乱的废墟吗?会产生玩世不恭、否定权威、怀疑一切的无赖派吗?正因为战时军国主义分子们搞国家主义、法西斯主义太过分了,才引起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社会的绝望,而无赖派产生的社会根源不正是源于这种绝望吗?俗话说,物极必反。法西斯主义的极度跋扈才引起了反弹,这个反弹便是向一切权威挑战的无赖派。固然太宰治的自我毁灭还有着他自身的原因,但对社会绝望的成分不可低估。
-全文完-
▷ 进入田青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