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兴文县古宋镇香水山森林公园内,有一座芙蓉寺。寺庙虽不闻名,但在寺庙门口矗立的那座满是斑斑青苔的“朱德诗碑”,却是川南有名的人文遗迹。
七律述怀 流传至今
1911年11月,从云南讲武堂刚刚毕业的朱德,参加了辛亥革命在云南的起义。战斗中,他身先士卒率领先锋队攻打总督衙门,进行了英勇的战斗。然而,这场革命的成果不久就被袁世凯窃取和践踏。1916年,袁世凯在京称帝,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蔡锷将军在云南树起了讨袁护国大旗。身为护国军第三支队长的朱德,率部北上讨袁。当年3月,朱德在纳溪县棉花坡与北洋军阀血战,后率部来到古宋镇休整。一日,朱德在闲暇之时,与部下李芝生登临古宋镇旁的香水山上漫游,看到古宋城的美好河山,想起人民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诗情不禁油然而生,于是赋一首七律述怀。
已饥己溺是吾忧,急济心怀几度秋。
铁柱幸胜家国任,铜驼漫作棘荆游。
千年朽索常虞坠,一息承肩总未休。
物色风尘谁作主,唯看砥柱镇中流。
吟罢,副官李芝生将此诗书于香水山寺内的墙壁上,被人们广为传诵,流传至今。
登临香水山 思绪万千
据革命烈士秦青川之子秦道新老人回忆,三十年代中期,国民党的“别动八队”到古宋进行反共宣传,并在县城四周几个制高点修筑碉堡。香水山寺背后山顶也修建一个。别动队员在督促修建碉堡之际,到寺内休息,发生寺内壁上有署名“朱德”的题诗,立即进行了销毁。
秦道新老人在《朱德古宋香水山寺题诗考》一文中还对该诗作了详尽的考证。诗文第一句中的“己饥己溺”意谓对别人的苦难感同身受。《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由,通犹。
第二句中的“急济心怀”如实反映了朱德当时“是以如是其急也”的济民饥溺的迫切心情,与上句中的“己饥己溺”紧密相承,密不可分。
第三句中的[铁柱]又称柱后,秦、汉时执法、监察官员所戴的冠,后借为司法官员的代称。这里借指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第四句[铜驼仍作棘荆游]出自《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后以铜驼荆棘喻指战乱亡国后的残破景象。
朱德参加的护国之役,川、滇、黔护国军同仇敌忾,密切配合,粉碎了袁世凯妄想颠覆共和,称帝中华的美梦。然而不到一年时间,在原来的护国军内,相继发生了川军刘存厚与滇军罗佩金之战;川军刘存厚与黔军戴戡之战;接着川军步步逼近,攻占泸州,滇军四个军,八个旅(包括朱德所部)均退集川南,准备反攻。
朱德来到古宋,登临香水山,万千思绪,百感丛生,发而为诗,由李芝生书之于寺壁,用述所怀。迭次战争,百姓房屋焚烧,各种建筑损毁,生产破坏,百业凋零,城市乡村,一片荒凉凄惨景象,这一切,正是“铜驼仍作棘荆游”诗句的高度概括和生动而形象比喻的客观环境和时代背景。
第八句“唯看砥柱镇中流”朱德以国家民族为重,虽身在滇军,而志在振兴国家民族,救民于水火之中,与各怀私计的军阀志趣迥异。朱德是岿然屹立,镇守于黄河浊水中流的砥柱山,镇摄着一切妖魔鬼怪、恶风险浪的人物。诗中的“镇”中最能表达这种威力和作用。
缅怀先烈 继承遗志
朱德写于1916年的诗词有《古宋香水山芙蓉寺题诗》和《登五峰岭》。而前一首诗,最能代表朱德作为一名革命民主主义者,在参加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过程中不断得到锤炼提高的思想水平,还充分表明朱德在取得护国战争胜利后,一度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和敢于砥柱中流。在诗中,朱德把国家与民众的灾难视同“己饥己溺”,澎湃着不可抑制的“急济心怀”,他决心肩负起挽国运于既倒,救生民于水火的重任,在浪卷涛涌的斗争中做一个“中流砥柱”,那种忧国忧民之情,揽辔澄清之志,跃然纸上。
1989年,为纪念朱德诞辰一百周年,刘腾福、秦道新等12名退休老同志商定,在香水山芙蓉寺前,建朱德诗碑一座,供游人阅览,并以此缅怀先烈,启发后代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传统。
1991年2月27日,由兴文县中城镇(现古宋镇)12名退休老人和该镇小河村支部负责筹建的“朱德同志诗碑”在香水山芙蓉寺前举行揭幕仪式。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县政协的领导以及相关单位负责人、社会各界群众近百人参加了仪式。朱德原诗题于香水山庙内殿廊墙上,因该庙于50年代末被拆毁,新修建的“朱德同志诗碑”就建立在海拔571米的芙蓉寺山门右侧,高6尺,宽2.7尺。
朱德诗碑而今成为兴文县古宋香山公园的一个风景点,同时也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朱德总司令忧国忧民的革命思想和永于担当救国大任的精神永远昭示后人!
-全文完-
▷ 进入蒲宇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