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那,是和然后究竟是什么?马贵毅

发表于-2012年02月11日 下午3:15评论-2条

《“那”是什么?》 

多媒体时代真好啊!如同中国联通的广告语那样:“有了选择,真好!”。

现在,喜欢听收音机的各色人等日见多了起来。原因有二,其一,电视机不好携带(即便现在已经有了高档的袖珍掌中宝电视接收机,但离普及大众尚为时过早);其二,各家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娱乐、生活、谈话类节目还真办得生动、活跃,着实让人有些爱不释耳。

作为听众之一,笔者万分感谢那些在黎明、在午间、在黄昏、在深 ,为万千听众朋友们操办各式各样精彩节目的男女主持人们——是他们给公众驱赶了寂寞,化解了忧烦,带去了欢乐;更有甚者,还抚慰了他们的伤痛,安定了他们的灵魂……但美中不足的是:

似乎每一个电台(电视台)的主持人,都爱用一个字来作一句话、甚至每一句话的“头文字”,这个字就是“那”。

“那今天呢是个好天气,朋友们早上好!那——”

“那接下来,各位听众朋友,我们来听听刘德华的歌好吗?那刘德华——”

“那我们的热线电话已经为您开通,那——”

哇噻!好一个“那”字!

“那”是什么?“那” 究竟是什么?

左思右想,前思后想,想去想来,却终究想不出“那”到底是什么,究竟代表什么,意味什么。于是,就只好认定“那”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代表,什么都不意味。

但既然如此,主持人们何以又不约而同、万众一心地对其爱不释口呢?

这中间决计有什么奥妙!

试想:上述语例中,倘若去掉了“那”字,听众(观众)们是否就听不懂了呢?也许吧。但笔者是听得懂的。

又试想:主持人们把“那”字“开除”了,会怎么样呢?——就不会主持节目了吗?嗯,我看极有这种可能性。因为,迄今我们尚未听见或看见有哪一位主持人是不喜欢“那”的!

越想越糊涂的结果是:笔者决定今天就打一个热线电话去任何一家电台或电视台,请教主持人:“那主持人您好!那我有一个问题,那想请教您一下:那‘那’字究竟是什么?可以吗?”

那,我看他或她怎么回答! 

《“是”,是什么? 》 

长时间以来,我发现并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

从中央到地方的电视台的记者和主持是们,在采访和主持新闻节目时,往往多此一举地喜欢用一个根本就用不着的字:“是”。

比如:“今天上午,x地‘是’发生了火灾。”

“发生了火灾。本来就已经是“是”了。你那个“是”字是不是多余的呢?!

再比如:“因某某事件,当地的相关领导‘是’迅速地赶到了现场。”

“迅速地赶到了现场。”就已经是“是”了。你那个“是”不是画蛇添足吗?!

诸如此类。真是不胜枚举!

一个字的非正确运用,说明了中国部份传媒人的文化、语言、文字和文学方面的修养有多么的低下!

真是令人在啼笑皆非的同时,感到厌烦!

主持人们,这些很重要细节要改啊!!! 

《“先前"”到哪里去了 》

时下,不少影星、明星和各界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或发表各种言论时,总是出奇一致地喜好一个口头禅,那就是“然后”。

当它在最初带给人们的无可奈何的别扭感过去之后,让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的就是异常的可笑了。

“然后”这个词,本身是极明显的“过去式”动词。如正确运用,不仅不坏,而且还很简洁、生动、形象。然而,开口伊始,尚未道出主题,就没完没了地 “然后”,真让人受不了——

“很高兴见到大家,然后……”

“成都很美,然后……”

“我刚下飞机,然后……”

——诸如此类。而接下来的话语,也是毫不吝啬:几乎每半句就要带一个“然后”,真可谓不厌其烦。让人在感觉索然无味的同时,禁不住要想、要问:老是“然后”,“然后”的,那么,请问“先前”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据说,“然后”式语法,是港澳台的“车来品”和“泊来品”。兴许,在其“老家”还普遍流行也很难说;同时,也是很自然而正常的。港澳台星星和名人们爱这样说,就让他们这样说去吧!我们不跟客人们计较。不过,话说回来了;既然你先生阁下,你小姐殿下身在内地(或来到了内地),依笔下看来,还是以“爬什么坡,唱什么歌”为高。别人要“然后”,尽管让他“然后”去吧。自己恐怕还是以“先前”开始的好!毕竟,中华民族已有几千年优秀的文化传统。就语言艺术来说,那是相当的传神!即便作为“口头禅”来用,“然后”也绝不会是最好的一种。

再说,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地用“然后然后”去作种种种种的“起、承、转、合”,言者说得津津有味,听者,却极有可能感觉索然无味以至于觉着厌烦。

坦率地说,语言(词汇)的的匮乏,除了只能无情地证明言者思想的苍白和思维的滞后以外,恐怕再也没有什么其它的功能了!既然如此,你还总“然后然后”个啥东东呢?

让那些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的“然后”们早日安息吧!因为,只有在正确、合理的运用下,我们的语言才会更加形象、生动;才会更有效地传达思想,交流感情;同时,也才能让世人得以见识中华语言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马贵毅 11-02-11

拼凑在月光书屋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马贵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静静的一叶小舟点评:

有意思的诘问,语言和文字的脱节造就了这一现象,见怪不怪了,许多文字也与规范的汉语相去甚远。学什么外语啊,先把汉语弄明白了吧。

文章评论共[2]个
绍庆-评论

晚上来欣赏佳作,送一份祝福,问一声好!(:012)(:012)(:012)at:2012年02月11日 下午5:54

枫叶六号-评论

老马啊!口语好像就是要比文字啰嗦些,要不然那些老学究们费了一辈子劲才把文言文改成了白话文。不知再过多少年,我们当前的白话文也会变成另一种“文言文”的,不必咱们操太多的心...“那”您说呢?我担心“吼吼”再过些年会被你吼成两三行,我保证不嫌您啰嗦,“那”您说是不是呢?at:2012年02月11日 晚上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