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赞颂或者诋毁评,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在党的领导人中间,一代伟人毛泽东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毛泽东勤于学习、酷爱读书,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极其艰苦的长征岁月、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没有间断过读书。因为个人爱好,毛泽东从延安起就开始个人藏书,1947年撤退延安时,他可以将别的许多东西都丢下,却带着大部分书转战奔波。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加喜欢读书和藏书。据有关资料,到“文革”前,仅他个人的藏书就已有几万册,连他睡的床上堆的都是书。有人说,他除了是一个叱咤风云的革命家,也是一个极富才华的文学家和诗人。
毛泽东嗜书如命的故事有很多流传的版本,不过他在1959年10月外出视察的时候带着的书目总计有80多种、几百本之多的单子留了下来,那就是真的,那可不是现在的一些高官的办公室那一长排书柜里自己从来没有翻过、专门用来吓唬别人的烫着金字的经典名著。毛泽东读书之多、涉及范围之广、涵盖面之大令人叹为观止,不仅孜孜不倦的进行阅读,还能在工作、讲话和写作中信手拈来,挥洒自如,作为一代伟人,那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到了晚年的毛泽东,身体不好,视力减退,可是读书学习的兴趣依然,或请人帮他念读,或用放大镜自己看。据有关资料记载,毛泽东在临终时还手不释卷。他读的最后一本书就是平时喜欢读的《容斋随笔》。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是1976年的9月8日5时50分,在医生对他进行抢救的情况下还读了37分钟。那个时候距离他与世长辞也就是十几个时辰的时间了。他在延安时号召干部学习时就说过:“我如果再过10年死了,那么就要学9年零359天”。一代伟人以自己的读书实践实现了这个学习的诺言。
作为第二代的领袖人物,毛泽东曾经批评他“不读书,不看报,也不讲阶级斗争。”他自己也曾坦言:“我读的书并不多。”他的女儿回忆说,他没看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看的是选集,不过通读了列宁全集。他的儿子回忆说,他看书从来不在上面写字,连个道都不画,熟记在心,融会贯通,他也没有记日记的习惯。
儿子说的应该是大实话,女儿说的那些话却不大可信。因为亲属、甚至是本人在所写的回忆录中都会与史实有相当大的距离,这是为不少名人写过回忆录的唐德刚告诉我们的一个秘密。他透露那个少帅张学良简直就是满口跑火车,连历史事实也不管,还振振有词的说:“我记得的历史就是这样的。”一笑。
而新中国的第二位领袖人物大概是不爱读书之人,出巡的时候不带书,只是必带地图,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一本《世界地图》,所以他才会在南海边很准确的画了一个改革开放的圈。据说他读过金庸小说,把《聊斋志异》拆成活页,外出时带几篇闲暇时看,于是就记住了《聊斋志异》手稿本卷三《驱怪》篇末的“异史氏曰:黄狸黑狸,得鼠者雄!”取而用之,就成了著名的“猫论”。
而第三代领袖人物据说生于书香人家,能读书、练书法、会英语、俄语、罗马尼亚语,粗通德语和日语,钟爱西方古典音乐,很喜欢给外界留下倜傥多才的印象。可自己却是工科毕业,不过就是兴趣广泛,什么都可以涉及。就和当年同学在毕业纪念册上所评论的那样:在校成绩,每列前茅,尤长数学,为全级冠,平昔爱好运动,长单杠,善短跑,近则喜赋词弹曲。
不过成为领袖人物以后,由于公务繁忙,原来喜欢的唐诗、宋词和元曲就不得不为之疏远了,为了对外交流,在会见外宾时,他经常用外语表达观点,他还曾经向美国听众背诵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向英国听众朗读哈姆雷特的独白“生存还是灭亡”,以及雪莱的《西风颂》。他还说,假如一个中国人对贝多芬的交响乐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无所知,他就是精神贫儿。可惜,那些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不过也可以说明,他喜欢法国的达菲和美国的《泰坦尼克号》是有根据的。
纵观这些领袖书缘的变化,其实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已。总的来看,还是多读一点书,有些领袖书缘更好一些。(2012-2-10)
-全文完-
▷ 进入宜昌石头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