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给牛羊割草之前,总要把镰刀磨一磨,过年的时候,也要拿菜刀磨一磨,使其更加锋利。可是,我怎么也不会想到,那块貌不惊人的磨刀石竟然还有一个非常洋气的名字——摩尔石。
摩尔石的命名,得自于英国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1898—1986)的名字。
2000年岁末和2001年初,英国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的雕塑艺术大展先后在北京、上海两地举行,摩尔创作的那些极富想象力的超现实性的带有抽象意味的雕塑作品,震撼了我国的美术界,引起不小的轰动。
许多赏石界的有识之士也敏感地发现,摩尔雕塑中的不少形象,特别是带有孔洞的雕塑,似乎与大自然中的奇石有着异曲同工、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去我国美术界曾有一种说法,认为摩尔创作的许多带有孔洞的抽象雕塑,是与中国园林中的太湖石有着某种关联,但是遍查亨利·摩尔的经历和言论,似乎此说并不成立。
这也说明,所谓“摩尔之孔”与太湖石并无直接的关联,但其得之于自然界奇石洞穴之灵感却是毫无疑问。亨利·摩尔曾经提到:“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经得起推敲的形式,仅仅带有空洞的石头,也可以构成一座立在空中的雕塑。”也正是从亨利·摩尔开始,西方雕塑家开始对于“体块”相反的“孔洞”进行了自觉的探索。至于太湖石类中国传统赏石强调的透漏之美,更多的是一种观念上的审美,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与西方形式美学并无特别的联系。
亨利·摩尔的雕塑更多的是居于似与不似之间的抽象意味,线条柔和,体态夸张,开阖自如,十分大气。相较之下,磨刀石的线条造型与其十分相似,磨刀石大多色彩单调,以青灰色为主,但造型变化奇,形成难度大,其主题样式带有某种不确定性,更接近于现代抽象雕塑作品,有的简直可以说是摩尔雕塑的翻版,包括2001年11月深圳展的“摩尔少女”、2002年9月“甲天下”第二届柳州国际奇石节荣获金奖的柳州徐伟崇收藏的“神雉”。
也正是从2001年11月深圳展之后,磨刀石的艺术审美价值被越来越多的赏石界有识之士认可,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磨刀石的名字渐渐地被摩尔石所取代,其市场价值也水涨船高。摩尔石的命名可谓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点睛之笔。
如果说,摩尔雕塑的许多创作灵感和源泉得之于自然界的奇石,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说,摩尔石的命名是赏石界呼唤赏石向(造型)艺术本真价值的回归,也是将赏石向美术界及主流社会推广普及,求得认同的一种姿态呢。
摩尔石的原岩是致密块状的砂岩,因成岩后受火山喷发作用影响,经接触变质,块体较大,使石体已经没有存留层理面,岩块原来的节理裂隙不是纵横交错,而岩石中的成分、结构又有一定的差异,局部也有一些不穿透石体的节理,这些部位受河流水蚀及冲刷而被蚀去,留下没有裂隙的坚硬块体,又因为其所处河床环境的特殊,使其认为很难保存下来的弧形弯曲部位保存完好,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自然因素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不是人们所能想象到的,从而形成十分奇特的外形。
它离我如此之近,我离它却如此之远。通过研究其它奇石玉石,我才间接的了解到了它,至此,我对家里的那块磨刀石再也不敢小视,每次看见它,都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全文完-
▷ 进入少妇写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