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的血雨腥风,这支抗日联軍西征部队由刚突围时的一个整建制团,到现在巳经战斗减员还不足五十人。
团长王大山举目望着在连绵秋雨中远方那漠糊的山影,再看看脚下那一陷多深的沼泽地。目前摆在他面前最大困难就是战士们突围时带的玉米棒子所剩无几,如果不尽快走出这片沼泽,到达目的地,恐怕这几十名从枪林弹雨中突围出来的抗联将士们很难活着走出去。现在战士们还要轮流背着负伤的女战士杜云,本来行动就十分缓慢,眼前这一眼都望不到边的泥草甸子,更增加行军的困难。特别是杜云,战士们空人行走都十分艰难,这要再背上一个上百斤重的大活人,可以想象要付出何等艰辛?
杜云也深切体会到不能再因为自己而连累大家。她死活不让战友们背自己,王团长最后蹲下身,把自己仅存的两穗玉米给她留下,战友们也纷纷把能吃的点点物品给她留下,大家慢慢地转身离去。大家不时回过头来,再多看几眼与自己朝夕相处、患难与共,拼杀在流血牺牲战场上的战友。杜云平时是教大家学知识,学文化,大家戏称她小杜先生,特别是她那百灵鸟般的歌声,常常在激烈的战斗和行军的短暂间隙中给战友们带来欢乐和身心的愉悦。而如今,她孤独一个人来面对恐惧和死亡,战友们心如刀绞般疼痛。身体魁梧的一排长林刚,这位以坚强毅志而著称的钢铁汉子,仿佛心肝被挖般难受,杜云是自己排里班长,他无法忍受这种生离死别,他转回身驾起杜云的右臂,再次背起杜云来,一步一步向前艰难跋涉。王团长也返了回来,让他们二人一定要坚持,等待他们回来迎救。
林排长背着杜云走走停停,在秋雨中艰难跋涉着……
天黑前他们找到一棵倒伏的枯树。在这茫茫的沼泽中能有这么个好地方让人坐下来休息,实属不易,十分难得。
也许是人间大爱感动上苍,连日的秋雨不下了,西边地平线上发亮了,太阳余辉在天幕上画出火红的彩霞,映红了山川大地,映红了林刚和杜云的面容。
杜云由于伤痛,加上连日雨水湿淋,身体很虚弱,她打着冷颤说:“林排长,今晚上我们就在这露营吧,明天千万别在背我走了,不能因我再搭上你一条性命。”
“杜云,不要这么说,我林刚一定把你背出沼泽地,我们一定要活着走出去,我们还要打鬼子,把日寇赶出中国去!”杜云说:“想想我们牺牲的战友,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是该坚强活下去,若不给他们报仇雪恨,怎能告慰战友在天之灵。”
“说的极是,我们突围时,妇女团八位女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主动把敌人引到她们那里,当团长发现她们被围时,几次冲锋迎救都被敌人炮火压了下来,无奈,眼看敌人向她们逼近,指导员冷云带领负伤的姐妹们投进滚滚的乌斯浑河。”
“八位姐妹们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杜云激动说。
“当日周总指挥在日记中写到:“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边,将来应有烈女标芳。”林排长说到这里巳泪流满面。
北方的秋夜寒气袭人,湿露露的衣服被风一吹,更让人感到寒冷,杜云紧抱双臂,以此来低御寒冷。林刚把缩成一团的杜云抱在怀里,用自己的体温来给杜云增加一点热量,使伤病中的杜云不致于冻僵。
杜云依偎在林排长的怀里,她不再寒冷,不再恐惧这漫无边际的沼泽,她想象中一个小妹妹依偎在大哥哥怀里是多么幸福与温暖。她们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令,作为姑娘谁不想有个能爱自已的好男人,这位连生死都置之度外的大哥哥,他一定是个值得托负终生的人,相伩他一定也会爱着自己。可是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在恶劣的斗争环境中,哪还有容下儿女情长的位置。
林排长但心在寒冷中睡去,那会生病的,于是提议唱支歌。
在茫茫林海中,在无边的诏泽里,在漫长的秋夜里,那激昂的“露营之歌” 传的很远很远……
铁岭绝岩,
林木丛生,
暴雨狂風,
荒原水畔战马呜。
围火齐团结,
普照满天红,
同志们!
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
起来呀,
果敢,
冲锋!
逐日寇,
复东北,
天破晓,
光芒万丈红!
……
第二天东方刚刚放亮,林刚被一声声赶车的吆嚇声吸引,他寻着声音找去,原来是一位乡下老大爷。老人发现一个当兵的,很紧張,最后老人得知眼前站着这位魁捂的大汉是“抗联” , 老人放声大哭,他说自己全家五口都被小鬼子杀光了,房子粮食也被烧没了,那天自己到山上马架子运粮食,才躲过一劫。小鬼子听说他们家经常给“抗联” 送粮食,所以才下此毒手。
林刚说:“老爹” 您老为抗日失去亲人和家产,从今以后我们就是您老的亲人!”
当听说还有一位负伤女抗联时,老人一定用马车把他们拉回小马架子里。
在这里杜云得到精心养护,当杜云伤口愈合后,老人赶着马车,送林刚和杜云找部队去。他们一直向西,向根据地进发。
壬辰年正月十九于牡丹江畔
-全文完-
▷ 进入大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