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之所谓文人相轻,指的是“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仅限于创作的范围。春节前后韩寒和方舟子的论争,让我想起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里关于文人相轻的系列文章,其实方博士是学生物化学出身的,即使鼓弄了几年文字游戏,依旧算不上文人。码字的人并非都算文人,这个词应该和文化人和书生有所区别,其中最本质的一条就是,要对文学本身有精准的把握,充分理解文学的丰富内涵。很显然,方舟子博士只能算一个码字机器,这一点只要翻一翻方博士回应韩寒的博文就很清楚了。
我是十年前才读到《三重门》的,那时候这本书已经出版两年多,之后是《像少年啦飞驰》、《零下一度》,加上后来的《通稿2003》、《毒》,韩寒出了一本《五年文集》。我觉得这是韩寒写作道路的一条分水岭,它标志着韩寒少年时代的结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关注韩寒,直到他的博客访问量飙升到新浪第一,我才突然意识到,韩寒成长了,于是找来他的新书,《长安乱》、《一座城池》、《光荣日》、《就这么飘来飘去》、《杂的文》、《他的国》、《可爱的洪水猛兽》以及刚出的《1988》和《青春》。一路看下来,我恍然明白了为什么他的博客那么受欢迎,他代表着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契合了民众的大多数对自由和民主的渴望,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情绪,一种沉默的大多数对现状的不满情绪。在中国这个别样的国度,一旦某人被推上神坛,立马会受到各方面的打压。韩寒的博客本身已经成为一个神奇的舆论平台,它左右着无数人的价值判断,于是乎某些人感到害怕了,于是乎荒谬的一幕出现了:韩寒的博客排名跌下来了。我以一个正宗文人的理性断定,韩寒的文字绝不可能有他人操刀,这是一个有良知的文人不可能逾越的红线,出于这种良知写就的文字被诬蔑为迎合大众的商业行为,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仅就文字本身而言,稍有文学感知能力的人都分辨得出,韩寒的文风十分明晰,是否伪作一眼便可以看出,大概学生物化学出身的方博士没这个能力吧。韩寒的文字不够精致,甚至常见错别字和病句,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寒有他人没有的特质。韩寒的文字最出彩的地方有两点,一点是他的小说中体现出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是一个写作者能否成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最重要的特质;另一点是他的杂文中体现出的自由和民主意识,这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面对国家现状的本能的反应。
纵观方舟子对韩寒的质疑,主要纠结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认为韩寒早期的文章《杯中窥人》、《书店》、《求医》等文以及成名作《三重门》引经据典,行文老道,超出了一个中学生的能力,因此主观臆断韩文必定是他人代笔的;另一方面则紧紧抓住韩寒及其父韩仁均及《萌芽》杂志相关人员的回忆不放,玩起了无所不用其极的文字游戏,抠字眼抠到了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的地步。方博士在其《“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一文末尾郑重其事的发问:“17岁的韩寒有没有可能称比自己大6岁的医生为小姑娘?”看到这句话我忍不住笑了,依着方博士的逻辑,韩寒是否应该把所有比他大的女人都叫姐姐?如果我的数学还不算坏,这个“小姑娘”应该是23岁吧(幸好过了这个春节我可以名正言顺的称呼“小姑娘”了),那么无论韩寒是17岁还是71岁,她不都是小姑娘吗?有错吗?有错吗?我想再问方博士,难道有错吗?用这样荒谬的逻辑来质疑韩寒,我不知道方博士学生物化学的时候有没有学过什么叫理性,什么叫严谨,什么叫证据,什么叫科学,但有一样方博士肯定知道,那就是主观臆断。韩寒当年的老师、同学都好好的活着,他少年时候博览群书,这一点并不难证明,他写出上文提到的那些文字并非不可能。方博士的谬论有两点完全错了,第一,你方博士做不到的未必别人做不到,比如你上不了天,但杨利伟可以;第二,文章写的好,语文成绩未必好。我自认自己写作能力还不错,但当年高考时语文也没及格,其实一个写作能力极强的人面对应试作文,就像一个正常的男人面对一个并不好看的小姐,也许能把那件事勉强做了,却绝对没有面对你的梦中情人的时候发挥出色。至于方博士揪住韩寒等人在不同场合、不同文章就同一件事说过的话、写过的字句存在的小偏差不放,我觉得更荒谬了,按照方博士的逻辑,是不是他说每句话、写每个字的时候都要考虑十年前、二十年前是不是说过类似的话、写过类似的文章,然后考虑一下是不是对得上号,别给别人留下把柄,我真想问一下方博士,你累不累?累不累?究竟累不累?
喜欢写作的人通常都喜欢有一个安静的写作环境,没人愿意在人头攒动的火车站放个马扎听着各式各样的方言写东西,即使有旁观者,也顶多是亲人或者朋友,而他们如果上了法庭是不能当证人的。于是,被人怀疑自己的文章不是自己写的就真的悲催了,这事简直没法证明啊,总不至于写东西的时候装一个摄像头全程拍下来吧?韩寒说了,我有一千多页的手稿,可那有什么用,方博士也说了,那是你誊写了一遍,一句话就给否了。于是乎,韩寒简直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小人他一直在那里,你不理他,他往你身上蹭,你踹他一脚,惹你一身臭。对此,鲁迅先生也深有同感,先生的做法是置之不理,因为先生发现,他骂过的人之前都是不起眼的小人物,挨了骂之后名气都一路飙升了。无论这回韩方二人的争论以何种方式收尾,胜利者都是方舟子,因为此前我对方舟子博士一无所知(当然,除了他被人追打,夹着尾巴逃跑的那回事)。
忆殇
2012.2.6晚
写于山东德州
-全文完-
▷ 进入忆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